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紅


摘要:在厘清共享經濟研究基礎和研究熱點基礎上,解析共享經濟知識結構關鍵路徑和知識拐點等。關鍵路徑以美國為先驅者,英國為學術樞紐,中國為主要消費市場,知名高校和研究所為發源地,旅游業為領先行業。知識拐點為2016年,呈現井噴式,共形成九個主要研究團隊。知識軌跡由法學和生態學逐漸到金融學和醫學等。研究熱點有協同治理、演化博弈和共享生態圈。
Abstract: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and research hotspots of the sharing economy, analyzes the key path and knowledge inflection point of the shared economic knowledge structure. The key path is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pioneer, the UK as the academic hub, China as the main consumer market, well-known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as the birthplace, and tourism as the leading industry. The turning point of knowledge was 2016 year, showing a spurt of formation, forming a total of nine major research teams. The trajectory of knowledge has gradually evolved from law and ecology to finance and medicine. Research hotspots includ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evolutionary games and shared ecosystems.
關鍵詞:共享經濟;聚類分析;知識結構
Key words: sharing economy;clustering analysis;knowledge structure
中圖分類號:F270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10-0073-03
0 ?引言
時下,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正在改變全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共享經濟已然成為一種消費理念,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公眾的衣食住行[1]。共享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知識產權、服務創新、知識技能(圖1)等成為朝陽產業。無論是民生層面,還是國家戰略層面,共享經濟都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2]。共享經濟是在信息革命與“互聯網+生態文明”背景下興起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新的資源配置方式和新發展理念,它主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智能匹配供需,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問題,大幅提升資源重新配置效率[3]。網絡平臺本身既不擁有資源也不生產資源,而是通過信任機制整合平臺閑置資源或服務的使用權,進而提升服務系統鏈的共創價值。共享經濟又稱分享經濟、合作經濟和合作消費等[4]。作為傳統經濟的強心劑、新舊動能轉換加速器,共享經濟無疑為我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新方向,為我國綠色經濟發展新常態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學界關于共享經濟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主要從基本概念和服務模式兩個方面開展。在基本概念層面,以張坤[5]等、戴克清[6]等、胡擁軍[7]等為代表。在服務模式層面,以王家寶[8]等、陳加奎[9]等、呂沖沖[10]等為代表。對于共享經濟理論研究已經有所成就,大部分學者都是對基本概念和基本問題進行闡述,沒有形成整套理論體系。鮮有學者從知識單元視角系統地研究共享經濟知識結構關系和演化路徑。本文對WoS核心數據庫和CNKI核心數據庫共計813篇有關共享經濟文獻進行梳理分析,應用可視化軟件CiteSpaceV和科學計量方法,從知識單元演變新視角對國內外共享經濟零散的成果進行實證研究。
研究主要分為三步:首先,對有效樣本文獻進行預處理和篩選。其次,運用可視化軟件對預處理過樣本數據進行解析。最后,闡述研究基礎和研究熱點,概括共享經濟知識結構關系和演化路徑。
1 ?實證分析
共享經濟知識結構關鍵路徑演化和知識拐點剖析分為靜態演化剖析和動態演化剖析。靜態演化分國家-機構、人員結構、期刊類別和關鍵詞關聯性,動態演化有知識軌跡和研究熱點。對國家-機構研究,有助于促進國際學術交流,提升不同學科交叉頻率,充分發揮區域學緣結構優勢;對科研人員結構研究,有助于識別科研儲備人才現狀,有助于吸收精英領域的經驗;對期刊類別研究,有助于把握研究領域的優勢學科和產業,有助于成功經驗的在復制。對關鍵詞關聯性研究,有助于厘清研究基礎和挖掘研究領域熱點。
1.1 國家-機構解析
國內外各個研究機構學術交流頻繁,以中國和美國為中心形成的聚類簇具有顯著性,兩大聚類簇具有高信度。在以中國和美國為中心的兩大聚類簇中,美國(25.905%)高質量文獻貢獻率最大,遠高于其他國家。其次,中國(15.599%)、英國(11.421%)、德國(10.306%)等。美國、英國、中國在共享經濟研究領域作用舉足輕重。從文獻突發性角度來看,美國突發性探測值為5.01,說明美國在共享經濟研究方面尤其活躍,整體創新能力相對于其他國家最強。其次,是中國(2.03)、英國(1.21)等。從中介中心性角度來看,英國中心性最大(0.64),其次是美國(0.47)、德國(0.25)、澳大利亞(0.12)等,說明各國都直接或者間接地與英國有學術合作或交流關系,英國即為知識傳播的轉折點。相比之下,中國(0.05)遠低于英國、美國等,充分說明我國應加強與國際發達國家之間的學術交流和合作強度,而不僅僅是依靠大國紅利搞人海戰術。從不同機構之間合作角度來看,國外機構之間形成的閉環遠多于我國,從側面反映出我國不同科研機構、不同學科之間缺乏合作和交流。
