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融雪

中關村,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二十多年來一直是北京金光閃閃的招牌。
如今,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下,這個響亮的名字,正在不斷添加一個個“前綴”——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京津中關村科技城、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正定·中關村創新基地……
截至2018年底,中關村企業在天津、河北設立的分支機構,已超過7400家。
一個京津冀,N個中關村,被視為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示范和縮影。
協同的背后,是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京津冀三地敞開胸懷,真正走出了一畝三分地,大刀闊斧破除體制機制藩籬,開啟了合作的新篇章。
中關村發展集團相關負責人說:“五年來,中關村在京津冀的每一個合作項目,都是在協同發展和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具有先行先試的特點,得到了北京、天津和河北政府的高度重視。”
其目標,是將“中關村”建設成為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的引領區、吸引聚集全球創新資源的高地、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示范區。
五年來,一個中關村,三地皆開花,不只輸出品牌和企業,還有先進的技術支撐、有機的產業配套和高效的服務環境;不僅推動了要素市場一體化,形成了強大的磁極,培育了優質的區域增長極,還帶動了三地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步伐的不斷加快。
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先行者,中關村輻射京津冀,是一種利益共享的模式創新,更是一種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改革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