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馳
在中國的家庭關系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不協調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今的父母,大都接受的是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在育兒方面的知識相對貧乏,很少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他們不斷突破親子間的界限,甚至粗暴地干預孩子的生活。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生理上來說,孩子從小得到的營養已能滿足甚至超過其成長所需。伴隨著身體的發育,孩子們的心智也得到成長,但父母們還是以過去的眼光、過去的經驗來對待快速成長的孩子,而急于掙脫桎梏的孩子們卻拼命反抗,這就加大了親子間的隔閡。
從心理上來說,隔閡背后是父母不停跨越親子界限,干涉孩子的生活。父母們經常說,“小孩子懂什么,我來弄”“你還小,長大后會讓你自己做的”“這個不行,你年齡還是太小了”……
最難處理的一點,是父母往往出于好心、愛自己孩子才這么做的,他們對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篤信不疑,即便是心理工作者有時也難以與父母進行深入溝通和交流。
獨生子女是大多數家庭的現狀,這些“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孩子更易激發父母干涉孩子生活的“愛心”。他們迫切希望孩子走在自己預設的軌道上,少走自己曾經走過的彎路。在這種纏結型家庭里,孩子過于依附父母,有時又過度反抗父母的管束,很容易與大人互換角色,使得孩子表現得像“大人”一樣,卻難以形成他們自己獨立思考和獨立行動的能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偽成熟”。
不少孩子成為父母的受害者。在成長過程中,孩子一步步陷入家庭“蜜罐”當中,只顧享受,完全不管自己在這個社會里應承擔的責任和應具有的能力,每到關鍵時候只會一味抱怨父母。
父母的教育方式固然存在諸多問題,但是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當年高考結束后,我原本想學醫,可是父母決定讓我報就業率更高的機械專業。我選擇了暫時服從,人生中這么重大的決定我也要顧及父母的想法,尊重父母的期待,也是愛他們的一種表現。這樣的選擇對我未來的發展影響并不大,機械也是我喜歡的專業之一。
在大學這個開放的平臺里,可以參與一切我感興趣的事情,沒有人規定學機械專業以后一定要從事與其相關的職業。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規劃和目標,只要完成了基本的學業,同時保持和父母的積極、良好的溝通,父母也就非常尊重我對未來的選擇。
父母得到尊重,孩子得到成長,健康的親子關系得到了雙贏的結果。所以,與其一味抱怨,不如直面問題去尋找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
在每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心中,最渴求的不是看見孩子多么成功,而是目睹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我父親便是如此,平時對我的成績苛刻至極,我曾經以為父親只愛我的成績,后來某天在和母親交談的時候,她無意間透露出父親對我的愛之切,他晚來得子的興奮,以及為了讓家里更寬裕一人干四個人的活……一向嚴厲的父親,竟也有如此溫柔的一面。
易中天寫過一篇名為“望子成人”的文章,結尾令人印象深刻:“我希望中國教育、中國改革、中國社會能夠讓我們每個中國公民都成為真正的人、善良的人、健康的人、快樂的人,這就是我的中國夢。”
讓孩子成為真正的人、善良的人、健康的人、快樂的人——家庭教育更應如此。把握好合適的家庭界限是孩子能否健康成長的關鍵,希望父母們別讓自己對孩子的愛步入誤區,別讓愛誤導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