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娟 陳玉平

摘? 要:采用文獻研究法,從足弓構成、幼兒足弓的發育過程、幼兒足弓異常3個方面對國內外幼兒足弓研究進行分析比較,論述了我國3~6歲幼兒足弓發育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特點,以及幼兒足弓發育異常的相關情況,提出了著重關注幼兒時期扁平足,進而干預改善幼兒扁平足的未來展望。人是唯一具有足弓的脊椎動物,國外學者瓊斯指出:“足弓是人體最富于人類解剖特征的部分。”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據研究統計,我國扁平足的發生率達0.8%~3.7%,國外報道為2.4%~16.4%,學齡前兒童的扁平足檢出率高。3~6歲時期是人體足部發育的關鍵期,兒童的足弓常常在該階段時形成,通過對3~6歲幼兒足弓發育及異常狀況的研究,利于及早發現病理型扁平足患兒,并針對嚴重扁平足患兒進行早期人為干預,以期降低幼兒扁平足的發生率,減小形成成人扁平足帶來的危害。
關鍵詞:足弓形態? 機能? 異常? 扁平足
中圖分類號:G80-05?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5(c)-0053-02
1? 足弓的解剖結構與功能
足弓是由跗骨與跖骨借韌帶、關節及其他輔助結構排列形成的具有彈性和收縮性的拱形結構(如圖1),是人體直立、行進以及負重過程中的關鍵觸地裝置,將重力從踝關節經距骨向下分散,一直到跖骨前端,并向后傳達至跟骨。足弓分內外側縱弓和橫弓。其彈性功使人跳躍時幫助足緩沖來自地面對關節及內臟器官的震蕩,具有緩沖與穩定性;均勻分散足底應受力,減少外部壓力對足部血管和神經的壓迫,支持與保護足底;良好的足弓結構使足周圍的肌力達到平衡,足底均勻分布身體的重力下傳和地面的反彈力,幫助人持久站立與運動,因而足弓被稱為“天然減震器”。足弓形態結構常被作為足部分類的依據,足弓指數測定可作為高信度和效度的評價足弓形態的客觀指標。邱海在《人體足弓類型評價參數自動提取、可靠性分析及分類結果一致性研究》中,根據足弓指數將足弓劃分為3種足弓參數,分別為高弓足、正常足和低弓足(又稱扁平足)3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高弓足表現為內側弓過高,正常足即足弓高度指數正常,低弓足表現為內側弓塌陷。
2? 幼兒足弓發育情況
2.1 足弓發育過程
研究指出,兒童足弓發育規律與年齡生長規律成正相關。0~3歲的嬰幼兒足部骨骼70%為軟骨,足底跖面脂肪堆積多,足縱弓形態無法呈現,該階段幼兒幾乎為平足,且大多屬生理性扁平足,無明顯病理性病癥。3~6歲的幼兒足部骨骼逐步開始骨化,足底跖面脂肪消退,生理性扁平足減少。但由于該年齡階段的幼兒足部骨骼生長塑形未完全,足弓形態發展仍趨于不穩定狀態,扁平足仍普遍存在。6~12歲的兒童足部骨骼生長塑形,足弓發育趨于成熟,足弓形態趨于穩定狀態,扁平足率大幅下降。>13歲的兒童足弓形態發育完全成熟,足弓形成。
2.2 足弓發育特點
1982年學校衛生發表《兒童足弓發育追蹤觀察》,使用劃線法分析抽查了9680名幼兒與學齡前幼兒的足弓發育情況,指出:“幼兒的平足率是隨年齡增長而逐步降低,托兒所97.85%,幼兒園54.85%,小學生21.19%。根據追蹤資料平足率最低水平在三、四年級即10~11歲,以后逐步平穩并有回升趨勢”Lin CJ等人利用步態分析系統研究了277名3~6歲幼兒,在3~6歲年齡組中,平足檢出率依次是43%、31%、24%、19%;重度扁平足檢出率為14%、9%、4%、2%。隨著年齡的增長,足部骨骼發育,腿部得到鍛煉,扁平足癥狀減輕或是糾正,平足率隨之下降。美國學者菲利普·J·拉希和洛奇·K·帕克指出:“大部分幼兒開始走路時都是平腳,足底短的肌肉逐漸拉緊,脛骨前肌使足內緣提高,從而形成足弓。”《上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年9月發表的《幼兒、幼兒、少年足弓指數測定及其分析》中研究數據顯示幼兒足弓指數平均值未達到正常值,驗證了利普·J·拉希和洛奇·K·帕克這一觀點。且男童低弓足的癥狀明顯于女童。據張哲等人對福建省兒童腳型以及非正常足弓的分析發現,男童低弓足的檢出率比女童高12.6%。總結這一階段性研究成果得出結論,幼兒足弓發育較為緩慢,3~6歲幼兒的足弓普遍呈現低弓狀態,扁足的發生率與年齡的增長呈負相關;男女童存在顯著性差異,男童的扁平足發生率高于女童。
