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麗
摘要:建水紫陶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在造型、色澤、裝飾等方面具有高超的工藝水平,也具有極高的美學鑒賞價值。可以說建水紫陶已經具有了建水地方色彩的觀念性、情感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制陶藝術家審美情趣的表達已經成為了建水紫陶創作的靈魂。文章將從建水紫陶制作者的角度具體分析建水紫陶在造型、色澤、裝飾等力面的特點。這對于我們進一步認識并發展現代建水紫陶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建水紫陶;作品;鑒賞
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雖然很多人知道中原陶器的大名,卻不知道在云南同樣有馳名中外的建水紫陶。建水早在距今有3500多年前便出現了原始的陶器,歷史上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說法,建水紫陶自清代出現發展至今可以說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屬傳統的名優產品。建水紫陶發展到現在,可謂百花齊發、百家爭鳴。面對品種繁多、各色各樣的建水紫陶,究竟要從哪些角度去欣賞呢?我個人認為,器型、顏色、裝飾是建水紫陶三位一體的東西,不能割離開的去欣賞它,而如何欣賞紫陶,也需要正確的引導,消除一些誤區。
一是器型方面,這是個基礎問題。型美是一件紫陶作品的基礎,型差就動搖了人們的欣賞興趣。建水紫陶應該有自己的器型,標準的幾種器型,或者是特有的。汽鍋、煙斗、美女瓶、博古瓶、直口瓶、蒜頭瓶,都是建水紫陶的傳統器型。在玩老廠的東西時,大家發現,書畫作者落款的很少,究其原因是書畫作者認為器型特別好時,才有意落名。仔細研究落名的作品,器型都是非常到位的,即它的型非常周正,比例協調、線條流暢、富有力度。好的器型,加上好的顏色,就成功了一半。好的器型就如同一個人的身材一樣,決定了體態是否優美。器型美的魅力還在于手拉坯的價值,如果用灌漿等工藝做成的器物,就缺少了手拉坯所不可能達到的一模一樣的獨有性,這也是尊重純手工工藝的一種審美需求。沒有相當長的拉坯實踐,是很難拉出優美的器型的,優美的器型奠定著紫陶的魅力,為建水紫陶增色不少。如果能夠結合建水民族、地域特點,開發、創新出一些器型,從而形成新的紫陶的代表器型,進一步鞏固紫陶的標準器型,使紫陶的“我”的面貌更加突出、明晰;同時適當借鑒一點其它陶瓷的好器型(但千萬注意不要被異化,以免混淆于其它陶器中),都是一條可取之路。開放的、創新的觀念,能使紫陶的器型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但型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服務于書畫內容,兩者會相得益彰。好的書畫作品,需要一個好的、適合的器型來表現。兩者的結合不應生硬,要依式畫景、依景美型,還要充分考慮器物的色彩,使得幾方面和諧相處。這些是得靜下心來好生捉摸的,一定要有自己獨有的理解和想法,不要一窩蜂的盲目追隨市場。隨著時代的發展,器型是可以應該發展的,但審美的標準卻是亙古不變的,即大方周正、比例協調、線條流暢、富有韻律。
二是顏色方面。建水紫陶的顏色當然是紅得泛紫的紫色,這是紫陶的象征色和代表色,是它的基本面貌。脫離開這個顏色,就改變其姓氏了。紫陶的顏色,就像一個人種的膚色一樣,決定了它的外在形象。但也并不是說,建水紫陶就只能是這單一的一種顏色。隨著社會的發展,審美取向的變化,人們喜歡的顏色肯定會發生改變,但這需若干年后才能總結了。說到色彩就少不了要提到建水紫陶的“窯變”。古代對“窯變”一詞沒有統一的定義,各有各的說法。概括起來說,凡是開窯后得到的產品,在色、彩、形、音、質等方面發生引人注意的特異變化,既說不出原因又不能在生產中重復其結果者都稱之為“窯變”。真正的窯變色彩飽和,過渡自然,不滲水,叩之聲音悅耳。而且體積越小的東西產生窯變的概率越小。因此多數制陶藝人一輩子也出不了幾件神秘的窯變作品,而窯變精品就更是少之又少了。正因為建水紫陶“窯變”作品的可遇不可求,被制陶者和收藏者奉為陶中上品,所以受到了愛陶朋友的喜歡,價格也比同類作品高出許多。
象牙黃陶是經過我多年探索和實踐,掌握了定向窯變的一系列經驗和感覺后的獨創陶瓷藝術品。象牙黃陶經過精心打磨后,雍容典雅,光彩照人,有的黃中帶一點微青,有的則青中帶黃,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奇特色彩和圖案。我制作的象牙黃陶藝術品多次在各種大賽中獲獎,備受中外收藏者的青睞。目前,象牙黃陶的制作工藝還在我的繼續研究下不斷的成熟,希望能將這一系列的陶工藝品推陳出新,獨樹一幟。
三是裝飾方面(主要是書畫),這是紫陶的靈魂。裝飾上的陰刻陽填,是建水紫陶區別于其他陶器的顯著標志,無釉磨光是對表現裝飾的獨特方法(有的作品不磨光反而更能顯現書畫韻味)。如果只重視色美和型好,而忽視紫陶的裝飾魅力、甚至拋棄刻填的裝飾,這就與其它陶瓷無異,顯現不了建水紫陶獨特的個性,充其量只能歸入陶藝范疇。建水紫陶作品藝術品位的高低就取決于陶器裝飾水平的高低。能夠流芳百世的建水紫陶,其書畫水平肯定是相當高的,它使一個器物賦有生命和活力,能使觀者怡然自得;回味無窮。
當代的建水紫陶人也在不斷的探索和研究中,力求將建水紫陶的裝飾效果做到盡可能的完美。在傳統制陶工藝的基礎上,他們不斷創新實踐,在制作工藝上又開辟了新的天地。如,紫陶作品的殘帖在布局上有所創新,使殘帖這一裝飾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創新陶土的調配與燒制方法,燒制出象牙黃陶填補了建水陶中象牙黃這一顏色的空白;以獨創的攪泥彩填多道刻填技法裝飾的紫陶,紋飾清新、樸實自然、色彩真切,是書與畫,色與型,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完美結合的精品:創造了意境高古的工筆重彩彩繪裝飾,展現了文人雅士的風格,被稱為“雅陶”,為此,中央四臺還以“雅陶出建水”為專題做了六期節目;首創把微雕這一古老的民間工藝與紫陶進行了結合,并將二者的藝術特點完美的展現出來。這一切無不意味著建水紫陶工藝的發展是那么的欣欣向榮,充滿希望!
人類的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建水紫陶在現代中國新的陶瓷工藝環境中,形成了一種頗具創造力的制陶工藝體系,其包含的寓意性、裝飾性得到了新的意義上的發揮。建水紫陶已經真正成為了一種以個性和開放性為前提的陶制品,是其它地方紫陶難以替代的,它那獨特的魅力正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