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玉琴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電子支付以其便捷有效的特點得到了民眾廣泛的認可和歡迎,伴隨著電子支付逐漸引進農村,農村地區經濟飛速發展。本文通過對農村地區的電子支付的整體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相應對策,從而推動農村電子支付的持續發展。
一、引言
電子支付是指消費者、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應用安全的電子手段,經由信息網絡將支付信息安全地傳送給銀行或相應的處理機構,完成貨幣支付或者資金轉移的行為。電子支付以其不斷提高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使其用戶得到爆發式的增長。但受經濟發展落后和其它多方面因素影響,農村電子支付相較城鎮電子支付發展程度而言仍有較大差距。由于電子支付不受時間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限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均可使用,其便捷高效的特點,正與農村地區受地理條件限制影響較嚴重的現實情況相貼合,因此,發展農村電子支付業務對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二、農村地區電子支付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國家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政策下,各省不斷加強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各地政府致力于改革和發展農村經濟,在新型的經濟環境下,不斷加大建設基礎設施投入,大力推廣電子支付,擴大其影響和覆蓋范圍,使農村的支付業務得到快速發展,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電子支付環境不斷完善
目前國內銀行大力發展移動經濟業務,多家銀行已提供網上銀行服務,使得無論是個人網上銀行付款還是企業網上銀行付款,均可內部轉賬和外部轉賬。與此同時,通過大量開展移動錢包和電子錢包業務大力宣傳移動支付業務,大部分商業銀行支持在農村開設營業廳。各大銀行及金融機構不斷在農村地區增設網點,同時增加POS機和自助取款機的數量,使農村居民能夠體驗到足不出戶便可實現資金轉賬和支付的便捷服務,促進了電子支付業務的發展。
(二)電子支付手段日漸普及
據《2017年中國惠普金融指標分析報告》顯示,人們廣泛使用銀行結算賬戶和銀行卡,基本“人人有戶”。截至2017年底,全國人均賬戶6.6個,人均銀行卡持有量4.81張。此外,隨著電子支付發展迅速,普及率不斷增高,60%以上農村地區的成年人使用過電子支付。調查顯示,2017年成年人使用電子支付的比例為76.9%,其中農村地區為66.51%。同時,在2017年全國約有45.97%購買投資性金融產品的成年人中農村的比例為32.79%。可見,電子支付業務正在農村快速發展。
三、農村地區電子支付發展的意義
推動農村地區電子支付持續發展,不僅可以便利農村居民使用資金,增加資金周轉率,還可以結合農村電子商務,使在線購物和交易走進農村,居民足不出戶即可購買物品提高生活質量,刺激消費水平增長,增加貿易量,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
(一)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提高工作效率
在電子支付走進農村之前,農村居民通常需前往最近的城鎮銀行匯款、轉賬,受銀行營業時間和出行不便等因素的限制,需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而電子支付依靠網絡信息技術通過互聯網實現在線轉賬與匯款,在網絡基礎設施完備的情況下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操作,使居民足不出戶即可辦理多項業務,解決了傳統支付手段面臨的問題,極大地節約了農村居民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二)資金運轉速度快,降低現金風險
通過銀行匯款通常有時間限制,難以應對緊急狀況,而電子支付匯款通過互聯網即時到賬,迅速解決當前用戶的資金周轉問題,資金運轉速度之快遠超銀行經過復雜繁瑣的手續完成操作的時間。農村居民在與商戶進行貿易往來或進行大宗交易時,通常需要攜帶大額現金以備不時之需,因此在途中需要承擔巨大的資金損失風險,而電子支付只需攜帶銀行卡或者智能手機便可完成支付,其較高的便捷性和實用性避免了找零的麻煩和假幣的風險,進一步促進了電子支付在農村地區的發展。
(三)節省人力物力,提高資源利用率
電子支付主要憑借互聯網技術實現,相比通過設置更多服務點加大農村服務力度的傳統金融服務,電子支付成本較為低廉,因此推廣電子支付方式不僅可以大大節約金融機構對農村資金運轉和支付市場的投入,將其用在擴大電子支付平臺的建設和維護中,提高資金利用率,還可以節約大量人力物力,將重心轉移至提高電子支付的使用率和普及率,促進電子支付業務的發展。
