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滄州市滄縣興濟鎮南堤村有3800多人,耕地1萬多畝,是個靠天吃飯的純農業村。今年47歲的袁振強,是南堤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已經任職10年。
“南堤村最大的優勢就是地多,但是耕地都在村民手中,種植的都是大田農作物,收益有限。”袁振強認為,要想從農業上探索出一條新路徑,就得整合全村土地,走集約化經營的路子,否則沒有好的辦法。
主意拿定后,該村注冊成立了滄縣春潤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到合作社中,實現集約化經營,收益到年底分紅。
按理說,這一模式是當下最流行、最行得通的方法,但袁振強說,通過兩年運營,最終不理想,以失敗告終。談及原因,袁振強分析:“雖說土地實現集約化經營,但生產的農產品都是初級農產品,初級農產品的利潤非常有限,而真正賺錢的是農產品的終端產品。”

“為啥咱老百姓產出的玉米、高粱等農作物,要讓別人買走去搞深加工,再高價賣給消費者。”袁振強認識到,“這條老路不能再走,農產品自己種、自己收、自己搞深加工、自己占領市場,直抵農產品終端,中間的利潤不能讓別人賺。”這個思路確定后,合作社“改制”勢在必行,新的合作社應運而生。
然而,走農產品深加工路子,設備、建廠等等需要的是真金白銀。錢去哪弄?“老百姓以土地入股,不會再往外掏錢,南堤村村集體又沒有任何經濟來源,怎么辦?”袁振強坦言,剛開始確實很犯難,但最終把目標“鎖定”在村里幾個企業老板,開始一家家給企業老板做動員。
然而,一輪動員工作做下來,多數企業老板都婉言拒絕,只有張寶華支持袁振強的想法。
張寶華同意入股合作社后,意識到僅靠一家撐不起來,因此就與袁振強一起動員其他企業,最終7家企業入股,其中還包括一家外村企業。
這7家入股的企業,各占股份10%。南堤村委會以30多畝廢棄的窯廠入股,作為建廠用地,同樣占有10%股份。另外20%的股份是農民以土地入股。南堤村委會以及以土地入股的農民不投資、不承擔任何風險。“就是說,賠錢是投資企業的,賺錢按股分紅。”袁振強介紹,新的合作社投入運營后,入社土地4000多畝,已經投資500多萬元。
去年5月,合作社投入運營,開始整理該村廢棄窯廠建廠,安裝農產品深加工設備。同時根據地塊不同,種植玉米、小麥、雜糧等農作物。
而對于種植的農作物,他們秉持著不種“大路貨”的理念,多數是傳統老品種。比如玉米,不種高產的品種,而是種植產量較低的“雞跳腳”“燈籠紅”等品種。袁振強說:“雖說這些品種產量較低,但都是農村傳統老品種,很受消費者歡迎,市場售價高。”
目前合作社已注冊“春醞”牌商標,很多產品已獲得“綠色無公害”標識。“我們的農產品深加工產品20多個,包括面粉、香油、玉米面等。”
通過合作社的運營,袁振強體會到:“如果農業不發展成為工業和商業,是沒有前途的,僅靠銷售初級農產品賺不到錢,鄉村振興也無從談起。”
談到下一步的發展,袁振強說,接下來合作社將在全國布設直營店或代理商,同時往更深的農產品深加工方向發展。“我們現在是銷售玉米面,再往下一步發展就是做玉米面窩頭,這樣更能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袁振強表示,目前雜面、玉米花等深加工項目會相繼建起來。
同時袁振強表示,今年南堤村將借助緊鄰滄浪渠的區位優勢,已經規劃出250多畝低洼田種植水稻及荷花,“最終我們合作社將往農業觀光游方面發展,以合作社為依托,利用滄浪渠水資源,打造一個集旅游觀光、休閑采摘為一體的農業綜合體,讓農民真正從土地上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