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志峰
揚州市在技能人才建設上,把歷史經典技藝傳承與現代產業工匠隊伍培養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技能人才建設之路。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達到885人,有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1人,全國技術能手16人。
近年來,揚州市在技能人才建設上,聚焦富民、出古入新,把歷史經典技藝傳承與現代產業工匠隊伍培養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技能人才建設之路。
一、既注重規模成長又注重質量提升
截至目前,全市高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3.64萬人;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達到885人,位居江蘇前列。在這支隊伍中,培養出了一批由身懷絕技、德藝雙馨的技能大師形成的領軍工匠集群。有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1人,全國技術能手16人。擁有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2家,省技能大師工作室11家;新獲批江蘇大工匠和江蘇工匠工作室13家,省鄉土技能大師工作室12家,省以上技能大師工作室數量位居全省前三、蘇中第一。這些大匠、大師,有人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有人擁有幾十個國家專利,有人以一個工藝帶動一個產業的發展,在地方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中,他們功勛卓著。
二、既注重技能選拔又注重政治擔當
我市高技能人才參加首屆江蘇工匠、大工匠選拔,有11人入選,總量為江蘇第二。我市也每兩年開展一次揚州大工匠及優秀工匠選拔,使更多優秀技能人才脫穎而出。我市還特別注重優秀工匠的政治發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修腳大師陸琴,十年培養上萬學徒就業創業,被我們推薦為10屆和11屆全國人大代表;青年亂針繡大師莫元花帶領寶應縣農村3000繡娘走上致富路,被推薦為第13屆全國人大代表;還有中國玉雕大師高毅進先后擔任11屆、12屆、13屆全國人大代表;女玉雕大師時慶梅擔任黨的18大代表。這些能工巧匠在國家政治舞臺為傳統產業的開拓創新和工匠培養獻計獻策,成為了當代工匠的代言人。其中,莫元花在去年全國人代會上“關于關注鄉土人才發展”的提案和今年即將上會的“關注工匠代際傳承,解決年輕人不想上技校、不愿當技工問題”的提案,對技能人才建設工作形成了有力助推。
三、既注重技藝傳承又注重守正出新
市人社部門主動作為,推動技工院校與揚州486非遺集聚區等平臺開展校企合作,集中大師資源,在技工院校開設“揚州傳統修腳術”、“淮揚菜”和“揚州美發”等“揚州三把刀”歷史經典產業特色班,工藝美術非遺項目傳承班,建設省級鄉土人才市場,保證歷史技藝能夠“傳下去”、“活起來”。技校出身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淮揚菜傳承人周曉燕,結合本地淮揚菜傳統,融合最新的營養學、信息科技和機器人制造技術,創造出全國第一個炒菜機器人。同時還作為中餐國際化的代表廣收外國弟子,讓“揚家匠”里出現了“洋家將”。三利月姨的趙惠萍通過技能研發,建立現代與傳統相融合的全新母嬰行業技術標準通過全國性行業協會向全國推廣。
四、既注重引進高手又注重培育新苗
先后破格引進27歲的世賽美發項目銀獎獲得者胡已雪,和19歲的45屆世賽全國選拔賽家具制作工種第一名吳晉卿進入事業編制到我市技工院校任教。我市18家百強企業和品牌企業,10所培訓院校共同培養新型學徒510人,市財政給予每年服務業工種5000元/人、制造業工種6000元/人的資助,學徒制推廣不僅受到企業的普遍歡迎,采用小班化教學、創新財政撥付方式(財政資金直接撥付到學校,不用企業墊資)、促進校企銜接等經驗也受到省人社廳充分肯定。2019年,還將繼續由市財政推動,再增加至少500人以上的企業新型學徒培養量。
五、既注重高平臺競技又注重崗位練兵
在2018中國機器人大賽中,我市技能選手榮獲兩個項目亞軍、4個全國一等獎、兩個二等獎、兩個三等獎。在第八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決賽中我市獲兩個二等獎。在世賽全國選拔賽中,獲得一個項目的第一名。為了讓更多優秀的揚州匠脫穎而出,2019年,市人社部門還將會同全國性行業協會舉辦修腳術等全國性技能邀請賽,和地方“十萬職工大練兵,萬名職工大比武”近30個項目的系列職業技能競賽活動以及“揚州市鄉土技能大賽”。以賽為媒,以賽促培,擴大“揚家匠”品牌的影響,整體拉動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六、既注重基地建設又注重技能扶貧
我市10家技工院校已建成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3個,省級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7個,基地數量和質量位列蘇中第一。從2015年起,由市人社局推動,有4家技工院校加入面向國家中西部貧困地區的公益愛心技能扶貧行列,每年從湖南懷化零費用(交通費、食宿費、學費全免)接收100多名建檔立卡的貧困學生。2018年起,開展與陜西對口扶貧地區榆林的技能扶貧工作,在四個貧困縣建立了我市技師學院的分院,支持當地技工教育。2019年,在繼續做好以前項目的基礎上,還將和對口協作地區遼寧丹東的技師學院開展汽車技術等專業的學科共建工作,以實際行動響應人社部的技能扶貧計劃。(作者單位:江蘇揚州市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