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華

天津濱海- 中關村科技園
從北京來到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后,胡建龍對員工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難得的歷史機遇,我們不能錯過”。
胡建龍是科芯(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從這里開始,這家專注于物聯網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找準了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智慧農業領域的發力點,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科芯所在的科技園區,位于北京東南方向140多公里外的渤海灣畔,依河臨海,一棟棟紅磚小樓鱗次櫛比。
600多年前,這里是北塘漁村,被史學家稱作“一個小漁村,半部晚清史”。今天,這里是京津兩地攜手共建的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一片走出一畝三分地、探索京津冀協同新模式的創新試驗田。
北京中關村,人們耳熟能詳,那么坐落在天津濱海新區的“中關村”又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
2016年9月18日,天津市主要領導到北塘調研,作出將10.3平方公里的北塘區域作為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起步區和核心區的重大決策。
是年9月28日,京津兩市政府在北京簽署《加快建設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合作協議》。根據協議,科技園將建設成為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的引領區、吸引聚集全球創新資源的高地、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示范區。
2016年11月22日,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正式掛牌。這一帶有突破意義的協同探索從藍圖走進了現實。
“應該說,這片區域充分利用了北京中關村和天津濱海新區創新政策疊加優勢,承接高新技術企業轉移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在合作模式上趟出了一條新路子,真正走出了一畝三分地。”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副主任續光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
園區發展依靠的不是建造高樓大廈,關鍵是要構建“引得來、留得住”的產業發展軟環境。在這一點上,園區上下思想很統一。
天津濱海新區建設“中關村”的區位選擇可謂誠意十足。
東臨渤海,北面潮白河、永定新河、薊運河三河交匯,西側擁有水庫和森林公園——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能夠給企業一個在這里安下心來搞研發、做測試的創新創業環境。
這里有京津高速、京津塘高速直達北京,距濱海國際機場35公里,距京津城際濱海站10公里,距京濱城際濱海西站10公里,與天津市區和北京形成了便利的交通體系。建設中的濱海新區兩條地鐵線也將在此交匯。
百度(濱海)創新中心、北創百聯孵化器、砹立方產業加速器、中關村軍民科技濱海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云集,中創信測、威努特、致導科技、深之藍等優質項目也已入駐。
掛牌成立僅兩年多,累計注冊企業940余家,其中來自北京的企業超過240家,注冊資金約104億元,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天津濱海新區發改委副主任吳秀山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之所以能結出累累碩果,是京津兩地敞開胸懷的結果。
吳秀山介紹,自掛牌之日起,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就建立了雙組長、雙主任制度。京津雙方不分你我,北京中關村派出精干團隊駐扎在園區負責招攬企業入駐,濱海新區劃出9萬平方米載體。
濱海新區政府和中關村管委會共同制定《關于支持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作為行動指南,統一協調各部門,大刀闊斧破除體制機制藩籬,開啟了合作的新篇章。
走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的大街上,可以看到懸掛著北京牌照的車輛往來穿梭,各辦公樓宇人員出入頻繁,園區里一片繁忙的景象。
天津卡雷爾機器人有限公司內,CEO尹利正帶領研發團隊奮戰在創新一線,討論如何進一步提升機械手的抓取力量。
“我們是京津冀協同的受益者。”尹利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
作為一家從事人工智能商用服務型機器人研發、集生產制造和產品銷售于一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卡雷爾機器人有限公司于 2014年在北京中關村創立,團隊核心研發人員大都來自北京大學等國內知名院校,擁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服務型機器人軟硬件系統。
2018年3月,尹利與核心團隊來到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公司營業額自此跨上千萬元臺階。
尹利介紹,公司統籌北京的商務、研發等優勢,以及天津的硬件生產組裝、售后等優勢,通過集聚和利用創新資源,積極開展重大科技項目研發。
如今,公司已經推出了基于硬件加速的深度雙目視覺技術、服務型機器人負重機械手等一系列創新技術。
續光認為,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之所以能得到眾多企業的青睞,除中關村得天獨厚的品牌號召力及政策優勢外,更與優化營商環境的持續努力密不可分。
他對本刊記者說,從企業入駐開始,園區就馬不停蹄地幫企業解決職工落戶、修建白領公寓、加快人才引進等問題,真正做到了把企業家放在心坎上。
