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吉
摘 要:財務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包含會計學、財務管理、內部控制等分支學科。目前我國高校的教學體系仍然相對傳統,學生在課堂上所能學到的知識與走上工作崗位碰到的問題往往脫節,所以對于財務職業教育的定位和發展問題,非常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本文從目前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教學的本質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三方面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財務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
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過程中師生思維固化
傳統的教學模式固化了老師和學生的思維。老師認為只要把課本的知識點都講到,且能說明白即可。而作為學生則認為上課就是去理解知識點,課后就是做題。雙方一旦產生了如此的思維定式,就往往容易使得課堂內容枯燥、乏味。在目前的大中院校中,財務類老師給學生的上課過程往往是照本宣科。一方面,對于老師而言同樣的內容反復講也已經十分枯燥,另一方面,對于學生而言知道考試內容不過是做一些考前的模擬題。雙方達成了一種潛在的默契,于是,上課的人和聽課的人都各自在同一空間中做了兩件分離的事情。
2.教學過程缺乏案例和實踐
財務類知識是對大量經濟業務過程中的認知過程。由于在校學生對社會的運作方面存在認知上的缺失,所以理論上的知識點對于學生而言會變得非常的困難。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通過大量與生活貼近的案例把抽象的名詞和概念解釋清楚。例如,在增值稅學習中有一個“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的概念,又引出了“售卡企業”“售卡方”“銷售方”這三個主體的納稅義務。如果單就文字去講解,學生聽得就是云里霧里,但是如果老師講課的時候把超市購物卡作為單用途卡的一個例子,把“售卡企業”“售卡方”“銷售方”分別對應超市,幫超市做結算的卡服務公司以及在超市中銷售的商家作為具體的納稅義務人的時候,然后再理清現金流和發票流的關系,學生就能豁然開朗。這個時候再用案例去套讀課本上抽象的概念的時候,就變得非常的簡單。
全案例教學是一種創新,但是案例還是停留在一種虛擬的溝通之中。真正可以讓學生能夠感同身受的就是需要有大量實踐的機會。只有自己親身去體驗,才能得到最深刻的認識。
3.教學評價體系缺失
教學評價體系的缺失可以說是導致目前教學低效的最后一道防線的缺失。當老師缺乏自身主動性的時候,這個時候需要用經濟的手段去制約自身的主動性差的問題。而事實上,學校對于教學過程并不控制,只是關心學生最后的成績。而最后的考試成績,老師往往可以通過考前劃重點、做模擬題等送分的方式完成。老師缺乏壓力和動力去完善教學體系,學生在莫名其妙中聽課和考試,而學校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學校品牌和招生方面。
二、教學的本質
1.認知論
第一,認知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很多人學習都是這個知識點不明白,就不會繼續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這就導致很多人學習會計學的時候,連續幾年都會停留前面幾章的“長期股權投資”。卻不知,對之后章節的學習也會提升對前面學習的認知。認知就像由遠而近的去看一張照片,一開始是朦朧的,隨著距離的遞進,逐漸清晰。不可能在很遠的地方總是試圖把這幅人物像中的頭部看得清清楚楚,一旦頭部像看不清就不愿意去看其他,這樣永遠都不可能達到對這個畫像清晰的認知。而看畫像中由遠而近的過程在現實的學習中就是自身的經歷:經歷了房產稅繳納,自然而然就對房產稅的認知更加近了一步。
第二,在逐漸完善的過程中又是遵循先概括后局部的方式。會看書的人,第一步一定是先看目錄,然后了解整本書大概想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匆粋€章節第一步是看有幾個小節。只有先看到了全貌,再去研究細節的時候,就能夠對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細節,這個細節在全局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有非常充分的理解,換句話說是增強了學習的邏輯性,有助于認知的深刻理解。
第三,掌握一項事物需要遵循輸入和輸出的閉環作業。輸入即為聽和讀,輸出即為說和寫。做到真正掌握就需要讓學生在聽到知識點和讀到知識點,轉換為能夠解答知識點和寫出知識點。后面的產出部分在現實中往往就變成了做題和說題的環節。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聽都能聽得懂,看都能看得明白,但是真的到自己來說和做的時候,發現說不清也做不對,這個其實是一種假性認知的過程,還是沒有真正學明白和掌握。
2.教學的目的
