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龍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體現在下一代教育上更加明顯。受我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傳統思想的影響,家長為應對日趨激烈的競爭壓力,“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從緊盯成績的“應試培訓”轉化成提高綜合能力的“素質培訓”,非專業少兒藝術教育受到越來越多家長的重視。
關鍵詞:少兒舞蹈;培訓;市場
一、非專業少兒舞蹈培訓市場現狀
目前,非專業少兒藝術教育主要集中于少兒音樂、舞蹈和美術培訓等方面。非專業少兒舞蹈培訓將音樂感知和肢體表現相結合,既可培養兒童的綜合能力,更對兒童性格塑造起到積極作用,受到廣大家長的認可。據估算,非專業少兒舞蹈培訓占少兒藝術培訓市場的比重高達30%[1]。
《中國少兒舞蹈培訓行業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少兒舞蹈培訓市場規模達到105億元。預計未來幾年將穩步增長,到2021年,少兒舞蹈培訓市場規模將增至150億元[2]。然而,在2018年9月18日-19日舉行的“ACE | 2018少兒舞蹈教育行業峰會”上,華蓋資本文化基金執行總經理許蓓預測2018年少兒舞蹈教育市場規模預計將突破150億元[3]。由此可見,非專業少兒舞蹈培訓市場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目前,非專業少兒舞蹈培訓行業具有如下特征:
1.培訓機構眾多,市場競爭混亂。非專業少兒舞蹈培訓市場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非專業少兒舞蹈培訓門檻較低,利潤可觀,吸引眾多機構開辦培訓機構,但目前專業少兒舞蹈培訓數量大,規模小,“大市場,小作坊”的現象突出。同時,因單個培訓機構規模小,為爭奪利潤空間,存在低價競爭的不良現象。
2.行業規范不健全,缺少兼具專業水準和興趣啟迪的非專業少兒舞蹈教材。培訓機構多自行擬定培訓內容,絕大部分培訓機構沒有文本教材,課程安排隨意,有時甚至為了短時間展示培訓效果,培訓機構違背少兒成長規律,超出少兒年齡段設計課程,或加大訓練強度。并且,因為沒有標準化教材,教學水平無法考量,培訓成果無法鑒定,進而也導致培訓機構魚龍混雜,市場競爭混亂。
3.師資水平參差不齊,背離培訓初衷。培訓機構的創立者多有藝術專業背景,但據調查,有不少培訓機構聘用在校大學生作為教師,其中大部分沒有相關資質認證,還有相當部分教師僅經過短期培訓即上崗任教,師資水平參差不齊,僅可提供舞蹈動作的培訓,而對于舞蹈動作背后的文化藝術素養培養根本無法觸及。這使非專業少兒舞蹈培訓淪為“強身健體”的教育工具,背離了家長希望孩子獲得素質培養的初衷。
二、非專業少兒舞蹈培訓市場前景
1.政策前景
2002年的《民辦教育法》和2004年頒布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是國家對民辦教育提供的法律和支持。2011年,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將文化產業定位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為文化產業大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為藝術培訓行業提供了發展空間。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根據該會議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1月底發布《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2015年開始對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進行藝術素質測評。
藝術素質測評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以及教育現代化和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并將測評結果記入學生成長檔案,作為綜合評價學生發展狀況的內容之一,以及學生中考和高考錄取的參考依據。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把美育和藝術教育納入其中,美育和藝術教育更是直接納入到K12教育課程體系中,而山東、江蘇等教育大省甚至將美術和音樂納入了中考的必考項目。
從上述法律和政策的出臺可以看出,在產業發展層面,國家強調要“文化自信”,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另一方面在教育層面要進一步提高素質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測評比重。在兩大促進政策的合力下,少兒藝術交易培訓政策前景良好,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2.市場前景