美國作為高質量學術論文產量最大、創新能力最強的國家,離不開硅谷先進的科技。美國研究機構主要分布在大學和研究所,像世界頂級大學哈弗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等;英國作為轉折點、樞紐,離不開英國政府制定的鼓勵政策。早在2014年,政府就制定了要把英國打造成“分享經濟全球中心”的詳細藍圖。英國研究機構主要有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謝菲爾德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和利茲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eeds)等;我國成為世界的焦點,離不開我國網民紅利,離不開網約車和共享單車的出海。我國研究機構主要有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上海交通大學(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和同濟大學(Tong ji University)等。字體大小代表發文量,閉環代表合作,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與西北大學共發《基于移動互聯網平臺的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影響因素研究》一文。
1.2 科研人員結構解析
國內外學者合作發文量稀疏,共引網絡具有顯著性,聚類結果具有合理性。從中心性視角看,Botsman R(0.28)于2010年發表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Beyond Zipcar: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一文;Mohlmann M(0.26)于2015年發表在《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上《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determinants of satisfaction and the likelihood of using a sharing economy option again》一文;Schor JB(0.22)于2016年發表在《Poetics》上《Paradoxes of openness and distinction in the sharing economy》一文;Belk R(0.19)分別于2010年、2014年發表在《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上的兩篇論文《Sharing》和《You are what you can access: Sharing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online》 ;Ozanne LK(0.12)于2003年發表在《Forest Products Journal》上《Certification from the US consumer perspective: A comparison from 1995 and 2000》一文。中心性大于0.1說明作者被引次數相對活躍,所列論文是僅是其代表作之一。
在國外,主要有四個研究團隊,分別以SCHOR JB、WU J、MATZLER K、SANDSTROM C為代表。在國內,主要有五個研究團隊,分別是國家信息中心的張新紅團隊、上海大學的王家寶團隊、同濟大學的梁曉蓓團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陳萬明團隊、中央財經大學陳宇團隊。以張新紅為代表的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顯得尤為活躍,他們已連續三年撰寫《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為我國共享經濟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3 期刊類別解析
期刊比較集中,共現網絡具有顯著性,聚類結果具有合理性。按照節點在共引網絡中心性大小排在首位的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0.3)、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0.25)、ECOLOGICAL ECONOMICS(0.24)和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0.24)、The New York times on the Web(0.18)、ANTHROPOLOGIST(0.17)、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0.14)和WHATS MINE IS YOURS(0.14)、JOURNAL OF MARKETING(0.11)。中心性超過0.1的期刊節點代表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期刊,中心性的大小與期刊的影響程度呈正比。其中,《商業研究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消費者研究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生態經濟學》(ECOLOGICAL ECONOMICS)和《美國政治社會科學院年報》(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是都是國際上高水平期刊。均成為共享經濟重要文獻的載體,共享經濟為主題科研論文能受到它們的青睞,其影響力可見一斑。同時,期刊來源領域和重要文獻反映的現象異曲同工,從側面均能反映出來,共享經濟研究主要研究集中于生態學和法學等領域。知識結構演變軌跡是由生態學和法學逐步向外擴散到金融學、醫學等領域,共享經濟是綠色經濟與生態文明的一部分,是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
1.4 關鍵詞關聯度解析
