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瑜 馮鑫鑫
1 浙江中醫藥大學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明樓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浙江 寧波 315040 3 浙江省寧波市中醫院 浙江 寧波 315010
筆者采用毫火針聯合臍灸法治療寒濕痹阻型肩關節周圍炎31例,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62例寒濕痹阻型肩關節周圍炎患者均為2016年3月~2018年12月就診于我院門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1例,其中男13例,女18例;左肩15例,右肩16例;年齡45~59歲,平均51.6歲;病程1~11月,平均5.4±2.1月。對照組31例,其中男14例,女17例;左肩14例,右肩17例;年齡46~60歲,平均52.1歲;病程1~11月,平均5.3±2.5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及辨證標準:參考2013年中華中醫藥學會《肩關節周圍炎指南》制定。寒濕痹阻證:肩部竄痛,遇風寒痛增,得溫痛緩,畏風惡寒,或肩部沉重感。舌質淡、苔薄白或膩,脈弦滑或弦緊。
2.1 治療組:采用毫火針聯合臍灸法治療。取穴:肩髃、肩髎、肩前、肩貞、臂臑、陽陵泉,用龍膽紫標記,外加神闕。針具選用0.35mm×25.00mm的毫火針[神龍醫療保健品有限公司生產,蘇食藥監械(準字)2008第2270264號]。操作:先囑患者側臥位,患側朝上,閉上眼睛,常規消毒局部皮膚,右手持針,左手持酒精燈,置于治療部位的左上角,距離為5cm左右,右手持毫火針,在最外側火苗處將針體前身燒至通紅發白后,快速直刺入穴位,深度為10mm,留針1min后出針,出針后用無菌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再取神闕穴用臍灸,將食鹽炒黃待冷放于神闕穴填平,上放置直徑約1cm、高約0.5cm的艾炷,點燃,每次3壯。每周治療3次,隔日1次,周日休息1天。6次為1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2.2 對照組:采用普通電針治療。取穴:肩髃、肩髎、肩前、肩貞、臂臑、陽陵泉。針具選用0.3mm×40.00mm的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蘇州姑蘇針灸器械有限公司)。操作:囑患者坐位,取患側穴位,用75%酒精局部消毒皮膚后,針身與皮膚呈90°,快速刺入穴位后施以捻轉提插法,平補平瀉,得氣后連接上電針儀,以疏密波刺激。治療20min將針取出。每周治療3次,隔日1次,周日休息1天。6次為1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3.1 療效標準: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好轉:肩部疼痛減輕,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3.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例數31 31治療前6.84±1.34 6.62±1.32治療后2.23±1.02*#4.54±1.12#
3.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火針是一種古老的中醫特色治療方法,古代稱為“燒針”“焠刺”,功專溫經散寒、活血通絡,對風寒濕痹具有獨特的治療作用。《靈樞·官針》記載:“焠刺者,刺燔針則取痹也。”現代的毫火針是在傳統火針基礎上改進而來,其功能與用法是火針的一種延伸和發展。筆者所選肩髃、肩髎、肩貞分別為手陽明經、手少陽經、手太陽經經穴,均為局部選穴,可疏通肩部經絡氣血,活血祛風而止痛。肩前穴乃經外奇穴,可通利肩關節,為治療肩周炎常用要穴。臂臑,在上膊肉不著骨之處,主治不得伸舉,伸舉則牽及頸項痛者。配神闕施以臍灸共同溫腎壯陽,強筋壯骨,培育內在正氣,扶正祛邪,進而去者去,生者生,以達痛自舒而元自復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