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軍 郭顏紅
摘要:????? 為了解HTPE和HTPB固體火箭發動機在聚能射流條件的低易損性, 設計了某型產品的縮比發動機, 對不同殼體材料、 推進劑類型以及全尺寸的發動機開展了聚能射流低易損性試驗研究。 試驗結果表明, HTPE發動機的響應等級優于采用HTPB推進劑的發動機, 縮比發動機的對比試驗結果能預示全尺寸發動機的低易損性改善趨勢, 但與全尺寸發動機的實際響應等級差異較大。
關鍵詞:???? 固體火箭發動機; 聚能射流; 低易損性; HTPE; HTPB
中圖分類號:??? TJ763;? V435+.6?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5048(2019)03-0072-06[SQ0]
0引言
固體火箭發動機因其結構簡單、 工作可靠性高、 維護方便、 作戰反應速度快等優點, 廣泛應用于各類戰術導彈[1-3]。 隨著現代武器戰術性能的提高以及航母戰斗力的提升, 未來高科技戰爭對導彈在生產、 運輸、 存儲及戰場環境下的高生存能力、 高安全性和對周圍人員、 物資的低威脅程度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4], 同時, 隨著高性能機載導彈的需求牽引、 對鈍感彈藥的重視以及環保意識的增強, 高能量、 低易損性、 低信號特征、 低成本和高可靠性已經成為固體火箭發動機發展的重點和未來發展方向[5]。 低易損性已成為近年來海軍彈藥的概念性指標, 彈藥的低易損性要求固體火箭發動機受到意外刺激(熱、 機械、 沖擊波等刺激)時, 發動機的危險性響應和隨之出現的二次損害要小, 即只燃燒, 不爆炸、 不爆轟。
最新的MIL-STD-2105D, NATO STANAG 4439等文件, 識別了六類典型威脅, 并要求彈藥需經過與六類威脅相對應鈍感試驗考核[6-7]。 研究表明, 鋼殼體發動機受破片或射流撞擊時, 有爆炸和壓力上升引起殼體爆破的傾向。 但不同發動機殼體材料特性對發動機響應等級有較大的影響[8-10]。
國內外發動機低易損研究現狀表明, 推進劑中的爆炸組分對發動機在意外刺激條件下的響應程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1], 推進劑的配方組成、 能量特性都對發動機響應程度有較大影響。 美國ATK公司研制的改進型“海麻雀”(ESSM)發動機采用HTPE推進劑, 并開展了大量的快烤、 慢烤、 子彈撞擊和破片撞擊低易損試驗, 發動機低易損性得到改善[12], 對比于HTPB推進劑, HTPE推進劑通過改善自身的熱分解特征來消除發動機發生爆燃或爆轟的危險[13]; 帶溝槽殼體、 鋼帶纏繞粘接殼體等設計措施對改善發動機的低易損性有很大的貢獻[14]。
通過小尺寸試驗一方面可以指導IM配方和裝藥設計方面的研究, 另一方面也可以對槍擊、 射流等過程的機理進行研究[15]。 而聚能射流以更高侵徹能力和更強打擊動能逐步被認為是導彈最具潛力的毀傷元之一, 本文根據發動機的TNT當量, 在借鑒MIL-STD-2105D和NATO STANAG 4526[16]的基礎上, 優化低易損試驗方法,? 收集到不同殼體材質、 推進劑類型發動機真實可靠的試驗數據, 系統評估出發動機的響應等級, 得出相比于HTPB推進劑, HTPE推進劑對改善發動機的低易損性具有很大的優勢, 并設計出一型縮比發動機來評估某型發動機在射流沖擊下的響應等級。
