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柱
所謂工匠,工是體力,匠是技藝。它是一門技藝,也不外乎是一門技藝。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考工記》就記載了士、工、商、農等六種職別,工匠的地位僅次于士大夫。在民間,工匠一直被認為是農耕社會中手藝超群的能人,意思就是匠人要有絕活,手藝要高、準、絕,他們以一技之長滿足社會各種各樣的需求。俗話說: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反映了老百姓重視學藝的心態。
隨著傳統工藝的發展,逐漸分成了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民間手工藝,是傳統工藝的基礎,它融合在老百姓民間生活里,生產出民間工藝品。另一個層面是官方工藝,民間的能工巧匠被官方招募、征用,因“不恤工本”,成為了工藝技術的最高典范。
而“工匠精神”則是一種執著和堅守,也是一種弘揚、繼承和創新的理念,它包含一種責任,一種誠信的品質,是一種德藝雙馨、敬業、誠信、友善的體現。工匠精神也可謂“匠心”,訴說著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工藝之美、匠人之美、勞動之美。“工匠精神”代表著傳統技藝的精湛,傳遞著民族品格的核心力量。“工匠精神”還是高超技術和道德情感的結合,正所謂“心手相應”,達到了內外統一和主客統一,反映了“工匠精神”的本質特征。尤其是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工匠精神”,一時“工匠精神”成為了社會上關注度很高的一個熱詞。中國的工匠精神源遠流長,代代相傳。那么什么是新時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優秀的工匠對技藝的精益求精,對產品的精雕細琢,對用戶的高度負責的精神。
隨著人們的生活進入日新月異的工業化,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問題擺在了人們眼前。面對當下眼花繚亂的現代材料與制作技術,再加上人工智能的介入,回歸傳統、回歸本真,反倒成了人們新的追求。可以相信的是經過時間積累和不斷嘗試,將會出現傳承與創新并存的當代手工藝品,使傳統工藝重新煥發生機。這一過程,是不斷探尋、發現,不斷解構、重建當代造物精神的過程。這是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綿延,也體現出了在重視技藝基礎上結合當代藝術所做的轉換與延伸探索。這是對當下時代所強調的“工匠精神”傳承的有力表現。
如何實現傳統工藝與新興產業形態、文化生態、社會生活相互融合?有一句話“使用是最好的傳承,買賣是最好的保護”。
一些老的手工藝,難以為繼,沒有人愿意學習它、繼承它,為什么?因為當下市場經濟的話,首先賺不到錢,手藝人靠手藝靠作品吃飯,完成不了銷售就產生不了利潤,利潤才是手藝人堅持的動力。使用的問題,確實隨著社會的發展,上一輩留下來的一些東西一些手藝現如今派不上實際用場,這樣沒有需求導致沒有生產,因此手藝遺失是必然的結果。
好在“文化復興”,越來越多的現代人在追尋上一輩人的足跡,不斷去挖掘、去發現被歷史掩埋的好的東西、好的手工藝。因此,傳統手工藝人在面對新時代的到來時,不要自哀自怨,固守己見。
我作為傳統手工刻銅非遺傳承人,深有體會,這幾年我先后成立了《老神刻銅工作室》和《傳統刻銅藝術傳習所》,義務免費收了三十多名徒弟,由于傳統手工刻銅需要從業者的質素要求比較高,詩、書、畫、刻需要長期的修煉,短時間內還不能拿出成品上市,養家糊口都成問題,更甭提安身立命了。再加上我個人的精力有限,確實覺得僅僅靠“師帶徒”培養人才是不夠的。思來想去,覺得與專業院校的合作,不失為一良策,因為專業院校培養的學生有扎實的美術基礎功底和理論基礎,在傳授技藝的過程中更加容易接受,而且他們也有著很強的創新意識,傳統手工藝也需要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拓寬創作題材,不斷提升整體品質和創作水平。
也可以將具備條件,有能力且愿意學習技藝的后輩力量送進專業院校進行專業培訓,并為學有所成者發放證書,以資鼓勵,再推向市場接受檢驗,反復洗禮,“多士成大業,群賢濟弘績”。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201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2016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振興傳統工藝。”因為傳統工藝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而且傳統工藝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為中華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弘揚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追求專注敬業、精益求精,有助于建設更加協調發展的現代社會。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
習總書記在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聯組會上指出:“新時代呼喚著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
這就是“工匠精神與傳統工藝傳承”最好的明燈。讓綿延千年的傳統工藝有足夠的活力和智慧面對當下與未來,這也是對于先賢前輩工匠精神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