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紅梅 劉駿達 馮鑫鑫 周建平
浙江省寧波市中醫院 浙江 寧波 315010
貝爾麻痹(Bell's Palsy,BP)又叫做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周圍性面神經炎,是一種沒有明確誘因的面神經疾患,主要表現為單側口眼歪斜、抬眉閉目障礙,有的還伴有聽覺過敏及味覺減退等[1]。本病是WHO最早推薦的中醫針灸優勢病種,其具有療效確切、方法多樣、不良反應少的優勢。筆者發現對風寒外襲型BP患者翳風穴采用電熱艾灸法同樣可以提高疾病的療效,因此,本研究通過觀察在20天治療周期對91名風寒外襲型BP患者分別進行針刺治療、艾灸+針刺治療、電熱艾灸+針刺治療,比較3組的癥狀及療效差異,探討新的BP治療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于本院,愿意參加本臨床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發病在3天內的風寒外襲型BP患者91例,隨機分為針刺組31例、艾灸組30例、電熱艾灸組30例。3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3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發布的《中國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診療指南(2016版)》[2]的診斷標準:①起病急,病程高峰在3天左右;②周圍性面癱為單側,可有耳后乳突疼痛、舌前2/3味覺減退、聽覺過敏、淚液或唾液分泌異常;③排除繼發原因。中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浙江省中醫(中西醫結合)單病種診療規范(第二版)》[3](以下簡稱《診療規范》)中面神經炎風寒外襲證的診斷標準:突然口眼歪斜,面部拘急,僵滯不舒,或瞬目流淚,畏風無汗,或耳后疼痛,病前多有受涼吹風史。舌質紅、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者;②年齡在18~60歲;③發病后3天內我院針灸科、推拿科就診,就診前1月內未使用影響本研究的藥物,如腎上腺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抗病毒藥、神經營養藥或者進行頭面部針刺、艾灸、紅外線照射、推拿等其他物理治療。
2.1 針刺組:采用普通針刺治療。①第1~4天:取穴:合谷(雙)、足三里(雙)、翳風(雙);針法:合谷、足三里直刺1.2寸,翳風直刺0.8寸,捻轉法平補平瀉得氣,留針30min,每日1次;②第5~7天:休息;③第8~20天:取穴:陽白(患)、攢竹(患)、絲竹空(患)、顴髎(患)、地倉(患)、頰車(患)、合谷(健)、足三里(患);針法:陽白向魚腰方向平刺0.8寸,攢竹、絲竹空向外側平刺0.8寸,顴髎、頰車直刺0.8寸,地倉向頰車方向斜刺2.5寸,合谷、足三里直刺1.2寸,平補平瀉,留針30min,每日1次。
2.2 艾灸組:采用艾灸聯合針刺治療。①第1~4天:取穴、針法同針刺組1~4天;艾灸:拔針后,點燃2根清艾條分別于兩側翳風穴垂直方向5cm處行懸起灸,灸30min,每日1次;②第5~7天:休息;③第8~20天:取穴、針法同針刺組8~20天,艾灸操作同前。
2.3 電熱艾灸組:采用電熱艾灸聯合針刺治療。①治療第1~4天:取穴、針法同針刺組1~4天;電熱艾灸:拔針后,將2個灸墊分別置于兩側翳風穴上,并用醫用膠布固定,打開灸療儀(齊齊哈爾祥和中醫器械公司生產,型號:DAJ-4型),溫度設定為50℃,時間設置為30min,每日1次;②第5~7天:休息;③第8~20天:取穴、針法同針刺組8~20天,電熱艾灸操作同前。
3.1 觀測指標:分別對3組患者在治療前、治療20天(以下簡稱“治療后”)進行House-Brackmann評分[4]。
3.2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5]中面神經炎的療效標準結合House-Brackmann評分制定:痊愈:面部功能與正常人相同,記1分;顯效:僅有口部不對稱,記2分;有效:面部肌張力對稱,額部輕度運動,用力可閉目,記3分,或面部肌張力對稱,額部無運動,不能完全閉目,記4分;無效:面部肌張力不對稱,僅有輕微運動,記5分,或完全不對稱無運動,記6分。
3.3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House-Brackmann評分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秩和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秩和檢驗;療效評價采用多樣本比較Ridit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3組House-Brackmann評分比較:見表2。
3.5 3組治療后療效比較:見表3。
表2 3組治療前后House-Brackmann評分及好轉度評分(±s)

表2 3組治療前后House-Brackmann評分及好轉度評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針刺組比較,★P<0.05。
好轉度1.19±0.11 1.63±0.13★1.80±0.13★組別針刺組艾灸組電熱艾灸組例數31 30 30治療前4.65±0.14 4.67±0.12 4.70±0.16治療后3.45±0.13#3.03±0.16#2.90±0.15#

表3 3組治療后療效比較
中醫學認為BP的發病根本在于“正虛”,研究發現艾灸能夠調節局部免疫細胞、降低炎性細胞因子,這一過程可能增強了患者的免疫力,促進“正氣”的恢復。艾灸具有疏風解表、溫通經脈、活血通絡的功效,臨床中也常用艾灸法處理風寒類的多種病癥,取得不錯的成效,綜合看來其更應適合于風寒外襲證。但是,艾灸燃燒時產生的煙霧對醫患健康的危害值得注意,如何既能發揮艾灸的效用又能降低污染一直是臨床追求的目標,電子艾灸應運而生。電子灸在精確控制溫度的前提下能夠較為真實地模仿艾灸的灸感并且無污染,有研究將其與傳統艾灸進行了療效對比,并未發現差異。電熱艾灸儀是電子灸類產品的一種,只需調節機身上的溫控裝置就可以將溫度通過灸墊滲透到具體腧穴,具有溫度可控、操作簡便、安全無污染的優勢,筆者在臨床護理治療BP時常使用電熱艾灸儀作為艾灸的替代療法。
本觀察結果表明翳風穴艾灸法、電熱艾灸法更能改善BP癥狀,兩種方法療效相當,BP患者進行翳風穴灸法時電熱艾灸可考慮作為艾灸的替代療法。3組愈顯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說明20天的療效評定并不能認為對BP患者加用翳風穴艾灸法、電熱艾灸法能夠提高BP療效。由于BP患者明顯恢復多在發病1月后,而本試驗僅觀察了患病后20天左右,可能與觀察周期較短有一定的關系,應注重出院后隨訪來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康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