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來我一直想要拍攝下偏遠部落中人們的生活,他們的生活擁有獨特的人類學價值和美感。在拍攝過程中我體驗到了古老部落沿襲下來的文化遺產,旅程之中也充滿挑戰和不同的體驗。
——龔峻


在常人的印象中,北非廣闊無垠的撒哈拉大沙漠中所能見到的,除了沙子還是沙子。這片世界上面積僅次于南極的不毛之地,似乎并不能承載任何民族在此長期繁衍生息,遮天蔽日的飛沙走石會沖刷去一切生命的痕跡,驕陽的炙烤會使任何文明的源泉蒸發。然而,在這片被阿拉伯人直接叫做大沙漠的荒涼之地,卻有一支文字、語言和生活習俗都相當獨特的沙漠民族世代生活于此,他們就是圖阿雷格人——他們是撒哈拉之子,他們是沙漠之王!
圖阿雷格人起源于今日利比亞的費贊,并向南擴散至今尼日爾、馬里、布基納法索、阿爾及利亞等國的交界之處,所居之地多為干旱的沙漠和半干旱的熱帶草原。他們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過著流動性生活,住在用羊皮或毛織物做成的紅色帳篷里,沒有固定的住所。
由于他們世代深居沙漠中心,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小,因而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與生活習俗。其中與周邊民族最不同的一點是,他們雖然信奉伊斯蘭教,但并沒有女性蒙面的傳統,反倒是年滿25歲的男性需要佩戴面紗。圖阿雷格的男性傳統上佩戴著5米長的深藍色面紗,他們認為這面紗能替其阻擋所有的邪靈,因此即使在女性家人的面前也不能拿下。當圖阿雷格男子長到16歲時,父親授給他面紗,家庭還要舉行慶祝儀式。在儀式上,少年還會得到一把圖阿雷格人傳統的雙鋒利劍,表示他已經長成成年勇士。不過戴面紗的習俗對于時下一些圖阿雷格年輕人來說已被逐漸淡化了。由于深藍色面紗對于圖阿雷格人十分重要,使得其間接也變成圖阿雷格的民族識別象征,因而他們又被稱為“沙漠中的藍人”。

女人在圖阿雷格部落的地位就像一棵大樹的樹干,一切生活都由女人來決定和安排。這就是游牧在撒哈拉大沙漠里的圖阿雷格人的一個奇特習俗。圖阿雷格社會是一個母系社會,女性的社會地位高于男性,她們在婚姻中的地位也頗高,若姑娘拒絕男子的求婚,男子不得再次強求。她們不像男子那樣外出放牧、勞作,在家有充分的時間傾注在文藝創作上,能讀會寫,學識廣博,精通本民族的傳統,許多優秀的提非納文學作品便由此誕生。
圖阿雷格人長期橫行于撒哈拉商道,靠著游牧和劫掠繁衍生息,但基本上沒有使跨撒哈拉貿易中斷。在尼日爾,由于圖阿雷格人世代居住的土地發現了鈾礦,而圖阿雷格人并未因此得利,于是他們起兵要求分享開采鈾礦的高額收益,他們的攻勢已使尼日爾軍方要求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