1模擬發動機聚能射流試驗
1.1聚能射流源
聚能射流沖擊試驗標準主要以NATO STANAG 4526為主, 射流源為50 mm口徑空心裝藥射流源, 射流粒子束速度V的平方與射流粒子束直徑D的乘積V2D>360 mm3/μs2, 射流源的炸高取射流源直徑的2倍。 射流源采用8號瞬發電雷管引爆, 見證板采用1 m×1 m×3 mm的薄鋼板。
1.2試驗方案
國內外研究表明, 發動機殼體材料和推進劑類型是影響發動機低易損性能的兩個重要因素。 本文對目前廣泛采用的殼體材料30CrMnSiA、 某高強度不銹鋼及HTPE和HTPB丁羥兩種推進劑進行縮比試驗發動機、 某試驗發動機的聚能射流試驗。
試驗方案采用兩種不同材料發動機殼體與不同類型推進劑組合, 見表1。 通過分析發動機在聚能射流條件下的試驗現象及響應結果, 驗證材料的力學性能、 推進劑類型對發動機低易損性的影響, 比較出不同殼體材料、 推進劑類型的發動機低易損性能以及尺寸大小對低易損性評估的影響。
1.2.1縮比試驗發動機根據某發動機的工作特性設計出的縮比試驗發動機外徑160 mm, 全長480 mm, 殼體材料選用常見的30CrMnSiA, 結合發動機工作壓強及安全系數得到的殼體壁厚為2.2 mm。縮比試驗發動機結構見圖1;
材料具體參數見表2;? 裝藥尺寸、 喉徑及設計最大工作壓強見表3。
1.2.2全尺寸發動機
全尺寸發動機零部件均借用某試驗發動機, 發動機直徑160 mm, 裝藥長度1 500 mm,? 殼體材料為某高強度不銹鋼, 延伸率較30CrMnSiA材料偏低。 發動機結構見圖2; 材料具體參數見表4;? 裝藥尺寸、 喉徑及設計最大工作壓強見表5。
1.3聚能射流低易損試驗布置
圖3為聚能射流撞擊試驗裝置示意圖, 在3個方向布置沖擊波超壓傳感器, 每個方向設置3個壓力測點; 在發動機的4側各放置1塊側見證板; 在距離發動機軸線處對稱放置超壓傳感器; 保證測壓傳感器、 沖擊波傳感器的時間原點統一。 通過高速圖像及樣品下方驗證板上凹痕判斷發動機是否被引爆而發生反應, 分析在射流撞擊下的起爆反應程度及響應情況。
1.4聚能射流試驗現象及其分析
1.4.1射流源標定
聚能射流標定試驗, 射流源啟動后, 射流迅速穿透發動機殼體, 掀起大量塵土, 面向射流的見證板有穿孔及射流散射的痕跡, 距離產品2 m和4 m處均測得超壓值, 見表6;? 試驗現場及殘骸情況見圖4。
1.4.2縮比試驗發動機試驗情況
將2塊見證板布置在模擬彈中心兩側, 見證板安置于支架上。 兩支沖擊波超壓傳感器(量程為1 MPa)布置在縮比發動機的圓周上, 沖擊波超壓傳感器之間夾角為45°。? 在縮比發動機預留孔處安裝壓力傳感器, 通過數據采集系統測定縮比發動機響應時的內部壓力。 聚能射流試驗結果見表7;? 試驗現場布置及HTPE縮比試驗發動機聚能射流試驗殘骸見圖5; HTPB縮比試驗發動機聚能射流試驗殘骸見圖6。
1.4.3某試驗發動機試驗情況
(1) HTPB發動機聚能射流試驗
射流源啟動后, 射流迅速穿透發動機殼體及藥柱, 形成巨大的金屬燃燒火球, 推進劑帶著火球四處散射, 固定臺架嚴重變形, 發動機殘骸僅有發動機頭部、 殼體尾端及噴管, 見證板有穿孔及射流散射的痕跡, 無發動機內壓數據, 因設備原因未測超壓數據, 見表8;? 試驗現場及殘骸情況見圖7。
