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曈曈
晉江是我國民營經濟和縣域經濟的先行區,也是福建經濟發展最快、最有影響力、實力最強和最具經濟活力的地方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晉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成為我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和品牌之都。“晉江經驗”集中體現了晉江立足優勢、突顯區域發展特色的發展思路,對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啟示借鑒意義。本文介紹了“晉江經驗”的內涵與成效,并結合西部地區實際提出政策建議。
一、“晉江經驗”的基本內涵及實踐成效
晉江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隸屬于泉州市,與臺灣金門隔海相望,故有僑鄉之稱。晉江是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先驅者,上世紀90年代初期,晉江逐步摸索出了一條以市場經濟為主、外向型經濟為主、股份合作制為主,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2002年6月習近平同志首次提出“六個始終堅持”和“正確處理和五大關系”的“晉江經驗”,并強調晉江的發展經驗應該不斷地、可持續地發展、傳承和創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應該被賦予更深刻的內涵。
(一)立足本地優勢,發展區域特色經濟
晉江三面環海,土地資源稀缺,數千年形成的海洋文化培養了晉江人強烈的競爭意識、開放意識、經商意識和創業意識,形成了“敢闖敢拼”的地域文化。同時政府充分發揮晉江獨特的僑鄉優勢,積極利用“三閑”,引導社會資本逐步向傳統產業集聚,推動傳統產業創新、升級、轉型和發展壯大的同時帶動金融機構崛起,推動金融機構向規范化,新型化發展并培育發展外向型企業,打開出口貿易市場,提高了經濟向外發展,形成了內外聯動的市場消費格局,為產業迅速發展拓展了空間,也加強了傳統產業在晉江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支撐作用。2018年,晉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約2229億元,占福建全省經濟總量1/16,泉州市經濟總量1/3,較上年增長9%,連續24年位居福建縣級經濟之首,其中民營經濟占晉江經濟總量的90%。
(二)堅持質量立市,打造品牌之都
晉江在立足本地特色優勢,積極引進僑資,大力發展民營企業的同時針對本地產業發展“小、散、亂、雜”的草根業態,確立“質量立市”方針和“品牌立市”戰略,引導中小企業商標認證、改進設備、提高技術、創新發展、加強管理,從模仿加工到貼牌生產再到打造自主品牌,逐步建立“品牌之都”。截至2018年末,晉江已有兩家企業成為全國500強企業,擁有有上市公司46家,中國馳名商標42件,遍布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如盼盼、安踏、利郎男裝、勁霸男裝等馳名商標。
(三)促進政企良性互動,激發縣域經濟活力
政府引導企業改革的同時,企業也自主推動改革的良性互動發展,是晉江政府管理創新的一大特點。改革開放之初,晉江政府實行“保護”管理策略推動民營企業發展,打破“三就地”限制,學習區外先進技術,引進海外市場資源;規定“五個允許”,幫助企業戴“紅帽”“洋帽”,掛靠集體和外資企業。上世紀90年代,政府與企業界聯手,倡導“質量”“品牌”戰略,有效地解決質量問題,同時鼓勵品牌企業擴大影響力,不斷做大做強,延伸拓展產業鏈,依靠品牌經營搶占市場高端。本世紀以來,當地政府借鑒恒安集團推出的“上市”戰略和“精益管理”戰略的經驗,并積極向其他企業推行實施戰略,成效顯著,隨后便涌現出安踏、盼盼等一批具有高質量,高效益,強核心競爭力的標桿企業。
(四)強化高水平培訓,重視研發創新與人才引進
晉江的企業多是民營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附加值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后,企業家普遍學歷層次不高,對高新技術存在畏懼心理。晉江市不斷強化民營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主動與高校對接,加強對民營企業家的高水平培訓,以此促進企業高水平轉型。同時,晉江堅持科技創新,積極引導企業技術改造,鼓勵企業實施技術研發、升級和創新型人才引進的步伐,高度重視通過研發創新推動企業發展壯大,有力促進了當地產業轉型升級。目前為止,晉江已創立多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星火行業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實驗室認可研發中心等,還設立了全國唯一的縣級博士后流動站——晉江高科技園區博士后站,為發展國際化創新型品質城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西部地區一共有十二個省市,占全國總面積一半左右,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有主要的戰略地位。但是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和東部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呈現“東高西低”態勢,主要弱勢體現在產業結構不合理和人力資本匱乏兩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不盡合理
