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瓊
農村金融在邢臺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中支持力度如何,農村金融部門應該怎樣發揮對供給側結構改革資金支持的作用。本文通過分析農村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邢臺市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的建議。
2018年,邢臺市政府提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未來三年農業供給方面的結構改革應以農村振興戰略為指導。建立更高質量,更具競爭力,更有利可圖和更可持續的農產品供應體系,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綠色和優質農產品的需求。但是,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會產生大量的資金需求,需要農村金融的支持。在包括邢臺銀行、建行邢臺分行、中行邢臺分行、興業銀行在內的多家金融機構多家金融機構的努力下農業信貸得到了比較大的改善。各家金融機構大膽創新信貸產品和擔保方式,優化信貸審批流程,縮短放款時間。截至2018年5月,邢臺區域內的銀行等金融機構不斷加大對農業相關產業的貸款投入,發放農業貸款余額1240億元,比年初增長157億元,漲幅達14.55%,增長率同比提高4.79%①,為邢臺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金保障。
雖然邢臺地區金融支持農業發展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要想順利完成三年計劃,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農村金融創新。
一、邢臺市農村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 農村金融供給不足
各金融機構在鄉村網點數量不夠,而且主要還是簡單的存儲功能,提供的資金供給主要面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已見成效的項目,而那些抵押和擔保財產不足的農民和農村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卻得不到滿足。雖然多家金融機構積極開展了各項涉農業務的嘗試,但是收效不大,整體來看,支持農業整體產業鏈的農村金融供給仍然不足。
(二)農村金融風險防控體系不完善
由于農村金融本身成本高風險大的特點,導致金融機構為規避自身風險減少對農業貸款。農業的發展與農村金融支持密不可分。目前邢臺很多縣域農業生產并沒有形成規模經營,分戶經營的模式只能使得農業風險大幅增加。在當前的環境下,農業保險公司政策力度不夠,而商業保險公司又因為農業產業風險大等原因不愿意或較少涉足,導致農村金融整體抗風險能力不強,農業收益穩定性差,繼而導致金融服務減少對農業支持。
(三)農村信用信息系統不完善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優化配置農業生產資源,而在這些資源重新配置組合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資金需求。據了解,在已經實現的貸款中,純信貸的比例非常小,而且大部分貸款都是通過抵押擔保來完成的。無論是農業行業的龍頭企業還是一般的小型企業,貸款時都需要在貸款合同中附加抵押擔保條款。究其原因,農村征信體系不完善是主要根源。征信體系不健全,鄉村信用環境差,縣級政府信用環境建設力度不夠,人們信用觀念和還貸能力不強,導致一些公司信貸意識薄弱,頻繁出現債務違約,大大降低農村金融機構在資金上支持農業發展的積極性。同時由于征信體系的不完善導致一些信譽情況好的農戶和農村企業得不到銀行的認可,也被拒之門外。
(四)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力度不夠
多數涉農金融機構的金融產品創新力度不夠,基本都是以借鑒性創新為主,缺乏自己對目標市場和目標客戶進行調研及需求分析,導致其推出的金融服務對目標客戶沒有吸引力而很快退出市場。也有部分金融產品創新周期長,缺乏時效性,與農業生產周期不能很好的匹配,沒有辦法滿足農戶的資金需求。受限于農村居民自身文化水平等的限制,農村金融的科技服務普適性也不強,也是導致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力度不夠的原因。
(五)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落實難
雖然邢臺各金融機構積極嘗試"農村承包地抵押貸款管理試點暫行辦法”試點改革,但到2017年底,邢臺地區農村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不良率已達到8.49% ,遠遠超過其他各種貸款的不良率②。然而,因為農村土地經營權交易平臺運行不暢,農村土地經營權價值評估機制缺失,風險補償機制有欠缺等因素,抵押品處置在實際執行中沒有辦法落實到位。
二、邢臺農村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改革建議
(一)健全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一方面要強化正規金融組織在農業供給側改革資金支持方面的主體地位。中國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應繼續加大對農業產業貸款扶持,著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領軍龍頭企業,促進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
另一方面,有必要引入各種金融元素,形成多元化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除了正規金融的發展,我們還要加速發展村鎮金融組織,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履行村鎮銀行職能。村鎮金融組織有著人緣地域優勢,他們可以農村基層的生產散戶和中低收入戶為服務對象,解決他們的資金需求。政府應盡快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文件,以保證農村民間金融規范有序發展,增加對農村小微和農民個體戶資金支持,拓寬農村金融供給渠道。
(二)健全農村金融風險防控機制
首先,進行農業生產資源優化組合,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農業產業風險。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保證農業產業多元化投入,適應農業產業長周期長收效慢的特點,把各種農作物和農產品的生產匯集在自然條件最合適的地域,在農村發展農業與工業、旅游等的結合,結合縣域經濟特色發展特色經濟,提高農業經營效益。其次是健全農業保險服務體系,建立農業風險分散機制、農業保險合作制度等,制度制定時要充分考慮農村信用基礎薄弱等現實問題,包括制定出現問題后的解決對策,確保政策在落實過程中的可執行性,避免出現好的政策到基層由于缺乏配套無法落實。
(三)完善農村信用信息系統建設
首先要培養農村各法人實體和村民的信用意識。通過各種渠道推廣和普及信用和信用知識,提高信用意識,營造所有參與者誠實守信的市場氛圍。第二,要通過政府加強農村信用信息系統各實體之間的協調。農村信用信息系統建設是一項龐大的工程,要以政府為主導,聯合多方面的力量,從體制和法律方面進行信用信息系統建設。依法制定信用監管制度,建立農村信用信息系統共享平臺,采取社會信用正向激勵和失信懲罰機制,充分運用法律和輿論監督等手段,對守信者予精神和經濟上的鼓勵,對失信者給予嚴厲處罰,通過媒體公開曝光,”一處失信,處處受懲”,引導所有的市場參與主體自覺誠實守信,凈化社會環境。
(四)積極探索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保障途徑
政府部門要在落實現在已有政策的同時細化方案,為政策的落地掃清障礙。農村土地經營權的評估是試點政策實施的一個難點。商業用地使用權經過長時間的市場交易土地價值已經能夠由市場去體現,但是農業用地使用權因為放開時間不長,其市場價值還沒有得到很好地體現。在改革試點初期,應該由政府牽頭,聯合金融機構和農村交易主體建立農村土地經營權評估平臺,對農業土地經營權進行科學準確的價值評估,確保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試點政策落實到位。
同時貸款出現違約后經營權的處置也是實施的重要部分。尤其是抵押物處置上,要允許金融機構以有效合理方式處置抵押物,收益用來償還貸款本息,這樣才能保證經營權抵押貸款的順利推進并擴大效益。可以由政府牽頭,在互聯網平臺建立農村土地經營權交易信息網絡平臺,使得金融機構和交易者可以在平臺上了解可流轉的土地經營權的具體情況,可以讓貸款違約發生后貸款銀行在抵押物的處置上更便捷,也可以增強農村各交易主體關于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意識。(作者單位:邢臺職業技術學院)
課題來源:2018年邢臺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邢臺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金融支持路徑探索》, 課題編號:XTSK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