從上述試驗現象分析, 側見證板飛行距離較遠, 且其中2塊見證板上有細小的穿孔, 發動機殼體以高剪切比的快速變形, 大部分金屬殼體消失, 只收集到6塊高剪切比殘骸, 其中有3塊碎片飛行距離超過15 m, 分別為17.8 m, 18.2 m, 22.7 m, 收集到3塊殘藥。 根據試驗大綱的響應等級與試驗現象對照表綜合分析, HTPB發動機聚能射流沖擊試驗的響應程度判定為部分爆轟。
(2) HTPE發動機聚能射流試驗
射流源啟動后, 射流迅速穿透發動機殼體及藥柱, 形成巨大的金屬燃燒火球, 推進劑帶著火球四處散射, 固定臺架基本完好, 見證板有穿孔及射流散射的痕跡, 無發動機內壓數據, 無明顯超壓產生, 見表9;? 試驗現場及殘骸情況見圖8。
根據試驗現象綜合分析, 發動機聚能射流沖擊試驗反應后, 推進劑快速消耗, 可見持續燃燒, 有噴射現象產生; 收集到的殘藥質量合計1.421 kg; 發動機殼體中部破碎成大小不一的碎片, 破碎部分約占整個殼體的13; 發動機響應后無明顯超壓產生; 側見證板均無明顯彎曲變形, 均有一定的滑移, 其中3塊上面各有1個穿孔, 殼體碎片最遠飛行36.2 m, 殘藥最遠飛行37.6 m。 HTPE發動機聚能射流沖擊試驗的響應程度判定為爆炸。
1.4.4試驗結果分析
根據試驗方案開展了縮比試驗發動機、 某試驗發動機低易損試驗4臺次, 試驗現象及響應等級見表10。
優于HTPB發動機, 主要原因是同等能量條件下HTPE推進劑的固體含量低、 安全等級高, 并在推進劑配方中進行了D-HMX組分的替換以及添加鈍感調節劑。
對比試驗方案1和4的試驗現象及響應等級, 縮比試驗發動機與某試驗發動機的響應等級差異較大。 主要原因是隨著發動機尺寸的增加, 推進劑發生點火的臨界環境溫度增大, 發動機響應時間滯后, 推進劑內部積聚的化學能量增加, 能量釋放的表象會更強烈。
對比試驗方案1~4的試驗現象及響應等級, 殼體為30CrMnSiA的發動機響應等級優于某高強度不銹鋼材料發動機, 主要原因是30CrMnSiA材料的延伸率遠高于高強度不銹鋼, 在相同工況下殼體較難形成碎小破片, 有利于發動機響應等級的評估。
2結論
(1) 在聚能射流的外界刺激條件下, 縮比試驗發動機(30CrMnSiA/HTPE)的響應等級為爆燃; 縮比試驗發動機(30CrMnSiA/HTPB)的響應等級為部分爆轟; 某試驗發動機(某不銹鋼/HTPB)的響應等級為部分爆轟; 某試驗發動機(某不銹鋼/HTPE)的響應等級為爆炸。
(2) 在聚能射流的外界刺激下, HTPE發動機的響應等級優于采用HTPB推進劑的發動機。
(3) 在聚能射流的外界刺激下, 縮比試驗發動機的對比試驗結果能預示某試驗發動機的低易損性改善趨勢, 縮比試驗發動機與某試驗發動機的響應等級差異較大。 主要是隨著發動機尺寸的增加, 推進劑發生點火的臨界環境溫度增大, 發動機響應時間滯后, 能量釋放的表象會更強烈。
(4) 在聚能射流的外界刺激下, 30CrMnSiA殼體發動機的響應等級優于某高強度不銹鋼材料發動機, 原因是30CrMnSiA材料的延伸率遠高于高強度不銹鋼, 有利于發動機響應等級的評估。
參考文獻:
[1] 謝文超, 徐東來, 蔡選義, 等.空空導彈推進系統設計[M].北京: 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6.
