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宣
(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院創傷骨科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0)
斷指再植術是目前臨床中的針對部分或全部收治離斷患者的主要手術方案,通過手術治療的綜合實施,實現斷指修復及手指功能的有效維護,特別是對于目前工業、交通不斷發展前提下斷指發生率的提升,臨床治療應用價值更為顯著,但術后由于各方面因素影響,患者術后存在較高血管危象風險,影響手術效果及斷指成活率[1],故本文將通過對既往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病例的分析,為患者血管危象風險的有效改善,提出相應護理對策,現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5年11月~2018年10月期間于本院接受斷指再植術后發生血管危象患者共83例設為研究對象,開展臨床研究。
83例患者中,男48例,女35例,年齡范圍24~57歲,平均年齡(40.52±5.49)歲;斷指至手術時間為2~15h,平均(8.52±1.25)h。其中大拇指離斷23例、食指離斷25例,中指離斷12例、無名指離斷8例,小拇指離斷15例。本次研究均得到醫院倫理會同意,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表示無差異,即P>0.05,結果中的觀察指標可展開對比。
結合83例患者病例資料、手術信息及預后情況進行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臨床可行護理對策。
研究結果所得各項數據均使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組間對比結果差異顯著且P<0.05時,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分析83例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患者資料后,可知基礎病因素、斷指缺血時間、離斷情況及預后護理質量低下是造成患者血管危象的主要原因。詳情見表1。

表1 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原因分析(n,%)
經研究本院患者病例后,造成患者術后血管危象的主要原因有基礎病因素、斷指缺血時間、離斷情況及預后護理質量低下,其中基礎病因素主要指糖尿病,由于缺乏對患者血糖的有效糾正及預后處理,導致血管愈合受到血糖有影響存在感染風險;缺血時間過長及離斷平面過大可在缺乏的有效處理前提下,造成部分軟組織、結締組織壞死,最終影響實際治療效果;而預后護理質量的補足,則易造成患者術后由于心理、疼痛及休養體位等問題造成患者預后恢復不良,影響預后效果[2]。
3.2.1 術前干預
術前干預的實施主要針對合并糖尿病患者,但由于斷指再植術需在有效時間內進行手術以確保斷指的有效成活,對此則需在患者入院后,及時詢問患者基礎病情況,并在詳解患者糖尿病病史及治療情況后,監測患者血糖,并予以基本血糖控制措施,制定術后護理、血糖護理及抗感染方案。手術結束后,需定期監測患者血糖水平,并予以相應飲食、藥物治療干預,確保患者術后?可控制安全水平,降低血糖濃度過高對修復手指神經、結締組織愈合后的影響,促進恢復。
3.2.2 斷指準備
斷指準備指患者入院后,立即對其斷指離斷平面及斷指壞死、污染情況進行的評估,對于輕度污染者可在經消除處理制備后立即進行手術,對于手指離斷時間較長或污染嚴重者,應在詳細評估斷指再植可能性后進行后續處理,對于可接受再植者應立即通過綠色通道安排手術,縮短術前診斷及準備時間,并做好手術期間護理配合,為患者斷指的有效修復提供時間基礎,提升治療效果[4]。
3.2.3 術后護理
術后護理的實施需集中在對患者心理干預、鎮痛護理、健康干預及體位護理四個方面。心理干預的實施,應就患者對于斷指修復效果疑慮及擔憂等不良情緒進行護理干預,通過對患者進行手術知識拓展、手術成功率等信息進行詳細說明后,對患者內心疑慮緩解,避免焦慮情緒的產生,對修復后血管造成的痙攣或收縮,影響血液微循環的恢復,造成血管危象;鎮痛護理的實施,則應在術后根據患者疼痛程度及藥物耐受情況選取安全鎮痛藥物,并嚴格限制劑量,在實現有效鎮痛的同時,降低藥物成癮性,避免疼痛引發焦慮情緒及生理應激反應,引發血管危象;健康干預的實施除上述血糖控制護理外,還需指導患者戒煙,避免吸煙后部分有害物質進入人體后引發血小板凝聚,形成微靜脈血栓,影響術后恢復;體位護理的實施,則需在術后指導患者盡量保持可有效保證患肢血液循環的體位進行休養,盡量減少患肢活動,避免牽拉運動對血管修復及軟組織修復造成移位,最終影響修復效果[5]。
綜上所述,在臨床護理中加強斷指再植患者圍術期基礎病護理效果、強化手術配合效果及提升預后護理質量,可有效降低患者斷指再植后血管危象的發生,提升預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