關鍵詞方向比較集中,共現網絡具有顯著性,聚類結果具有合理性。中心性大于0.1以上的高頻關鍵詞,是與共享經濟或Sharing Economy關聯度較高的關鍵詞,代表一定的研究基礎和研究方向。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Consumption、商業模式、Airbnb等為共享經濟領域研究的高頻詞。其中,Tourism(0.38)中心性最高,說明共享經濟在旅游業的最為活躍,旅游業成為共享經濟研究的領航產業。依次,共享經濟(0.27)、Sharing Economy(0.25)、P2P(0.24)、Innovation(0.23)和Trust(0.23)、眾籌(0.22)和Community(0.20)等。說明共享經濟平臺體系構建是基本,信任機制是可持續運營的保障,創新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眾籌是解決資金鏈有效融資方式之一。不同關鍵詞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性,線條代表存在關聯,用線條的粗細代表關聯的強度。顯而易見,有近一半的關鍵詞存關聯性。線條的顏色代表此關鍵詞活躍的年份,據此可反映不同年份的重點研究領域。其中,wage share和income、2 sided market和platform、business和capture、 internet和digital economy關聯性較強。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mergence、 literature review、collaborate economy和e-ecommerce以Web2.0為中心形成知識群,資源配置、協同消費、網絡平臺以閑置資源為中心形成知識群,由一個個小知識群組成了共享經濟研究基礎。信用體系、共享城市、協同治理、演化博弈、區塊鏈、共享生態群等關鍵詞出現年份較新,為學者探索共享經濟未來發展方向提供有益參考。
1.5 知識結構演化路徑解析
共享經濟以時間為橫軸,以關鍵詞為橫軸形成二維知識結構網絡。知識結構共分為三個階段:萌芽階段(2003-2008年)、起步階段(2009-2012年)、快速成長階段(2013-至今)。第一階段,對共享經濟以基本概念、法律制度和商業模式為主。共享經濟是一種互聯網信息技術環境下產生的一種新經濟業態,它的一舉一動都離不開法律的范疇。第二階段,以資源配置、共享理念等為主。加上受到美國房屋短租平臺Airbnb和出行共享平臺Uber等企業影響,眾多領域的共享型企業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大量涌現,尤其是我國。如:滴滴出行、小豬短租等。第三階段:以政府監管、產業融合、信用體系、技術革新(區塊鏈)等為主。共享經濟將從起步期走向成長期,共享產品和服務領域越來越廣,平臺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精細化運營模式成為核心競爭力。
通過聚類分析共歸納為11類,標號#0、#1……#10,聚類中包含成員隨著聚類編號的增長而減?。▓D2)。除5#聚類之外其余緊密度均在0.7以上,平均緊密度0.84。充分說明了每一聚類內部成員相似性較高,尤其是#0、#8和#10緊密度幾乎接近1。同時,不同算法提取出來的相關性較高的關鍵詞和平均年份各不相同。#1、#9和#10平均年份最新,關鍵詞代表期間研究重點內容。從時間來看,知識群主要分布在2013-2018年之間,從左至右逐漸增大。從聚類視角來看,知識群主要分布在#2-#8之間,分別代表了萌芽、起步、成長三階段。
2 ?結論
本文以WoS核心合集數據庫和CNKI核心期刊數據庫中共享經濟相關高質量文獻813篇作為分析樣本,從單元重組理論新視角剖析共享經濟的知識基礎和研究熱點,探測共享經濟知識結構關鍵路徑和知識演變軌跡。解析了國內外共享經濟領域研究機構、人員、期刊、高頻關鍵詞主要分布情況。在對于共享經濟知識圖譜量化解讀中采用動靜結合的方式展開,針對高頻節點、聚類知識群、高中介中心的節點進行說明。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共享經濟研究主要分布在以美國和中國為中心的兩大聚類簇中,研究機構大多集中在各國知名高校和研究所。美國在研究共享經濟領域最為活躍,創新能力較強,高質量論文最多。英國是各國學術交流中心,最能起到紐帶作用,與英國政府政策密切相關。
第二,國內外研究共享經濟主要有九個團隊,Botsman R和Mohlmann M是共享經濟領域的先驅者,其研究成果被各國學者所認可。
第三,2016年即為時間上轉折點,研究呈現井噴式,集中爆發,共享經濟知識軌跡主要由生態學和法學向金融學、醫學等擴散。旅游業是共享經濟研究最為活躍的產業,房屋出租、交通工具共享等均已證明。
第四,互聯網平臺信用體系建設、共享城市、各參與方協同治理、參與者行為演化博弈、區塊鏈技術等是共享經濟未來的發展的熱點問題,它們將在制造業、農業、教育、養老等領域開花結果。
第五,共享經濟的脈絡演化分為三個階段:萌芽階段(2003-2008年)、起步階段(2009-2012年)、快速成長階段(2013-至今)。加快共享型企業生態化步伐,打造全鏈條共享生態系統勢在必得。
參考文獻:
[1]張磊,劉長庚.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服務業新業態與消費升級[J].經濟學家,2017(11):37-46.
[2]張新紅.中國分享經濟熱背后的原因、現狀和趨勢[J].電子政務,2017(08):2-6.
[3]劉根榮.共享經濟:傳統經濟模式的顛覆者[J].經濟學家,2017,5(5):97-104.
[4]張孝榮,俞點.共享經濟在我國發展的趨勢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132-146.
[5]張坤,李晶,王文韜,等.我國分享經濟領域熱點主題的可視化研究——基于共詞分析和社會網絡分析[J].圖書館,2017(12):66-71.
[6]戴克清,陳萬明,李小濤.共享經濟研究脈絡及其發展趨勢[J].經濟學動態,2017(11):126-140.
[7]胡擁軍.協同治理決定分享經濟的精彩未來[J].電子政務,2017(8):7-11.
[8]王家寶,敦帥.分享經濟視閾下知識產權創新服務模式——基于知呱呱實踐的案例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 2017(9):186-192.
[9]陳加奎,徐寧.共享經濟下知識產權如何驅動中小企業創新[J].科研管理, 2018,39(S1):200-209.
[10]呂沖沖,楊建君,張峰.共享時代下的企業知識創造——關系強度與合作模式的作用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7,38(8):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