“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再次騰飛的重要推動力,“推動城市居民消費升級,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改善消費環境”是其重要的思路之一。首先,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在全面放開二胎政策之后,居民的生育數量和意愿有所回升,出生人口數量持續增長,需求前景匡闊。適齡兒童數量增長是少兒舞蹈培訓市場發展的需求基礎;其次,國家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扶持力度,以民營資本為主體的少兒舞蹈培訓市場,有更多機會獲得資本和市場的青睞,例如,國務院出臺《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等,鼓勵和引導民間資金發展教育和社會培訓事業,鼓勵民間的資本參與教育投資。并且,教育培訓不屬于“營改增”的征稅范圍,培訓機構不征收增值稅,仍繳納營業稅。少兒舞蹈培訓機構因此享有部分稅收優惠。這是少兒舞蹈培訓市場發展的資本基礎。
綜上,從政策前景和市場前景看,少兒舞蹈培訓市場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擁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和動力。
三、非專業少兒舞蹈培訓市場發展建議
為促進少兒舞蹈培訓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筆者建議少兒舞蹈培訓市場的參與者,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者,都應秉持“育人為本”的理念,放棄功利化的培訓模式和短平快的盈利模式,具體建議如下:
1.非少兒舞蹈培訓,應根植中國民族文化。舞蹈藝術以動作為主要表現形式,表現語言文字等其他手段難以表達的深層次的精神世界。我國民族文化豐富,民族舞蹈是各民族人民在歷史長河中留存下的“活的文物”。舞蹈教學是舞蹈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少兒舞蹈培訓中,在注重學習民間舞蹈“形”的基礎上,應加強對其“魂”的講授更為重要。例如在舞蹈課程中增加民族文化、信仰和民族習慣知識的講授和采風,幫助少兒構建立體的民族文化知識結構,使少兒知道舞蹈動作怎樣做,還知道為什么和舞蹈動作的寓意。同時,少兒舞蹈培訓增加民族文化內容,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完善行業規范,研發標準化培訓教材。考慮到少兒舞蹈教學兼具少兒培訓和舞蹈培訓的特殊性,具有專業性強、體驗感重要等特點,少兒舞蹈培訓的教學方式主要為線下小班或一對一教學。然而現階段,培訓機構良莠不齊,缺少標準化教材,違背少兒成長規律的課程安排易導致少兒受傷,提高培訓教材的科學性、標準化十分必要。如北京舞蹈學院教授、中國舞等級考試創建人孫光言老師指出,“關于軟開度訓練,4歲到7歲腿的訓練是從勾繃腳開始,進而慢慢拓展一些簡單地面動作,10歲時再至把桿上壓腿,11歲時開始地面扳腿[4]”,這是無論專業舞蹈培訓,還是非專業舞蹈培訓均應遵循的規律。研發科學、標準的培訓教材,是少兒舞蹈培訓行業可以生存的理論基礎。此外,在對培訓機構監管層面,應加強對培訓機構的的監管,做到機構備案、教師備案、教材備案和課程備案,從制度控制方面促進行業發展。
3.行業創新發展,加強規模化管理,進行品牌營銷。少兒舞蹈行業門檻低,行業呈現“百舸爭流”的狀態,這是產業發展初級狀態的表現。但這種集中度低、地域性強的行業發展模式,已不能適應少兒舞蹈培訓行業的發展和當今“互聯網+”的商業服務模式。一方面資本的進入,使優質機構獲得更多的資金和機會,逐步提高少兒舞蹈培訓機構的集中度,樹立品牌威信,形成規模化效應。另一方面,培訓業務的延展也將是少兒舞蹈教育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互聯網+”商業發展模式要求行業發展具有跨界融合的能力,產生協同效益。因此少兒舞蹈培訓需結合其他素質教育領域甚至其他領域進行跨界發展。此外,還應考慮增強產業鏈的上下游聯動效應,形成包括培訓、服裝、展演、偶像養成等良性生態產業鏈。
綜上,對少兒舞蹈培訓行業發展而言,民族文化與少兒舞蹈培訓相結合,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需要更是少兒舞蹈培訓內容層面的創新,決定少兒舞蹈培訓“走多遠”;加強規范化管理、研發科學標準的教材,是促進對少兒舞蹈培訓體制健全的必要前提,決定少兒舞蹈培訓“走多穩”;發展模式的創新,是少兒舞蹈培訓行業發展的新動能,決定少兒舞蹈培訓“走多快”。只有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確保少兒舞蹈培訓行業從大到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少兒藝術培訓熱度不減 少兒舞蹈培訓是主要市場》,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年11月14日https://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300/161114-c6076776.html。
[2]《少兒藝術培訓熱度不減 少兒舞蹈培訓是主要市場》,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年11月14日
[3]《客單價低、剛需性弱,少兒舞蹈教育未來如何實現突破?》2018年10月13日,https://www.iyiou.com/p/83338.html。
[4]孫光言,談中國舞蹈等級考試課的特性,載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2年第一期,48-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