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時代,讀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傳播價值的內容,卻往往淹沒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將最有價值的信息,最有銳度、溫度、深度和多維度的思考與表達,最值得閱讀的網絡優質原創內容,快速呈現給讀者,是《世界文化》與騰訊《大家》建立合作的初衷與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家”閱讀】每期將臻選《大家》所匯聚的中文圈知名學者、專欄作家的最新文章,與讀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
在美國的東亞族群,今天人數也不少,而且這些亞洲人的受教育程度,在諸種族群之中,和西歐、中歐移民的水平相差不多。尤其中國人和印度人的受教育程度,可能是美國各族群之中具有大學學歷者比例最大的群體。東亞族群分別來自中國、日本、韓國、越南,以及菲律賓,至于印度人,雖然號稱亞洲族群,卻并不屬于東亞圈之內。關于華人的來歷,我們后面再敘述。
先說日本族群,他們進入美國最多的地區,是在夏威夷和加州。那批進入夏威夷的日本人,乃是明治維新以后,日本當局有鑒于領土狹小,很想在海外擴張,曾經有計劃地集體移民,夏威夷是目標之一;此外則是:秘魯、巴西和墨西哥。等到日本贏得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后來侵占了中國臺灣和朝鮮半島,日本的野心,轉變為在東亞擴張,上述有計劃的移民運動就終止了。今天到夏威夷的大島Hilo,還可以看見若干日裔居民的村落,其布局和景觀,宛然是在日本本土。

大平洋戰爭開始,日本突襲夏威夷,加州的日本居民,被美國圈禁在集中營。夏威夷的日本居民,則因為人數很多,無法禁錮;而且那些日裔居民向美國效忠,愿意組織兵團,前往歐洲參戰。在歐洲戰場上,夏威夷聯隊表現優異,美國對夏威夷的日裔族群,也就放心了。今天夏威夷的各種外來族群之中,日本人的后裔,儼然是最大的一群。夏威夷的政治和一般的地方經濟,日本人的力量不可忽視。這些人確實已經不再認為自己和日本有關系。雖然他們的口音,影響了夏威夷的英語,他們卻已經使用英語了。在加州的日裔居民,自從集中營釋放以后,也逐漸分散各處,并不呈現集中的現象。

朝鮮半島和越南的移民,頗多是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的美軍眷屬;戰爭結束,回國的軍隊解甲歸田,他們的家屬,也取得美國國籍,隨同回美。接著,這些軍眷又保證自己的家屬申請入境。于是,這兩群人在美國的人數,陡然增加。今天,朝鮮半島的后裔似乎比較集中在中南部和東北岸,以及加州。越南人的后裔則大多在墨西哥灣附近和加州的南部太平洋岸。韓裔移民很多經營東方農場,種植東方菜蔬、瓜果。越裔移民則除了農場以外,還增加魚蝦的養殖。這也就是他們集中在墨西哥灣和加州南部的緣故。我們今天在美國能夠購買到東方菜肴的食料,必須感激這些韓裔和越裔。這兩群人也在各地經營飲食業;韓、越兩種東方菜肴,在美國的日常生活中,儼然已經可以與中國“料理”對抗了。
韓裔的居民,頗多是韓國長老會的信徒;越南的居民,則有許多是天主教的信徒。這兩個教派,團結性很強,他們的教堂,分別是韓裔、越裔的聚會中心,他們的活動也圍繞著這兩個教派的教堂。匹茲堡猶太人的集中地松鼠山,以及鄰近的山蔭區,都有韓國長老會,購買了原有的美國長老會教堂,作為他們的聚會所;在這些教堂附近,往往還有小規模的老人中心和托兒中心:這些集體活動,在華人圈中,確實并不多見。
韓、越兩個族群的凝聚性強固。他們的教育程度,相對于白人而言,相當于中產階層。因此,他們的職業選擇,大致是專業工作,醫生、會計師和工程師,也有一些進入教育界,擔任教職:總而言之,也大致在中等的上下之間。尤其因為這些人都有美國親屬,這一個親戚關系,也使得他們更容易得到當地白人的接納。有些韓、越裔的人員,能夠進入當地的企業或是小商店工作,親屬淵源也不可忽視。至于越戰帶來的其他族群,還有中南半島的一些少數民族,人數不多,也就可以歸入越系同一大圈內,不必贅言。
至于華人的情況,人口普查局指出,截至2015年最新數據,亞裔美國人已達2100萬。華裔依舊以近五百萬人居首,其次分別為幾乎各有四百萬人的印度裔和菲律賓裔。華裔美國公民和移民,以居住加州、紐約州和夏威夷為數最多。賓州華裔,大多集中于費城、匹茲堡以及幾家大型大學附近,人數不多。
華人到達匹茲堡的時間也相當早,在19世紀中葉,就有華人從西岸進入匹城。其中,大多數是修筑跨大陸鐵路系統的華工和他們的后代。在早期,他們的行業一部分從事洗衣工作,另外有一些開小雜貨店。他們也曾經擔任過鐵路和碼頭的運輸工人,但是,被歐洲族群和非裔工人排擠,不得不以洗衣和開中國餐廳,作為他們的謀生資源。當時匹茲堡的華裔,以廣東開平的余姓為大宗。只是因為移民入境時,有人借用別家姓氏的“出生紙”,從此襲用為英文戶籍的姓氏。于是,同一余姓后人,英文的姓氏卻完全不一樣。余姓的后人在匹茲堡還是不少,均是中產階層專業人士,有醫生、牙醫、律師、會計師、教員等等職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