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秉康 張江峰
基層環保部門人員少、任務重,特別是鄉鎮(街道)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目標不明、責任不清、監管“最后一公里”難度大等問題長期存在。磐安縣充分認識到鄉鎮(街道)在解決環境監管“最后一公里”問題上的重要和積極作用,立足縣情,探索成立鄉鎮(街道)生態環境保護站,努力完善生態環保責任體系,將生態環境監管責任延伸至鄉鎮、街道等最基層的行政機構。生態環境保護站負責轄區內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示范創建工作,參與轄區污染防治監督管理,監督檢查轄區內工業企業、養殖場的污染治理,協助做好轄區內環境問題來信來訪的調查、處理和環境污染糾紛的調解,并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截至目前,全縣14個鄉鎮(街道)都已成立生態環境保護站。
各鄉鎮(街道)生態環境保護站設生態環境保護站站長1名,站長一般由鄉鎮(街道)班子成員擔任,工作人員視各鄉鎮企業數量情況配置3~5名。由各鄉鎮(街道)保障辦公場所和必需的辦公設施、設備以及經費,保障生態環境保護站正常運行。
設立鄉鎮(街道)生態環境保護站主要有三方面意義:
凝聚基層環保工作力量,增強工作新動力。不斷增強鄉鎮(街道)政府部門屬地管理的責任意識,在生態環保工作中由原來的“配角”變成“主角”,消除了以往生態環境部門和鄉鎮(街道)責任不清現象,有利于切實推動生態環保工作,實現良性循環。



加快遏制環境違法行為,提升環境監管效率。針對來信來訪、8890和浙江省政府網等各類平臺上的信訪舉報,生態環境部門第一時間通知屬地的鄉鎮(街道)生態環境保護站,對舉報情況進行核實和調查,有利于及時遏制違法行為,提高信訪處置效率。
鼓勵社會各界廣泛參與,踐行人人環保理念。鄉鎮(街道)生態環境保護站接受群眾環境問題投訴舉報、來信來訪;企業、村民以及“兩代表一委員”等社會各界也可向鄉鎮(街道)提出生態環保訴求和意見建議,履行依法監督職責,為社會各界開辟了主動參與屬地生態環保工作的新渠道,踐行人人環保理念。
為充分發揮鄉鎮(街道)生態環境保護站作用,提升基層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水平,下一步將持續加強基層站(所)管理運行。
不斷強化環保宣傳,形成推進合力。各生態環境保護站結合當地特色,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多種宣傳工具,加強生態環保知識、清潔生產技術、污染防治措施和環境保護環保法律法規政策宣傳,教育引導農民群眾轉變生活習俗,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環保事業的良好氛圍。
加強環境共同管理,確保環境安全。各生態環境保護站對發現的污染較小、情節較輕的環境違法問題第一時間教育引導、溝通制止;對情節嚴重、性質惡劣的環境違法行為及時上報上級人民政府和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同時,及時反映公眾環境訴求,預防處理環境問題的苗頭,協助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處理好各類環境突發事件和信訪件,把矛盾處理在萌芽,化解在基層,保障轄區環境安全。
持續完善保護機制,加強基層管理。積極推進實施網格化管理,鼓勵鄉鎮(街道)生態環境保護站組建村級環保員隊伍,探索建立村級環保員制度,實現本村生態環境保護監督工作,實現村民自治自管,協調解決生態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