2.3 幼兒足弓異常及現狀
足弓異常包括高弓足和扁平足,扁平足是幼兒足弓異常的一種常見形態,也是影響幼兒足部功能的主要疾病。扁平足分為生理性扁平足和病理性扁平足。生理性扁平足是由于幼兒的年齡生長特點,該時期幼兒發育未臻成熟,在幼兒生長發育的過程中,足部骨骼、肌肉、韌帶力量無法滿足幼兒運動的需要,活動中所帶來的足底壓力的壓迫促使足弓變形,足弓形成可能滯后,這是人體生長發育所必經的過渡階段。醫學上認為生理性扁平足無需進行治療,可通過物理性干預手段使其正常發育;病理性扁平足包括先天性或姿勢性的,含有骨骼結構性特征。先天性平足伴有舟骨結節過大、副舟骨或副骺骨未融合、根骨外翻、垂直距骨、先天性足部韌帶和肌肉松弛等現象;后天性平足則是由于多種外部后天因素造成的。
國內關于6~18歲兒童、成人扁平足發生狀況以及扁平足分布狀態現已存在大量的調查研究,有關于幼兒階段的足弓分型和對于具體化程度的幼兒足弓發育狀況分析的研究較少。以下為近年來國內各地區幼兒扁平足的發生情況統計表(見表1)。
統計顯示,扁平足在國內各地區幼兒階段時的檢出率高。幼兒扁平足大多為柔軟型的生理性扁平足,即假性平足,少部分含病理性。大多由于足部生長發育不能滿足幼兒利用足活動產生的壓力而造成的,該階段幼兒的足部可塑性高,可以隨著足部發育和訓練得到改善,因此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齡前幼兒的足部發育施加影響,進行有效干預,使其足部朝向預期目標發生良好的變化。
3? 研究展望
國內對幼兒扁平足的研究稀少,主要傾向于對成年平足的研究。往往成年后的平足都是幼兒平足的延續或是從小對扁平足的輕視而引起的癥狀加重以及出現不可逆。故筆者認為,應加強對幼兒扁平足的重視,今后的實踐研究將重點放在以下這個方面,早期識別和人為干預,避免加重因扁平足而產生的系列誘發癥狀,以期促進幼兒足弓健康發展,降低成年后扁平足的檢出率。
參考文獻
[1] 胡牧,徐向陽,李星辰,等.足外側柱延長術聯合內測軟組織重建術治療成人ⅡB期獲得性扁平足[J].中國骨與關節外科,2014,8(7):324.
[2] 邱海,熊樹平,孫娜,等.人體足弓類型評價參數自動提取、可靠性分析及分類結果一致性研究[J].人類工效學,2012(1):22-23.
[3] 上海市衛生防疫站,上海市黃浦區衛生防疫站,上海市閘北區衛生防疫站.兒童足弓發育追蹤觀察[J].學校衛生,1982(2):33-35.
[4] Lin CJ,Lai KA,Kuan Ts,et al.Correlating Factor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se of Flexible Flatfoot in Preschool Children[J].J Pediatric Orthopaedics,2001(21):378-382.
[5] (美)菲利普·J·拉希,洛奇·K·帕克,著.運動學和應用解剖[M].胡責,廖威銳,譯.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5:375-405.
[6] 林錫乾,董紀文,傅霆.幼兒、兒童、少年足弓指數測定及其分析[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4,9(24):97-99.
[7] 陳成.副舟骨與平足畸形的相關性研究[D].第三軍醫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