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骍,劉 飛,王影新*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普通外科,北京 100034)
青霉素作為最為常用的抗生素之一,具有殺菌活性強、毒性低、適應證廣及臨床療效好等優點,但臨床應用中過敏反應最常見[1]。青霉素過敏出現較快,且會給患者造成嚴重后果,如蕁麻疹、哮喘、喉頭水腫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2]。青霉素皮試是目前預測青霉素速發型過敏反應最為快捷、敏感和經濟的方法,科學、規范的青霉素皮試對成人、兒童過敏性休克等速發型過敏反應有良好的預測作用,其陰性預測值可達97%~99%,即皮試陰性患者僅1%~3%可能發生速發型過敏反應,可有效降低患者發生過敏性休克等嚴重威脅生命的的風險[3]。傳統的青霉素皮試液配制過程較為繁瑣,增加臨床護士工作量,且容易出現劑量誤差而導致皮試結果不準確。我院自2013年開始引進青霉素皮試劑作為所有青霉素類藥物使用前檢測方法,僅需一次稀釋即可得到500U/mL,較傳統青霉素皮試液相比,減少了“抽三推二”的步驟,簡單方便、劑量準確。規范化培訓護士是指入職前三年,尚處于醫院規范化培訓期間的護士,是醫院護理隊伍的有生力量[4,5]。規范化培訓護士具有臨床操作機會多但臨床經驗不足的特點,掌握青霉素皮試臨床應用知識,提高青霉素皮試的應用規范性,對于合理用藥、減輕醫療費用等均具有重要意義。本調查旨在了解規范化培訓護士對青霉素皮試液臨床應用規范掌握情況,為培訓部門改進教學方法和培訓策略提供參考。
選擇某三級甲等綜合醫院規范化培訓期間的輪轉護士作為研究對象,于2018年11月通過微信推送電子問卷進行調查。納入標準:①規范化培訓期間的輪轉護士;②輪轉臨床科室;③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病、產假大于1個月。
采用自設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問卷包括一般資料調查表及青霉素皮試臨床應用情況調查表。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調查對象的年齡、性別、工作年限、學歷等;青霉素皮試臨床應用情況調查表詢問了調查對象每周進行青霉素皮試的次數、青霉素皮試知識來源以及相關行為,同時還包括16個知識條目,答對計1分,答錯或不清楚計0分,總分0~16分。
采用問卷星編制調查問卷,通過微信在輪轉護士微信群中推送調查問卷,調查對象自愿參與調查。問卷將所有問題設置為必填項,并將相關問題答案類型進行限制,避免漏項或錯填而產生無效問卷。問卷收集完成后,從問卷星網站導出調查結果。
采用SPSS 23.0建立數據庫,進行數據統計分析。采用均數±標準差、頻數、百分比對數據進行統計描述,采用方差分析進行組間比較。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調查規范化培訓護士22 5名,年齡20~30(22.8±1.7)歲。其中男性21名(9.33%),女性204(90.6%);學歷為大專154名(68.4%),本科59名(26.2%),碩士研究生12名(5.33%);輪轉第一年100名(44.4%),輪轉第二年64名(28.4%),輪轉第三年61名(27.1%)。有160名(71.1%)護士在輪轉期間進行過青霉素皮試,每周進行青霉素皮試操作次數為5次以下105名(65.6%)、5~10次30名(18.7%)、10次以上28名(17.5%)。
進行青霉素皮試操作前,217名(96.44%)護士“總是詢問”患者的過敏史;72名(32%)護士“總是詢問”患者使用抗組胺類藥物的情況,86(38.22%)名護士“從不詢問”患者使用抗組胺類藥物的情況;在評估青霉素皮試結果時,221名(98.22%)護士會請至少一名同事同時進行評估。青霉素皮試相關知識得分為(10.2±2.3)分,各條目回答正確率見表1。

表1 青霉素皮試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N=225)
采用方差分析不同學歷和不同工作年限的護士青霉素皮試知識水平的差異,結果見表2。進一步兩兩比較發現,碩士學歷的護士知識水平較本科護士和大專護士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46,P=0.008),本科護士與大專護士相比,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261);輪轉第一年的護士知識水平最高,與輪轉第二年護士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6),輪轉第一年護士與輪轉第三年護士相比、輪轉第二年護士與輪轉第三年護士相比,差距均無統計學意義(P=0.258,P=0.255)。