西部地區由于能源資源豐富,大部分企業集中在“倚重倚能”的產業中,新興產業發展緩慢,亟待轉型升級。目前,西部地區的第一產業占GDP份額的比重遠超全國的平均水平,與東部地區相比差距明顯。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第二、三產業的發展緩慢,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由于基礎設施落后,開放程度低,推進形勢也比較落后;另外在產業結構方面也不夠多元化,相對單一;針對于服務性行業的發展沒有相應的環境和政策支持,整體看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都還處于以重工業,重農業發展的階段。
(二)“高精尖”人才稀缺,人才資本匱乏
西部地區地處內陸,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相比教育資源稀缺,教育水平落后,很多勞動者受教育水平偏低。有數據顯示,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地區15周歲以上的半文盲或者全文盲人數占很大比例,遠高于中東部地區,而高中文化程度以上人數的比例只有87%。雖然西部地區也有一部分區域人力資本水平高,但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人力資本分布不均衡。其次西部地區大部分高學歷人才外流情況嚴重,引進外來人才機制不成熟,也是導致西部地區人力資本匱乏,勞動素質偏低,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
三、“晉江經驗”對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啟示
為推動西部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促進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提高西部地區第二、第三產業占比,結合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和“晉江經驗”中的現進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注重發揮比較優勢,做大做強地區特色優勢品牌
挖掘西部地區區域特點,立足于自身的資源天賦和潛在優勢,加速培育有特色和市場前景的產業,凸顯區域發展特色。深入調研分析西部地區特色產業和企業,把品牌和質量建設列為首要目標,針對真正有市場、有潛力的特色企業和品牌制定長期支持計劃和配套優惠政策體系,切實扶持西部地區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堅持走品牌戰略發展道路,建立特色產品生產基地,聘請公信力強的標準認證機構對產品進行認證,打造馳名特色品牌。積極引導企業走出去,參加各類推介會、論壇、特色產業評比活動,借助互聯網新媒體力量對產品進行宣傳,提高企業和品牌的知名度以及影響力。借力互聯網線上交易,突破傳統線下實體店營銷模式,以國內大型知名電商平臺為依托,開設區域品牌館,拓寬產品銷售渠道。
(二)優化完善公共服務,營造便捷高效的地區營商環境
大力推動西部地區“互聯網+政務”建設,分省市搭建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并延伸至村(社區),提高西部地區縣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能辦率,擴大地市、縣級單位在智慧“政務云”中的覆蓋面。加快審批速度,簡化審批流程,建立聯合審批平臺,打造重點項目快速通道服務平臺,實現全市政務服務一網全覆蓋。推進西部地區營商環境指數體系的建設,從衡量企業全生命周期、反映城市投資吸引力、體現城市高質量發展水平3個維度確定營商環境的評價指標,各省計算各地市的營商環境指數排名,引導地方形成優化營商環境的良性競爭。
(三)創新產品與服務方式,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金融訴求
首先是要優化政策的激勵約束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從內部激勵與考核機制上做自我調整,建立績效考核與小微企業信貸投放掛鉤的激勵機制。其次是加強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利用科技金融,通過大數據完善征信體系,實現對企業和法人準確便利的資信背景調查,縮短信貸審批流程,提高小微企業融資效率。最后是加強相關部門與金融機構的協作,構建相關部門向金融機構共享企業社保、稅費繳納、水電指標等信息的機制平臺,緩解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四)破局人才外流困境,積極落實“引鳳歸巢”
“考出去一火車,回來一卡車”是西部欠發達地區人才外流的真實寫照,“出多進少”是西部地區人力資本目前所面臨的最大痛點。為打破人才外流的困難局面,西部欠發達地區應積極建立“人才回流激勵政策”,吸引從西部地區走出去的“高精尖”的海內外優秀人才回鄉創新創業,振興家鄉。通過整合資源,多行業集中發力,為有意向回鄉發展的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創新激勵、創業貸款、就業補貼、高學歷津貼等激勵政策,提高人才回流成功率,落實“引鳳回巢”,保證人力資本,才能推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五)加強人才培養引進,增強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人才保障
創新人才引進機制,積極對接新興產業高端研究院所,建立傳統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區域產業發展平臺與人才交流平臺,舉辦發達城市項目與西部欠發達地區各省市專場對接會。重視科技園尤其是國家高新區的建設,創新高新區的發展模型,形成“一區多園”的格局,加大科技投入,聚集創新資源,孵化創新企業,為人才發展提供場所。西部地區高校和研究機構可借助獨特的區位優勢,加大教育對外開放與合作交流,圍繞重點課題開展人才培養、科技研發互動合作。(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銀川中心支行金融研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