Xie Wenchao,? Xu Donglai,? Cai Xuanyi,? et al. AirtoAir Missile Propulsion Systems Design [M].Beijing: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 2006.(in Chinese)
[2] 武曉松, 陳軍, 王棟, 等. 固體火箭發動機原理[M].北京: 兵器工業出版社, 2011.
Wu Xiaosong,? Chen Jun,? Wang Dong, et al. The Principle of Solid Propellant Rocket Engine[M].Beijing: Arms Industry Publishment, 2011.(in Chinese)
[3] 王虎干. 空空導彈固體火箭發動機艦用化關鍵技術分析[J]. 彈箭與制導學報, 2015(2): 88-92.
Wang Hugan. Analysis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Marine AirtoAir Missile Solid Rocket Motor[J].Journal of Projectiles, ?Rockets,? Missiles and Guidance, 2015(2): 88-92.(in Chinese)
[4] 李小柱, 裴養衛. 固體火箭發動機槍擊低易損性試驗研究[J]. 彈箭與制導學報, 2000(2): 39-42.
Li Xiaozhu,? Pei Yangwei. Low Vulnerability Experimental Study fo Solid Rocket Engine under Popping Condition[J]. Journal of Projectiles,? Rockets,? Missiles and Guidance, 2000(2): 39-42.(in Chinese)
[5] 王秀萍. 美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發展及其在機載戰術導彈上的應用[J].航空兵器, 2016(3): 14-17.
Wang Xiuping. Development of U.S. Solid Rocket Moto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irLaunched Tactical Missiles[J]. Aero Weaponry, 2016(3): 14-17.(in Chinese)
[6] MIL-STD-2105D Hazard Assessment Tests for NonNuclear Munitions[S].Department of Defens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3.
[7] NATO STANAG 4439-2010 Policy for Introduc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sensitive Munitions[S]. NATO Standardization Agreement, 2010.
[8] 周宏民. 固體火箭發動機低易損性技術研究[C]∥中國宇航學會固體推進專業委員會年會論文集, 2002.
Zhou Hongmin. The LowVulnerability Research of Solid Rocket Engine[C]∥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Solid Propulsion Committee of Chinese Society of Astronautics, 2002.(in Chinese)
[9] 戴耀松.國外戰術導彈固體火箭發動機低易損性技術分析[J]. 推進技術, 1998(1): 98-101.
Dai Yaosong. The LowVulnerability of Solid Rocket Engine for Tactical Missile[J]. Journal of Propulsion Technology, 1998(1): 98-101.(in Chinese)
[10] 李小柱.固體火箭發動機低易損性研究發展動態[C]∥中國兵工學會火箭導彈專業第7次學術年會論文集, 1998.
Li Xiaozhu. Low Vulnerability Development Trends of Solid Rocket Engine[C]∥Proceedings of the 7th Conference of COS Solid Missile Area, 1998.(in Chinese)
[11] Powell I J. Insensitive MunitionsDesign Principles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s[J]. Propellants, Explosives, Pyrotechnics, 2016, 41(3): 409-413.
[12] Moore T L. Solid Rocket Development at Allegany Ballistics Laboratory[C]∥35th Joint Propulsion Conference and Exhibit, Los Angeles, 1999.
[13] Kim K H, Kin C K, Yoo J C, et al. TestBased Thermal Decomposition Simulation of AP/HTPB and AP/HTPE Propellants[J].Journal of Propulsion and Power, 2011, 27(4): 822-827.
[14] Graham K J. Insensitive MunitionsIndustry Problems
and Solutions, STO-EN-AVT-214[R].2015.
[15] 王翔, 黃毅民, 文尚剛, 等. 鈍感彈藥安全性評估試驗方法研究進展[C]∥全國危險物質與安全應急技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5.
[16] NATO STANAG 4526-2004 Shaped Charge Jet, Munitions Test Procedure[S]. NATO Standardization Agreement,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