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宏蓮,陳厚南*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腦科醫院,江蘇 南京 210029)
跌倒是患者突然或非故意的停頓,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跌倒是老年人非致死性損傷和傷害死亡的主要原因,跌倒這一意外事件往往是導致老年人入院治療、致殘、失去機體機能、臥床不起的重要原因,并且跌倒對于患者的影響不局限于身體,還對心理方面造成影響。回饋教學是通過讓患者用自己的語言復述醫護人員提供的信息,以評估其回憶和理解力的教學策略,美國國家質量論壇已經認可回饋教學為34種行之有效的安全做法之一[1],該方法可以讓醫護人員快速檢查教育對象在記憶和理解上的失誤,幫助糾正和鞏固信息,確保健康信息得到有效傳遞。本研究將回饋教學健康教育的模式應用于老年患者,旨在探討更有利于老年患者跌倒相關健康教育方式。最終達到提高危重跌倒患者健康教育依從性的目的,減少跌倒的發生率。
選擇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南京腦科醫院老年醫學科的住院的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投硬幣的方式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0人,對照組,60-90歲,平均(70.2±8.17)歲,男31人,女19人,小學及初中26人,中專及高中17人,大學及以上7人,使用常規跌倒健康教育;實驗組,60-91歲,平均(69.74±8.14)歲,男28人,女22人,小學及初中24人,中專及高中16人,大學及以上8人,在常規跌倒健康教育基礎上采用回饋教學的方式;兩者患者年齡均在60歲及以上,均無頭部外傷史、腦實質病變、癲癇發作、記憶障礙、濫用藥物及酗酒史,機體活動功能分級4級的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隨機分組:采用拋硬幣的方式對新入院的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入組患者的評估及健康教育均由經過統一培訓的3名高年資護士擔任。(1)對照組:采用口頭及書面健康教育方式,在入院時、每七天對老年患者進行跌倒相關評估及健康教育,出院前1天進行跌倒健康教育知曉率、依從性的問卷調查。(2)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按設計的《回饋教學提問單》進行,跌倒相關健康教育的頻次同于常規組,為入院時、每七天對老年患者進行跌倒相關評估及健康教育,出院前1天進行健康教育知曉率、依從性的問卷調查。
制訂《回饋教學提問單》:成立研究小組,由病房護士長一名,高年資臨床護士3名,針對性的回饋教學提問用語。
a首次健康教育提問:“為確保我剛講清楚了,您能否用自己的話說......”;“床欄和床頭鈴是怎么樣使用的?”;“什么樣的情況下不能下床?”;“您應該選擇什么樣的衣服和鞋子?”;“起床三部曲是什么?”;“如果出現不適或是需要幫助應該怎么做?”;“如果需要外出,你應該怎么做?”;“夜間需要下床你應該如何做?”;“如果不慎跌倒了,你要怎么做?”;“活動時有什么樣的注意事項?”;“當您上洗手間時,需要注意什么?”
b再次教育時提問:“我剛剛可能沒有講清楚或做好......”(針對患者未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它應該......(更換教育內容的表達方式)。再針對其具體內容進行重新提問。
c教育結束提問:“你有其他問題嗎?”或“你還有不清楚嗎”
統計兩組患者對于跌倒相關健康教育的知曉率、跌倒發生率、依從性。
跌倒健康教育依從性的評價標準:對39%的宣教內容能記憶并能運用于日常,或提醒后能應用于日常表示“不依從”,對40-59%的宣教內容能記憶并能運用于日常,或提醒后能應用于日常表示“不夠依從”,對60-79%的宣教內容能記憶并能運用于日常,或提醒后能應用于日常表示“比較依從”,對80%及以上的宣教內容能記憶并能運用于日常,或提醒后能應用于日常表示“依從”,其中,“不依從”和“不夠依從”代表“依從性低”,“比較依從”和“依從”代表“依從性高”。

表1 跌倒風險評估表
注:每個評分項目:有1分,無不得分;危險因子>3項即為高危跌倒病人;評估次數:新病人、轉入、手術當班評估,或根據病情變化隨時評估;一般情況每周評估1次。
利用SPSS15.0進行分析,計數與計量資料分別利用卡方檢驗,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跌倒健康教育依從性方面,對照組的50例中,“不依從”28例,“不夠依從”10例,“比較依從”12例,其中,依從性低38例,依從性高12例;實驗組的50例中,“不夠依從”8例,“比較依從”7例,“依從”35例,其中,依從性低8例,依從性高42例。對照組及實驗組均未有跌倒發生。采用配對X2檢驗比較對照組與實驗組跌倒健康教育依從性,檢驗結果具有統計學差異(P<0.005)。見表2。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3.14,P<0.005)。

表2 對照組和實驗組跌倒健康教育依從性比較
回饋教學有利于提高患者跌倒健康教育依從性,近年來國內外多項研究對住院患者已進行了風險評估,篩選了高危患者,給予多次反復健康教育,但對預防跌倒的依從性僅為30%[2],仍有跌倒發生。White[3]等研究顯示,應用回饋教學后,患者健康知識應答率從75%提升到84.4%。回饋教學在國內健康教育領域也已開始應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黃麗[4]等研究發現,回饋教學能提高食管癌開胸手術患者呼吸功能鍛煉的依從性,干預前50例中有10例發生術后肺炎,干預后50例中有2例發生術后肺炎。常規的健康教育是一個單向的信息傳遞方式,對于患者是否理解和掌握,沒有及時的反饋和評價,因此,需要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患者對于跌倒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程度及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P<0.005),實驗結果說明回饋教學可以提高老年患者對于跌倒健康教育的知識掌握,回饋教學方式是一種雙向的信息傳遞模式,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后,通過患者復述,健康教育的護士可以評估患者對于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于患者理解錯誤或不能理解的知識,進行再次的評估和教育,直至患者掌握跌倒健康教育相關知識,從而提高老年患者對于跌倒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同時,在進行回饋教學的過程中,相對于常規健康教育,與病人的互動性增加,使病人對于護士的信任度增加。并且,在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患者家屬及陪護也接受了回饋教學,更加有效提高老年患者跌倒健康教育依從性的目的。
綜上所述,回饋教學是一種簡單實用的健康教育模式,在對于老年患者的跌倒健康教育中,可以顯著提高患者對于預防跌倒的依從性。本研究中,樣本量較少,時間較短,對于回饋教學對于減少跌倒的發生率缺乏進一步研究,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擴大樣本量,進一步驗證回饋教學對于跌倒健康教育依從性以及減少跌倒發生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