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羅開濤 方劍喬
1 浙江省嘉興市中醫醫院 浙江 嘉興 314001 2 浙江中醫藥大學 浙江 杭州 310053
筆者自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熱敏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OA)31例,取效滿意。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70例患者均來自我科門診,年齡在40~80歲之間,病程在6個月~10年之間。其中男27例,女43例;年齡最小42歲,最大80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10年;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熱敏灸組(35例)和溫針組(35例)。最終完成觀察63例,脫落7例,其中治療組脫落4例(自動退出),對照組脫落3例(1例暈針,2例自動退出)。
1.2 診斷標準[1]:①1月內多數時間出現膝關節疼痛;②有骨摩擦音;③晨僵時間≤30min;④年齡≥38歲;⑤有骨性膨大;滿足①②③④或①②⑤或①④⑤條者可診斷KOA。參與觀察的患者需符合上述診斷。
2.1 熱敏灸組:在膝關節周圍先回旋灸2分鐘,繼以雀啄灸l分鐘,循經往返灸2分鐘,再施以溫和灸發動感傳。若出現透熱、傳熱、擴熱等經氣感傳現象,則予以定點懸灸至感傳現象消失。每日1次。
2.2 溫針組:取穴:內外膝眼,鶴頂,陰、陽陵泉,血海,膝陽關,足三里。操作:取坐位,常規消毒,用0.3mm×50mm毫針針刺,得氣后取部分穴位,在針尾加少量艾絨,進行溫針灸,每日1次。
兩組均治療5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2天,共治療2個療程。
3.1 療效標準[2]:無效:疼痛與關節活動無明顯改善,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指數(WOMAC)積分減少<30%;有效:關節活動輕度受限,疼痛基本消除,WOMAC積分減少≥30%;顯效:疼痛消失,膝關節活動不受限,WOMAC積分減少≥70%;臨床控制:關節活動正常,疼痛癥狀消失,WOMAC積分減少≥95%。
3.2 WOMAC積分比較:見表1。兩組治療后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療效相當。
表1 兩組患者WOMAC積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WOMAC積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
組別熱敏灸組溫針組例數31 32治療前57.29±12.75 58.75±12.19治療后27.75±15.04*33.28±15.31*
3.3 總體療效比較:兩組療效相當(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總體療效比較
中醫學認為,本病主要由于人體正氣不足,復感風寒濕邪,以濕邪為主,濕邪黏滯、重著,注于經絡,留于關節,故見關節腫脹、屈伸不利,關節局部氣血痹阻,不通則痛[3]。現代醫學認為骨性關節炎(OA)是以關節軟骨的退變、破壞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關節內滑膜組織、軟骨、軟骨下骨等均參與OA的病變過程,這些病變部位的病理生理學改變是類似的。熱敏灸療法是在傳統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在熱敏化的部位進行施灸。該療法的關鍵在于準確定位出熱敏化穴位,因為敏化態的穴位對外界刺激呈現“小刺激大反應”,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且此療法具有不用針、無創傷、無痛苦、無副作用等優點,尤其適合因恐針和暈針而不能配合針灸治療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