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鐵迪
2007年6月29日《勞動合同法》公布后,《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公布勞動和社會保障規章清理結果的通知》(2007年11月21日勞社部發[2007]41號)就將勞動部制定公布的《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1994年12月3日勞部發[1994]481號,以下簡稱481號文件)列入了擬修訂的部頒規章,修訂理由是481號文件與《勞動合同法》不一致。但從2008年1月1日《勞動合同法》施行到2017年11月23日,481號文件仍未修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第五批宣布失效和廢止文件的通知》(2017年11月24日人社部發[2017]87號)廢止了481號文件,廢止理由是已有新規定替代。
481號文件正式廢止,解決了10年來用人單位解除終止勞動合同給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遇到的新舊規定不一致的諸多問題,但同時還留下了醫療補助費是否支付這個廣泛爭論的疑難問題,亟需從文件的廢止、修改、重新制定方面予以明確。
一、醫療補助費的來龍去脈
1994年7月5日公布的《勞動法》第28條規定,用人單位依據《勞動法》第24條、第26條、第27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沒有規定用人單位還需給勞動者支付醫療補助費。為了使《勞動法》1995年1月1日施行后用人單位給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有所依據,在當時法律和行政法規對經濟補償金沒有規定的情況下,國家勞動部于1994年12月3日公布了481號文件,保障了《勞動法》的正常施行。
481號文件第6條規定,勞動者患病或非因工負傷,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除支付經濟補償金外,還應支付不低于6個月工資的醫療補助費,患重病和絕癥的還應增加醫療補助費,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醫療補助費的50%,患絕癥的增加部分不低于醫療補助費的100%。既然《勞動法》沒有醫療補助費的規定,481號文件為什么還要如此規定?
一是延續了勞動合同制工人的醫療補助費規定。國務院公布的《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1986年7月12日國發[1986]77號,2001年10月6日國務院令第319號已廢止了該規定)第21條規定,勞動合同制工人患病或非因工負傷,給予三個月至一年的醫療期,醫療期滿后因不能從事原工作被解除勞動合同的,由企業發給相當于本人標準工資三個月至六個月的醫療補助費。國發[1986]77號文件只適用于國有企業1986年10月1日起新招收錄用的勞動合同制工人。1995年1月1日《勞動法》施行后,所有企業的職工包括國有企業1994年12月31日之前招用的固定職工,都要依據《勞動法》的規定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為了實現新舊體制的平穩過渡,481號文件延續了國發[1986]77號文件關于醫療補助費的規定。
二是適應了當時醫療保險制度不健全的情況。《勞動法》施行之前,企業實行的是勞保醫療制度,患病或非因工負傷職工無法工作時,可以不解除終止勞動關系,由企業給其支付病假工資直至到達法定退休年齡辦理退休?!秳趧臃ā返氖┬懈淖兞诉@種狀態,但當時還未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職工離職后的醫療待遇缺乏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為了體現對患病或非因工負傷職工的關愛,481號文件規定了醫療補助費制度。
二、醫療補助費存或廢有爭論
481號文件自2017年11月24日正式廢止至今,關于醫療補助費的存廢問題立即引起了激烈爭論。
筆者認為,用人單位不必再支付醫療補助費。廢止481號文件的理由是已有新規定替代,新規定就是《勞動合同法》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2008年9月18日國務院令第535號),這兩個新規定都沒有規定用人單位與職工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需要支付醫療補助費。況且目前的醫療保險制度與481號文件制定公布時的醫療保險制度已發生了根本變化。《社會保險法》第48條規定:“失業人員在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失業人員應當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從失業保險基金中支付,個人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人社部財政部關于領取失業保險金人員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114(2011年6月29日人社部發[2011]77號)作了更具體詳盡的規定。從用人單位離職的人員,既可以選擇以個人身份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也可以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任何人不會因為沒有工作單位而無法享受醫療保險待遇。從制度和實際情況來看,481號文件廢止后用人單位在與患病或非因工負傷職工解除終止勞動合同時,無需再支付醫療補助費。
但又有一種觀點認為,481號文件廢止后用人單位與患病或非因工負傷職工解除終止勞動合同仍需支付醫療補助費。主要理由是:《勞動部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1995年8月4日勞部發[1995]309號)第35條規定,職工患病或非因工負傷醫療期滿后仍不能從事原工作或不能從事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被勞動鑒定委員會確定為五至十級傷殘的,用人單位與職工解除勞動合同時按規定支付醫療補助費;《勞動部關于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1996年10月31日勞部發[1996]354號)第22條規定,勞動者患病或非因工負傷,合同期滿終止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不低于六個月工資的醫療補助費,對患重病或絕癥的,還應適當增加醫療補助費;《勞動部辦公廳關于因病或非因工負傷醫療期管理等若干問題的請示的復函》(1996年10月8日勞辦函[1996]40號)和《勞動部辦公廳關于對勞部發[1996]354號文件有關問題解釋的通知》(1997年2月5日勞辦發[1997]18號)都規定,用人單位與患病或非因工負傷職工終止勞動合同時,應支付醫療補助費。
筆者不贊同這種觀點。勞部發[1995]309號、勞部發[1996]354號、勞辦函[1996]40號、勞辦發[1997]18號文件雖然沒有明文宣布失效或廢止,但其中關于醫療補助費的規定不再具有法律效力。勞部發[1995]309號第35條是對481號文件第6條的細化,在481號文件廢止后自然就失效了;前述另外3個文件規定的終止勞動合同也需支付醫療補助費,是對481號文件解除勞動合同支付醫療補助費的擴大解釋,故在481號文件廢止后應當同時失效。
三、醫療補助費亟待明確有或無
為了徹底解決當前勞動人事爭議案件仲裁和審判工作中關于醫療補助費的爭論,筆者建議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行政規范性文件制定和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2018年5月16日國辦發[2018]37號)的規定,以人社部行政規范性文件或通過提請修改法律、行政法規的方式,對481號文件廢止后的醫療補助費問題重新作出規定。
一是用人社部行政規范性文件明確規定,481號文件廢止后,勞部發[1995]309號第35條同時廢止,用人單位與患病或非因工負傷職工解除勞動合同不再支付醫療補助費。
二是明文廢止勞部發[1996]354號第22條、勞辦函[1996]40號和勞辦發[1997]18號,用人單位與患病或非因工負傷職工終止勞動合同不再支付醫療補助費。
如果經過多方調研論證,認為用人單位與患病或非因工負傷職工解除終止勞動合同必須支付醫療補助費,人社部應當及時提請立法機關修改《勞動合同法》或者修改《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由法律或行政法規規定用人單位應當給職工支付醫療補助費的具體情形和標準;繼續沿用難以通過合法性審查的勞部發[1995]309號、勞部發[1996]354號、勞辦函[1996]40號、勞辦發[1997]18號的規定,仍由用人單位支付醫療補助費,明顯違反了《立法法》和國辦發[2018]37號文件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