李友英,藍嵐,程川,尼瑪央宗,張康林,賀安祥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畜牧業科學研究所,四川 康定 626000)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簡稱甘孜州)是川西北牧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州轄18個縣,其中石渠、德格、白玉、色達、理塘為五大牧區縣。牦牛是甘孜州養殖業的主要品種,牦牛產業的合理發展,有利于牧民經濟收入的增長[1-3]。牦牛寄生蟲病種類繁多,線蟲、吸蟲、絳蟲、球蟲等腸道寄生蟲較為常見[4]。糞檢法是較為傳統的腸道寄生蟲病檢查方法,方法簡單,易實施,一般不出現假陽性[5]。2018年農業農村部向甘孜州下達了動物疫情監測與防治任務,其中包括寄生蟲病監測與防治。本研究對甘孜州牦牛常見腸道寄生蟲病的感染情況進行了調查,旨在摸清該地區的寄生蟲感染率及感染強度,為該病的綜合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1.1 樣品采集 牦牛糞便樣品采自甘孜州石渠、德格、白玉、色達、理塘五大牧區縣,每個縣選取4個鄉,每個鄉隨機采集50份新鮮糞便樣品,共采集1 000份。樣品來源相關信息見表1。
方法:早上7:00~8:00,對牦牛排出的新鮮糞便進行采集。戴上PE手套,撥開牦牛新鮮糞便的表面,取中心部分,采集50~100g糞便裝入自封袋中,密封并編號。所有樣品采集完后于4℃冰箱保存,運回實驗室待檢,在12h內完成檢測。

表1 樣品采集地信息
1.2 蟲卵檢測
1.2.1 糞便預處理 從每份樣品中取約20 g糞便,加入1~2倍自來水浸濕,用玻棒充分攪勻,制成混懸液,適量添加自來水,用60目篩過濾到500 mL燒杯中,除去雜質,將自來水加滿燒杯攪勻,靜置1 h,棄上清液,留沉淀物備用。
1.2.2 離心沉淀法 在上述糞便預處理得到的沉淀物中加入2~3倍自來水攪勻,過80目篩,濾入100mL燒杯中充分攪拌。取8 mL混懸液加入10 mL離心管中,加蓋后混勻,2500r/min離心3min,用吸管吸去上清液,保留底層沉淀,加2~3滴自來水重懸,吸取1滴混懸液于載玻片上,加蓋玻片后在10×與40×物鏡下鏡檢。
1.2.3 飽和食鹽水漂浮法 將1.2.2鏡檢剩余的混懸液中加飽和食鹽水8 mL,2 500 r/min離心3min,再用吸管加滿飽和食鹽水至試管口,形成向上的半月面,其上放置蓋玻片,使蓋玻片接觸液面,靜置10~15min后,移開蓋玻片,置于載玻片上,在10×與40×物鏡下鏡檢。
1.3 統計處理 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對所有數據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
2.1 牦牛腸道寄生蟲蟲卵形態 在牦牛糞便蟲卵檢測中,發現了線蟲、吸蟲、絳蟲及球蟲等幾種腸道寄生蟲蟲卵,經形態學加以鑒別,結果見圖1。

圖1 幾種蟲卵形態圖(10×40)
2.2 五個牧區縣牦牛4種腸道寄生蟲蟲卵的感染率 結果見表2。從表2分析可得,各個縣不同腸道寄生蟲的感染率均有差異,同一縣不同腸道寄生蟲的感染率也有差異。石渠、德格、白玉、色達、理塘五個牧區縣的總感染率分別為87.0%、84.5%、72.5%、79.5%、75.0%。各縣的線蟲感染率均較高,顯著高于球蟲的感染率(P<0.05)。

表2 牦牛4種腸道寄生蟲蟲卵的感染率
2.3 五個牧區縣牦牛4種腸道寄生蟲蟲卵的感染率比較 結果見圖2。五個牧區縣線蟲、吸蟲、絳蟲、球蟲的總感染率分別為54.8%、33.8%、33.5%、18.7%(據表2計算而得)。其中,線蟲感染率最高,絳蟲與吸蟲次之,球蟲最低。
2.4 五個牧區縣牦牛4種腸道寄生蟲蟲卵的混合感染情況 結果見圖3。各縣總體感染率均超過50%(見表2),石渠縣與德格縣的總感染率顯著高于其余三縣(P<0.05);總混合感染率為79.7%,主要以單獨感染和兩重感染為主,占總感染率的81.05%。

圖2 牦牛4種腸道寄生蟲蟲卵的感染率比較

圖3 牦牛4種腸道寄生蟲蟲卵的混合感染率
3.1 傳統糞檢法的改良 牦牛糞便不同于普通牛糞,雜質多且不容易沉淀,鏡檢視野不清晰,容易誤判。本試驗加大了溶解糞便的水量,將20g糞便加水經60目篩過濾后,用500mL水溶解,靜置沉淀,再經80目篩過濾,結果得到了較為清晰的視野。
3.2 牦牛體內寄生蟲的感染情況 賀飛飛等[5]對青海省興??h牦牛寄生蟲的流行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牦牛體內寄生蟲的種類以線蟲、絳蟲、吸蟲、球蟲為主。因此,本次調查也以線蟲、絳蟲、吸蟲和球蟲這4種常見腸道寄生蟲為調查對象。結果表明,五個牧區縣牦牛腸道寄生蟲的總體混合感染率為79.7%,石渠、德格、白玉、色達、理塘五縣的總感染率分別為87.0%、84.5%、72.5%、79.5%、75.0%;線蟲、吸蟲、絳蟲、球蟲的總感染率分別為54.8%、33.8%、33.5%、18.7%。線蟲感染率低于賀飛飛等[5]報道的青海省興海縣牦牛寄生蟲的感染率;絳蟲感染率高于吉爾格力等[6]報道的新疆和靜縣牦牛寄生蟲的感染率。
五縣總的一重、二重、三重、四重感染率分別為43.1%、21.5%、11.8%、3.3%,可見單獨感染率最高,二重感染率稍高,三重感染率偏低,四重感染率最低。各縣牦牛寄生蟲的混合感染情況均有差異,石渠縣與德格縣的總感染率顯著高于其余三縣(P<0.05)。
本次調查顯示,牦牛體內以線蟲的感染率最高,絳蟲與吸蟲次之,球蟲最低,感染率均偏高?;旌细腥局饕詥为毟腥竞蛢芍馗腥緸橹?,感染率高,感染強度大。雖然近兩年,政府及當地畜牧獸醫部門加強了對牦牛寄生蟲的藥物防治,寄生蟲感染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受養殖區域、養殖方式、傳統習俗等因素影響,防治工作還存在缺少連續性、各部門協調配合不足等問題,導致牦牛體內寄生蟲的感染率仍然很高。筆者認為,牦牛寄生蟲防治工作需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不斷完善,并必須確保連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