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偉
(上海城市交通設計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25)
近年來,城市交通日益擁堵,為改善居民出行環境,引導城市組團式的空間發展布局,國內外大部分城市都提出了公共交通引導城市發展的理念,將軌道交通和中運量交通作為骨干,地面常規公交為主體,并付諸行動。
軌道交通本身運量大、速度快、時間可控性強、綠色無污染,主要承擔城市內長距離的交通出行,其特征決定了軌道交通在線網密度、站點設置上無法和常規公交相比。軌道交通站點的直接服務范圍僅有600米,覆蓋范圍有限,在此情況下,圍繞軌道車站設置配套接駁設施,擴大軌道交通的服務范圍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軌道車站有367座,公交中途站2.2萬個(圖1),每年根據客流需求進行200余條公交線路的優化調整,軌道交通車站周邊的公交服務水平不斷加強。目前,全市軌交站點50米范圍有公交站點服務的比率為73%,軌交站點100米范圍的服務比率為86%(圖2)。
圖1 全市軌道和公交站點分布圖
圖2 軌道交通與公交銜接情況
(1)配套設施在不同區域差別化特征不明顯。上海不同區域的社區人口構成、用地結構、已有公交服務水平不盡相同,以致居民的出行需求不一。同時受生活習性影響,同一區域、不同時段居民的出行需求也有所變化。然而在現狀調研中,上海市城市軌道交通的配套銜接方式主要依據用地空間進行設置,對乘客出行需求的差異性未進行深入分析。
在設施配套上應體現服務的針對性,既滿足乘客出行的需求,又可以杜絕社會公共資源的浪費
(2)多方合作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配套設施的設置,主要是為了擴大軌道的受益群體,在操作過程中涉及規土部門、運營公司(申通、巴士、出租車公司)和居民等多個利益群體,需要統籌考慮、一體化設計,兼顧多方的訴求。
(3)配套設施之間的信息化交叉服務仍需完善。目前上海交通APP種類較多,涉及公交、地鐵、停車等多個領域,但各個模塊之間存在壁壘,缺乏統一的、服務全交通行業的綜合平臺,信息資源的整合利用有待進一步完善。
(1)中心城區客流密集的軌道站點。中心區發展較為成熟,軌道線網和站點密度大,配套設施重點關注便捷、舒適、宜人的步行銜接設施。如上海人民廣場站為市中心三線換乘軌道站,周邊人口密集、地塊開發強度高,軌道車站出入口與周邊地塊的物業建筑實現連通,利用地下通道快捷到達地鐵車站。在西藏南路設置有天橋設施,消除城市干道對慢行的干擾。同時,為加強軌道站點的可辨識性,在公園、商場、人行步道上均設置有地鐵出入口的指引標志牌。
(2)外圍新開發區的軌道站點。外圍新開發區的軌道站點主要為支撐引導城市的發展作用,為擴展軌道交通的服務范圍,借助公交、私家車、非機動車等交通工具實現與軌道交通接駁,擴大軌道交通站點的直接服務范圍,為軌道交通培育客流。配套設施的重點應關注各類交通設施的合理設置,布設公交站場、小汽車停車場(P+R)等接駁設施。
如香港屯的門站是港鐵西鐵線新界端的終點站,可以換乘輕軌、巴士、停車場,并能實現無縫聯系,各種方式之間的接駁在設計階段已進行統籌考慮,通過便捷的誘導標志標牌和完善的步行通道引至換乘地。在票價的制定上,西鐵、輕軌和九鐵接駁巴士之間可實現免費轉乘。
(3)與對外交通設施相銜接的軌道站點。與機場、鐵路、公路客運站結合設置的站點,樞紐功能定位為內外交通功能轉換,軌道車站為對外設施提供客流的匯集和疏解。如上海虹橋樞紐,樞紐內同時布設虹橋國際機場、虹橋高鐵站、虹橋客運站等對外交通設施,是上海重要的市級樞紐之一。
樞紐內各種交通方式緊密銜接,軌道交通系統從東側虹橋機場航站樓前面廣場開始,西至西廣場西面SN2路下方。它連接終端大樓、東交通中心、高速鐵路和底層的西交通中心,并在地下一樓形成與樞紐其他交通方式相適應的大型人行通道。樞紐內設有連續明確的指引標志,各個方向的客流清晰有序。
(1)高效一體化的地面公共交通網絡。結合軌道交通走向優化調整地面公交線網,通過延長、截斷、改線、取消等手段,以確保地面公交與軌道交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優勢互補。
(2)統一、醒目的出租車候客設施。結合軌道車站、公交中途站設置統一的、醒目的出租車標志牌以及上下車區域和候客區域,并結合道路施工實施;營業站或候客站若結合交通樞紐綜合設置,應在樞紐內部預留用地;在中心區范圍內,城市發展較為成熟,但在用地條件特別困難的情況下,可考慮在站點附近設置揚招點代替。