天津威努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經理王方立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在落戶、醫療、教育等方面給予全面支持,免除了外地員工的后顧之憂。
兩年多來,科技園積極與北京中關村對接,先后組織了70余次中關村相關產業聯盟和行業協會成員企業到科技園參觀考察、洽談合作;與中關村共同推動成立了“京津冀眾創聯盟”,實施“百名高端人才引進計劃”,聘任了58位國內外一流的雙創導師;與德國、美國硅谷等建立了合作關系,為科技園創新生態體系構建提供了良好支撐。
“企業需要的就是我們要做的。”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運營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毅對本刊記者說。
鄭毅具有豐富的園區運營經驗,由中關村管委會派到濱海新區。
在他看來,園區發展依靠的不是建造高樓大廈,關鍵是要構建“引得來、留得住”的產業發展軟環境。在這一點上,園區上下思想統一。
尹利向本刊記者回憶,剛來天津時,園區不僅提供了落戶、辦公裝修等補貼,還協助企業申請各種扶持資金。天津卡雷爾機器人有限公司累計獲得上千萬元的資金支持,彌補了產業化階段的資金缺口。
讓凈雪煌(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監李楠念念不忘的,是公司自來到園區進入行政審批流程,到實驗室開始裝修,只用了一個半月。
李楠對本刊記者說,管委會給企業配備了一對一的客戶經理,在行政審批的任何環節遇到問題,都可以隨時聯系獲得幫助,這讓原計劃要花2到3個月的辦事時間得到極大壓減。
為了更好服務企業,園區還按照“引項目、搭平臺、強服務、做示范”的運營思路,整合了創新政策、領軍企業、高等院校、創新文化、高端人才以及金融資本六大創新要素,逐步構建起了一個具有濱海特征的類中關村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為了打造好這個生態體系,先后搭建了聯合天津科技大學、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等資源的“科技服務平臺”“交流合作平臺””“展覽展示平臺”“行政服務平臺”及“孵化平臺”五大特色公共服務平臺。對于讓企業來了還能愿意留下創業發展,鄭毅信心十足。
來自北京的漢唐自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已經在園區建設了5000平方米的研發及成果轉化中心。
“企業更看重一個區域的發展環境和未來前景。”該公司總經理戚揚的觀點代表了大多數企業的心聲,他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基于對園區的信心,我們還計劃在這里建展示中心,把全國的用戶都匯集到濱海新區來,把‘蛋糕做大。”
2019年春節后的一個多月,百度(濱海)創新中心運營總經理李振之一直在忙碌地梳理AI、大健康等領域的創業項目。
到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扎根一年多來,百度(濱海)創新中心共迎來了80多個項目入駐孵化。
“我們要實現兩個效益:一個是社會效益,引進的人才和專利迅速轉化,推動社會進步;第二個是經濟效益,企業迅速做大做強,推動園區持續發展。”
“京津兩地大批創業精英來此,正是希望開辟一片創新創業的新天地。”李振之對本刊記者說。

天津濱海- 中關村科技園區內一家研發水下機器人的科技公司展示的產品(白禹/ 攝)
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2018年底,天津濱海—中關村協同創新示范基地在園區正式揭牌。根據規劃,示范基地將依托園區內9萬平方米的空間載體,鏈接北京乃至全球的技術、人才和科技資源,搭建科技創新平臺與服務體系。
“京津冀是我國創新資源最密集、科技創新成果最豐富的區域之一。”中關村管委會副巡視員劉航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這里匯集了全國四分之一以上的著名高校、三分之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三分之二以上的兩院院士,擁有以中關村為代表的約20家國家級高新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園聚集創新資源優勢突出,潛力巨大。
為給企業提供更高質量的配套,不久前,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天津市知識產權局及濱海新區政府三方共同推動的中國(濱海新區)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落戶園區。
它將面向當地的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企業,打造集知識產權申報、保護、運用、管理等于一體的全鏈條服務支撐。
“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落戶后,給園區企業帶來了極大便利,同時還會吸引更多企業集聚到園區,提升園區的人氣。”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執行主任王國良對本刊記者說。
如今,園區內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健康等行業龍頭企業為主體,中小型創新企業為配套的產業集群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一個個初創型企業在這里落地開花。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未來將建設成什么樣?鄭毅有著這樣的暢想:“我們要實現兩個效益:一個是社會效益,引進的人才和專利迅速轉化,推動社會進步;第二個是經濟效益,企業迅速做大做強,推動園區持續發展。”
續光表示,科技園將積極推動先行先試政策交叉覆蓋,探索產業協同與利益共享新模式,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一個實現良性循環的高科技產業園,才能代表未來京津冀協同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從這一點來看,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已然奔馳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