第一,掌握各項知識點。這個知識點與傳統教學過程中的知識點一致。在知識點的設計上也需要遵循認知論的觀點,把相關知識點第一層次盡量設計得相對簡單和完整,第二層次設計可以在第一層次設計的基礎上更加細化。這個是術的層面,是為了后面兩點道的層面的練習做準備的。
第二,教授一種思維模式。學生在聽和讀之后卻達不到說和寫的過程,究其原因在于思維模式上出了問題。這個時候作為老師就需要去發現學生的思維模式,并且找到原因。這一點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很多老師不詢問也不愿意去聽學生的思維路徑,而是只說自己的思維模式,這個時候對于學生而言雖然可以認同老師的方式,但是依舊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錯。雖然這道題可以遵循老師的思考模式,但是下一道題因為思維模式問題沒有找到,沒有有效解決,依舊會做錯。這就是老師存在的意義以及真正的作用。
第三,陶行知說: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所有的學習都是一種術,學習背后的思維是術往道的轉換。術與道的關系就好比從目的地A到達目的地B。目的地A是出發原點,目的地B是在出發原點上向往的終點,這個就是道。而術則是在通往終點過程中我們所用的交通工具,可以是汽車,也可以是飛機,甚至可以是自行車或者徒步。形式不同,但是最終所追求的東西則是一致的。把這個例子套用到的學習認知過程中來,追求一個人的完整人格,能對周邊的人以及社會有幫助是要追求的終點,而在這個過程中有些人是通過做醫生為人民服務,有些人是通過做會計師為人民服務,甚至作為學生能夠學好知識,更好走上工作崗位,也是一種為人民服務,不同的行業和職業所運用的載體不同,這就是術。
三、解決教學中問題的建議
從認知論的角度來看,需要在財務教學中嵌入經濟、管理等學科知識的內容,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對社會經濟活動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有助于他們對財務知識點的理解。在剛開始新章節內容講解時,需要勾畫出知識地圖,從總到分,要把握每個總分點的邏輯,讓學生對即將學到的內容有所認知。更重要的是增加學生具體實踐的機會,加強仿真教學。現實環境中,財務的載體往往是賬務、憑證、報表等,但是由于財務數據的保密性,一般不太有機會可以去接觸到這些。所以仿真模擬案例教學,就變得至關重要。老師可以編制公司經營案例,重塑整個生產環節,甚至可以讓不同的學生模擬不同的崗位,讓模擬財務部的學生在這種仿真環境中做核算、財務管理、內控管理、數據分析等工作,加深學生對客觀事實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需要不斷迭代經營環節和工序,而不要一開始就把經營環節搞的太復雜和煩瑣。
從教學目的來看,需要對學生不懂的問題或者答錯的問題追根溯源,找到他們的思考路徑。錯誤的思考模式需要當面與學生溝通,然后再引導學生知道思考模式錯誤的源頭。然后不斷訓練,不斷強化,逐步糾正學生思考的模式。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這方面的教學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通過人際交往學、心理學課程,以及課外活動、項目合作的形式加以解決。也可以多邀請一些專業人士,通過講座、沙龍等形式,近距離地與學生交流職場生涯中的為人處事。另外,學生畢業之后,需要對學生進行完善的后續教育,幫助學生可以無縫對接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可以讓相對成功的學生再返校為即將走上社會的職場新人分享經驗,形成培養閉環模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承載的責任,除去相應的專業知識,更多的應該擔當起組織者和群體管理者的角色。更多的是給學生做一些導向性的問題教學法而要擯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強化學生的分析能力,獨立判斷思考能力,重視調動學生的自主參與性和學習積極性,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將教學方式轉變為以學生探討為主的互動教學。
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運用多項管理手段。例如,可以通過班級分組進行比賽;也可以在小組內設立一些模擬的管理角色,相互監督,促進小組同學間對知識的吸收;還可以通過讓學生互相出題互相回答等游戲的模式去幫助教學多元化。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不但對知識多方面、多維度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在人與人相互接觸的過程中培養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參考文獻
1. 羅惠王,程文莉.會計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探索.經濟科學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