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舒瑩
人口老齡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壽命延長導致的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新時期,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亟待解決。老齡化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影響著我國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本文基于老齡化問題,從老人思想認知、社會資源供給、國家相關政策等方面進行問題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對策。
一、老齡化問題的社會現狀
2017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58億,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1.4%。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CECD)的人口發展預測,到203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問題程度最高的國家。而預計到2050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20%。
而當前的家庭模式多是“421”或者“422”的家庭結構,這種結構本身難以承受家庭負擔,像這樣倒金字塔形的家庭結構,就算有政府補助也遠遠無法滿足當代社會養老需求。由此可見,老齡化問題亟待緩解。
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開始出現關于老年人的市場,就是所謂的“銀發市場”,有需求就會有供給。但是供給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會出現各種各樣問題,提供的養老服務產品不足,同時這類專業人才也相對缺失,老年人對養老服務設施的抗拒等等,導致養老社會服務的進程緩慢。總體而言,老齡化對社會發展而言既是一種挑戰,又是一種機遇。
二、養老服務在老齡化中出現的問題
(一)思想認知傳統
1.家庭自身
很多老年人的思想一直停留在舊社會,以舊社會的思想和觀念生活在新時代,所以他們很難接受現在的養老服務。再加上文化落后,他們甚至會誤解為在養老院生活是子女對他們的遺棄,是子女不孝的表現。有些子女對于父母的抵觸心理可能也會改變原有的觀點,覺得自己不應該讓父母獨自住進養老院,養老院畢竟是一個陌生的環境,少了家的溫馨,少了父母這個年紀該享受的天倫之樂。當前關于服務中心的負面新聞在社會上摩肩接踵,不能給市民百分百的安全感。對服務人員的不放心,對服務設備的不信任等原因,導致大部分老年人選擇不去養老院。
此外,有些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上可能開始患有各類疾病,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了強健的身體作為護盾的心理健康就漸漸暴露問題,但人們卻往往選擇忽略,此時,老年人可能會處于一個消極入世的狀態。對于老年人而言,社會的迭代更新反而加重了他們的抑郁情緒,跟不上新時代的人,內心會對這個時代產生抗拒,有深深的無力感。
2.社會對老年人的評價存在偏頗
在身體各項機能下降的年齡,社會可能會給老年人下一個“力不從心”的定義,從而使老年人在“工作需要”上得不到滿足,一些退休工人雖然退休在家,但是心仍系在工作崗位上。社會對老年人參與社會的認知存在局限,老年人的社會參與不僅僅是從事有酬勞動,也不僅僅是參與有益身心愉悅的文化活動,而是強調全方面的參與。
(二)社會資源的匱乏
1.物資缺乏
財政性投入保障不足,社會養老服務資金短缺,針對老年的服務機構數量少,醫療保健和護理設施不健全。據統計,截止2013年年底,全國老年機構床位數只有493.7萬張,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擁有床位24.4張,也就是說最多只有2.44%左右的老年人能入住養老院,這樣的現狀會導致供不應求。另一方面,現有的養老機構,機械設施落后,服務單一,效率低下。資本投入不足,銀發市場發展緩慢,資本限制步伐。
2.平臺限制
社會對于老年人評價的偏頗,從側面反映出當前社會針對老年人需求的平臺給予不多,老年人的工作往往遭到排斥,老年活動室數量少,各大商場和娛樂場所并不適合老年人。
3.人才匱乏
針對老年服務的專業性人才短缺。現實中從事養老服務的人員大多是退休離職以及農村婦女,缺乏專業性知識和技能,文化素養也不高,服務內容單一,不能進行科學服務,造成服務水平停滯不前。
志愿服務是一種高尚的服務工作,志愿者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提高自身辦事能力,也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但民眾參與志愿服務的渠道不足,志愿服務的宣傳力度不夠,對外開放的普及度不夠,導致資源不能物盡其用,造成社會組織力量薄弱。志愿者沒有接受專業培訓,社會及服務機構沒有提供相關培訓課程。
(三)制度不完善
我國現行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缺陷,行動力不足,沒有明確的管理模式。我國養老保險采取自愿選擇,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社會中,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低,在解決溫飽問題后根本無法參加養老保險。養老保險制度做不到普及,意味著養老保險的受益群體面積不大。社會養老制度福利性不夠,保障水平過低,在執行制度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關于老齡化缺乏精細化政策,出臺政策涵蓋面不廣。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仍然缺乏法律責任,不能體現法律的強制性,導致部分老人利益沒有很好的得到保障。
社區對老齡化問題缺乏針對性的措施,重視度不高。社區只有單一的養老服務場所,缺乏專業人士對于老年人心理及生理方面的科學指導及引領。社會文體娛樂協會,老年人服務協會不普及,社區服務內容不全面,服務質量不高。
三、老齡化問題相關措施
(一)個人
老人要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革故鼎新,接觸新思想并試著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積極走出家門融入社會。當今的時候,是嶄新的時代,老年人要改變觀念,適應新時代的生活。老年人應該接受新思想,改變舊思想舊觀念,多與人交流,積極傾訴需求,接觸新事物,試著做一個積極向上趕新潮的人,學會享受生活。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社會中,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普及,老人可以考慮就讀老年大學,學習科學知識,提高科學文化素養,提升個人價值,使社會參與能力提高,從而提高自養能力,活到老學到老。縮小了隔代教育的鴻溝,老年人在照看、教育孫輩方面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緩解了在外務工子女的擔憂,保障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同時,減輕贍養負擔和教育下一代,兩代人之間拉近了距離,減少了代溝,促進家庭和諧。
(二)企業
堅持創新,積極發開新興產業鏈。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以創造生產更多適合老年人的產品及服務。開拓老年市場,開發老年用品,拓展老年服務項目和服務方式。針對老年人求實求廉、講求便利等心理特征,注重產品的實用性,方便性和保健性,使開發出的產品符合老年人的需要。結合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心理狀況,企業可以進一步拓展老年文化娛樂市場,開發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投資項目,擴大投入。
企業內部加強服務培訓。老年人注重服務品質,不僅服務人員影響消費水平,銷售人員的服務水平也同樣影響老年人的消費市場。
拓寬產品銷售渠道。老年人身體各項機能下降,行動緩慢,外出購物通常采取就近原則。企業應盡可能選擇距離老年人較近的場所進行銷售,并結合電話、廣告、電視、上門服務等形式進行銷售全方位覆蓋。
(三)政府
加大對養老服務的資金投入,社會保障制度有賴于資金支撐,國家應進一步加強基金征繳工作,充分發揮主渠道作用,建立公共財政體制。加大醫療設備的投入,增加老年大學的數量。
在社區內部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崗位,如:保安、清掃人員等職位,滿足老年人的工作需要,使老年人擁有獲得感、滿足感。建設老年活動室,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豐富老年人的文娛生活。培養專業人才,開展活動,教老年人使用電腦、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不定期走訪孤寡老人,帶去問候。組織老年人協會,做到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老年人生活及需要,促進同齡人之間的交流。(作者單位:浙江樹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