(3)舒適、安全、以人為本的步行交通環境。優化軌道站點周邊的步行環境,完善步行通道、行人過街設施的設置,改善軌道站點周邊步行出行環境,通過設置步行通道、行人過街設施、風雨連廊等,加強行人與軌道交通、公交車站之間的便捷聯系。
(4)便捷、安全的非機動車交通系統。結合軌道站周邊用地和橋下空間,在靠近車站出入口附近集中設置非機動車停車場和共享單車停放點,同時加強對停車點的管理,提高自行車設施接駁的服務水平,吸引中短途出行者使用非機動車換乘。
(5)規模合理的P+R停車換乘系統。通過在外圍居住組團地鐵站附近設置“P+R”停車設施,截留進入中心城的機動車規模,在“P+R”設施收費上應與軌道交通票價銜接,以相對優惠和低廉的停車收費政策吸引小汽車使用者進行車輛停放。
(6)實用的語言指示系統。語言指示系統是保證乘客順利完成上述方式換乘的重要條件,完善軌道交通站點周邊配套設施、公共場所出入口的信息導向系統,為乘客提供詳盡實用的指引信息,提升出行體驗度。
(7)落實交通設施用地。軌道車站以其便利的交通條件,吸引周邊用地聚集性開發,由于發展需要,外圍地區的開發一般先于軌道交通建設,因此開發時應以軌道車站遠期的集散客流規模為依據,保證充足的客流集散空間。
上海2035總規提出發展多元化的公共交通,其中的軌道交通分為城際線、市區線、局域線三個層次。未來的上海軌道全面成網,為做好配套銜接,提升公共交通系統的整體效率,本文在借鑒國內其他城市軌道接駁配套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建議如下:
2.3.1 打造“軌交-公交-慢行”一張網,實現三網融合
(1)根據上海新一輪總體規劃,上海將形成以多模式的軌道交通為骨架的公共交通網絡,地面公交、出租車、慢行主要為軌道交通提供客流的匯集和疏解。為提升公共交通整體服務水平和吸引力,從居民出行的全過程鏈出發,在網絡、設施、運營三個層面推動三網融合。
(2)網絡融合:充分利用軌道網和地面公交網之間的優勢,形成相互補充的一張網,擴大公共交通服務范圍。
(3)設施融合:以軌道交通車站出入口為圓心,在50-100米范圍內布設公交、非機動車、出租車等各類接駁設施,形成小型樞紐,方便各種方式之間的快速銜接。
(4)服務融合:在公共交通系統內部各方式之間做好運營時間、信息服務等的銜接,提升乘客出行體驗。
2.3.2 進行樞紐功能分級,提供差別化配套銜接
軌道交通配套設施是為提高軌道交通覆蓋范圍設置的,滿足各類交通方式接駁的運營場地,其功能以客流的集散為主,兼顧車輛的??俊?/p>
根據配套設施的規模和等級,軌道交通與接駁方式形成的樞紐站可以分為三個等級:
(1)交通樞紐站。該站多位于對外交通出入口和城市CBD地區,吸引范圍廣。樞紐內布設多種交通方式,相互之間可以銜接轉換,客流以換乘、集散和中轉交通功能為主。樞紐周邊一般以高強度的商業、辦公開發為主,在用地上應提供充足的接駁設施和客流轉換空間,有條件的站點可進行一定規模的上蓋開發。
與對外交通銜接的樞紐內應當以機動化方式的設置為主,主要包括地面公交、出租車、機動車停車;與城市副中心、CBD銜接的樞紐注重與周邊建筑的統一協調,在銜接方式上側重慢行。
(2)組團中心站。位于城市發展較為成熟的區域,以車站為中心,周邊用地以公建+居住等混合用地為主,打造出行方便、有吸引力的組團中心。應提供充足的接駁設施服務乘客的出行,有條件的站點可以進行一定規模的上蓋開發。
車站出入口100米范圍內應考慮地面公交、出租車、機動車停車和非機動車等主要換乘方式的設置,其中地面公交可采用首發線和過境線相結合的方式提供服務。
(3)一般換乘站。位于城市普通發展區域,重點保障慢行交通的便捷性,車站周邊主要以居住區為主。注重慢行品質的提升,站點周邊不宜進行高強度的土地開發。
該類型站點日均換乘客流的規模較小,換乘方式以地面公交和非機動車為主,其中地面公交主要以過境線的方式提供服務。
2.3.3 完善信息服務和語言指示標志,提升全過程出行體驗
在軌道車站出入口和銜接配套設施之間設置指引標志、步行連廊、彩色路面,既提高了換乘方式之間的可辨識性,又提升了步行過程中的體驗。在軌道交通車站內部標識出入口與配套設施的位置關系,同時動態更新出入口附近公交線路的信息。
軌道交通車站出入口交通設施的設置是否合理,對軌道交通骨干作用的發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為保證配套設施的落地性和整體服務水平的高品質,還應做好相應的保障措施,包括落實軌道車站配套設施所需用地,在規劃階段做好預留;明確軌道車站配套銜接設施的建設主體,確保軌道車站出入口和配套設施之間的有效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