本研究調查結果發現,規范化培訓護士對青霉素皮試臨床應用規范的掌握水平參差不齊,概念不明確、不全面,對于臨床實際應用存在很大風險。規范化培訓護士對于青霉素皮試“操作”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較高,如“青霉素皮試應采用的注射方法”、“青霉素皮試液注射劑量”等問題,正確率達到90%左右?;卮鹫_率最低的條目是“配制后正確保存的青霉素皮試液有效使用時間是多久?”“青霉素皮試首選的消毒劑是?”“配制后的青霉素皮試液如何保存?”,正確率均不到30%。這可能是因為,我院使用青霉素皮試劑(浙江金華康恩貝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143377,每瓶含青霉素鈉2500單位)進行青霉素皮試,通常是一人一劑,用后即扔,較少出現需要保存青霉素皮試液的情形。專家共識推薦青霉素皮試應使用75%乙醇進行皮膚消毒,當患者對乙醇過敏時方選用生理鹽水,但規范化培訓護士對該項知識的掌握情況不容樂觀。正確應用青霉素皮試,可規范抗菌藥物的管理,提高用藥安全性[6,7],因此,臨床設置規范化培訓內容時,可參考本研究調查結果,對于回答正確率較低的知識條目進行強化培訓。
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是指畢業后護士在完成護理專業院校基礎教育后,所接受的系統化、規范化、專業化護理專業培訓,我院培訓周期為3年。本次調查對于青霉素皮試的基本知識的來源及知識點進行了考核,反映出規范化培訓護士知識來源途徑的多樣性。85.33%的規范化培訓護士是通過臨床帶教老師講授獲得青霉素皮試的相關知識。規范化培訓期間,會給每一位新護士指定一名臨床導師進行臨床工作帶教,因此,臨床帶教老師的知識準確率對規范化培訓護士的認知影響極大[7]。然而,臨床帶教老師的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帶教老師存在知識陳舊、知識更新不及時的問題,會對新護士的知識掌握情況造成影響[8],這可能也是本次調查中規范化培訓護士青霉素皮試知識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80.89%的規范化培訓護士從學校內課程獲得相關知識,可見學校課程為規范化培訓護士的臨床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礎,但該途徑不具備延續性,因此在職期間的強化培訓仍然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僅一半的規范化培訓護士從院內規范化培訓課程中獲得相關知識,說明院內規范化培訓的強調力度不夠。因此,建議在規范化培訓期間加入青霉素皮試的專項課程內容,同時在其他相關培訓課程中進行重復強調和強化,加深規范化培訓護士對青霉素皮試知識的印象。此外,針對臨床帶教老師,也應定時進行知識更新,確保知識傳達的準確率。
隨著我國護理教育事業的多層次、多樣化全面發展,參與規范化培訓的護士來源于不同層次的學校,具有不同層次的學歷,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可能不同[9]。此外,規范化培訓持續3年,不同工作年限的規范化培訓護士知識水平也有差異。本調查也反映出這一問題,碩士學歷的護士知識水平較本科護士和大專護士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46,P=0.008),說明學習時間的長短與其知識掌握水平呈正比。但值得關注的是,輪轉第一年的護士知識水平最高,與輪轉第二年護士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6),但與輪轉第三年護士相比差異縮小。這可能是因為輪轉第一年的護士剛剛從學校畢業,對書本知識還有比較深的印象,因此具有較高的知識掌握水平;而輪轉第三年的護士因為積累了一定的臨床經驗,知識掌握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這提示醫院管理者應加大對大專學歷、本科學歷的規范化培訓護士的培訓力度,同時重視輪轉第二年護士的培訓和考核,不斷提高護理隊伍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