四、農村地區電子支付發展阻礙因素
(一)網絡設施不夠完備
完備的網絡和通信基礎設施是實現電子支付的前提,一方面農村的網絡基站數量較少,覆蓋范圍較為狹窄,網絡發展較為滯后,甚至一些偏遠農村受地理位置影響沒有網絡,沒有信號,獲取外界信息只能依靠傳統媒介的情況下,電子支付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另一方面政府和金融機構等對農村的發展不夠重視,投入的資金嚴重不足,難以建設基礎設施,使得電子支付在農村發展緩慢。
(二)使用習慣制約電子支付發展
農村居民受生活習慣和傳統的思想習慣影響,通常使用現金進行交易活動,習慣一手交錢一手拿貨,對新型的電子支付方式即通過網絡進行資金轉賬和匯款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交易方式心存疑慮,擔心資金由此不翼而飛,感到不踏實,因此會選擇傳統的更為保險交易手段,而放棄新型的支付方式,從而阻礙了農村電子支付業務的發展。
(三)文化因素與觀念限制
農村地區的居民大多文化素質不高,知識水平低,對新興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差,對于電子支付這樣與網絡技術相關的支付手段更難理解,使用智能手機時經常出現忘記密碼、操作不當、誤刪誤發等問題。即使是對于會使用智能手機等工具的部分青壯年來說,眼界過于狹隘,無法認識到現今支付手段和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難以跟隨時代的潮流,固步自封,使農村電子支付業務的發展停滯不前。
(四)電子支付的安全問題
電子支付的核心問題就是安全問題,這也正是阻礙電子支付發展的關鍵因素。首先,在網絡數據的傳輸、流通等過程中很可能出現信息誤傳、重復甚至泄露等問題;其次,隨著網絡技術發展和技術人才增多,黑客盛行、網絡犯罪等問題層出不窮,不斷有新的盜刷銀行卡轉移資金等手段出現而無從查詢;最后,現今電子支付較多的是使用手機支付,而手機中相關支付平臺均需綁定銀行卡等個人信息,一旦丟失,將導致大量個人信息的泄露以及個人財產損失的風險,這加劇了農村地區的居民的恐慌從而不敢嘗試電子支付等手段。
五、促進農村地區電子支付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農村基礎網絡設施建設
目前,農村的基礎網絡設施建設嚴重不足,遠落后于城鎮地區,因此,政府部門應結合當地農村發展現狀制定符合其發展的策略和規劃并嚴格實施,同時鼓勵當地金融服務機構積極參與建設網絡基礎設施,在農村地區人流密集的地方增設網點、增加自助提款機等設備,便于居民資金的使用;同時建設與裝備相關信息基礎設施,適應當今信息社會的發展,為電子支付的普及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開發農村支付工具,培養農村非現金支付習慣
在農村居民不適應當前支付工具和環境的情況下,政府應該大力扶持相關金融機構開發并推廣適用于農村居民生活的電子支付工具,簡化農村居民辦理相關結算業務的流程和手續,提高支付效率,吸引更多居民使用并傳播,同時提倡相關銀行開展開通網上銀行即可抽獎贏獎勵等一系列優惠活動,鼓勵商戶交易時使用電子支付手段支付并給予一定補貼,培養居民使用非現金支付手段的習慣,促進電子支付業務的發展。
(三)加大宣傳力度,加強農村居民對電子支付的認識
政府應聯合當地金融機構從多個角度出發,加大電子支付的宣傳力度,開展關于電子支付問題的講座,普及相關知識使居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電子支付。其次,大力動員進步青年開展下鄉扶持活動,并通過在日常交易中使用電子支付的方式向居民展示并介紹相關知識和情況,使居民對電子支付產生興趣并主動使用。同時,政府和金融機構應積極幫助居民解決使用電子支付工具時遇到的問題,使其充分信任并使用,這對農村電子支付業務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四)規范化使用,創建安全的電子支付環境
國家及政府應加大網絡詐騙及網絡盜竊等違法犯罪行為的盤查力度,使犯罪分子無所遁形,同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降低網絡犯罪率,保護人民的合法權利不受侵害。另一方面,政府應大力培養和吸收高素質網絡技術人才,健全電子支付安全體系,同時加強關于電子支付安全問題的宣傳,幫助居民辨別非法信息和網站,規避可能存在的風險,解決遇到的問題,培養良好的支付習慣,創建安全的電子支付環境。
六、結語
普及和發展農村電子支付是當今社會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促進和推動農村經濟建設的有效手段。農村電子支付興起的時間較短且剛被大眾認識和接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其便捷性和高效性特點顯著,尤其結合現代電子商務的發展,電子支付有更加廣闊的前景,相信未來在政府和市場的推動下,電子支付將在農村地區日益普及和流行,農村地區的經濟也會實現飛速增長。(作者單位:安徽理工大學)
基金項目: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基于智能快遞柜數據的電商物流末端智能配送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