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葉丹 徐亮
摘? 要:運動心理學是一門植根于體育運動和體育人體科學中的獨立性學科,與一個國家體育運動事業的發展水平息息相關。本文從中國運動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出發,研究中國運動心理學在全民健身活動中的應用,以期中國運動心理學能夠汲取其他學科的新成果,進一步促進我國全民運動心理的提高,推動全民健身科學化水平和我國體育事業的平衡性協調發展。
關鍵詞:中國? 運動心理學? 全民健身? 科學化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5(a)-0238-02
Abstract: Sports psychology is an independent subject rooted in sports and physical scienc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 country's sports caus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quo of China's sports psychology, this paper studies China's sports psychology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activities, in the hope of China's sport psychology can absorb new achievements of other subjects, to further improve China's national sport psychology, to promote the national fitness level of scientific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balance of our country sports enterprise.
Key Words: China; Sports psychology; National fitness; Scientific
黨的十九大指出,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和健身活動在全國各地的蓬勃發展,我國體育基礎理論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日漸顯露,缺乏完備的心理基礎可以支撐和指導全民健身活動。即現今的體育基礎論大多是以競技運動為基點的理論體系, 盡管其中不乏身體鍛煉的原理和方法,但對身體建設、保健身心等健身的內容涉及甚少。以往我國的體育基礎理論中健身與身體鍛煉、競技運動在指導思想、追求目標、理論內容、方法體系諸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差異, 甚至在某些方面有相反的特征與要求,如某些為提高運動成績的練習手段用于健身對人體身心健康都有著明顯的負面效應[1]。因此,完善健身理論體系、重視運動心理學的學科理論基礎是全民健身活動步入了科學發展軌道的必由之路。
1? 古代中國運動心理學在全民健身活動中的應用
從古至今,全民健身活動歷史悠久。“神形合一”是我國古代運動心理學思想的特色, 仿生體育的產生和發展則從實踐的層面證實了身心并重的人文體育心理學思想[2]。仿生體育的發展是我國古人運用運動心理學的理論萌芽在健身活動中的開端。
我國古代哲學家認為無形的“氣”是構成世界的物質基礎,它不僅能從宏觀上解釋整個世界, 而且能從微觀上解釋一切生命現象包括人本身,即“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之為公”解釋了整個世界,“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 散則為死,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解釋了包括人本身在內的一切生命現象,宏觀和微觀層面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了我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形神論”。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形神論”對生理和心理關系的描述幾乎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史的始終。《內經》中的情志學說是中國古代醫學心理學中的重要內容,所謂“情志”,主要包括“五志”與“七情”,《天元紀大論》中記載到:“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3]。“七情”由《內經》“五志”衍變而來,宋代陳無擇在《三因極——病證方論》中提出:“七情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3]。五氣可看為生理現象,而五志和七情則是指人的情志活動狀態,即為心理現象,可見,生理化生心理,生理是心理的物質基礎,同時心神的情志變化又通過統領臟腑,主持血脈,調節各臟腑的平衡協調,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這種生理心理互相影響的思想突出了我國古代體育心理學思想的特色, 為傳統體育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我國古代不僅有生理和心理并重的思想,還有仿生體育的發展。仿生體育是古人健身的一種有效手段。仿生體育是以模仿動物動作神態進行身體練習為基本特征的[2]。比如“導引圖”和“五禽戲”,很多都以動物的動作形態來命名,重視“以動養生”,在配合呼吸鍛煉的同時, 注意把各種動物的動作神態遷移到運動之中,從而達到強筋骨、調氣息,陶冶身心、促進身心和諧發展的目的[4]。
除了“五禽戲”強調身心統一,流傳至今的“氣功”也是一種傳統健身方法。“氣功”是我國古代養生思想方法的結晶,千百年來受到懦、道、醫、武術家等各界人士的研究和重視[5]。古人把“導引”“吐納”“行氣”“禪定”“修道”“靜功”等練功方法統稱為“氣功”。而心理作為腦的機能,“心理訓練”通俗地說就是“對大腦進行專門的訓練”。氣功中的“三調”除有其各自的特殊功效外均圍繞誘導思想“入靜”,調整大腦功能這個核心。同時氣功還利用積極的自我暗示語來訓練大腦,如:“我心情舒暢, 神態從容,我氣血運行,經絡暢通”。這些都是古人在運動心理學萌芽方面的智慧的顯現。對于這些古人的智慧我們應當給予高度重視與發展。
太極拳,五禽戲等我國傳統的健身方法,在現今的健身活動中隨處可見,成為國民健身的主要手段。但是一些封建、迷信活動利用群眾對運動心理學知識的匱乏,販賣各種三無運動器械和所謂的健身保健藥品,把積極向上的健身活動變成唯利是圖的斂財活動,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傳統健身方法的價值和健身效果,并對社會造成危害。因此,在吸收我國古代運動心理學知識的基礎上建立科學的、適合我國國情的運動心理學, 是符合社會需要的。
2? 現代中國運動心理學在全民健身活動中的應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運動心理學的發展,現代運動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科中一個較為年輕的分支學科,在發展過程中并非只是將心理學的原理簡單應用于體育實踐活動中,同時體育實踐的過程也不斷向運動心理學提出新的要求,這些新要求的提出推動了這門學科的發展方向和研究方法的變化[6]。全民健身活動要求運動心理學不斷進步,來推動全民健身向更科學化的方向發展。本文將從“研究發展”“理論發展”“應用發展”三個方面來闡述現階段中國運動心理學在全民健身活動中的應用。
2.1 從研究發展來看
中國運動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方法在不斷更新,并開始注重記憶、思維以及決策等高級心理現象在體育運動中的作用,運動心理學領域內的研究范式也不局限于之前單一的體育運動,廣泛借鑒認知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經典研究范式[7]。同時現階段的運動心理學也在不斷豐富研究對象,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將研究及應用服務對象從傳統的運動員群體擴展到全民健身,將運動心理學運用于心理創傷的干預和康復方面,不斷拓展運動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尋找與新的學科交叉點[8]。
2.2 從理論發展來看
中國運動心理學領域的學者們開始從借鑒國外心理學理論向發展建立自已的運動心理學理論轉變[9]。我國現代運動心理學的學者們開始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在運動員心理咨詢和心理教育中的重要應用價值,如“道與術”、“境界”、中國樸素辯證思想、發展觀等一系列傳統思想[10]。學習西方的同時保留我國的傳統特色,更符合我國國情,易于被廣大人民群眾接受,利于普及全民健身活動。
2.3 從應用發展來看
中國運動心理學的發展將體育運動與心理現象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實踐應用環節充分體現出了運動心理學“身心合一”的特點與優勢[11]。將應用領域從一開始單一的競技體育運動領域發展為現在的學校體育、大眾健身和全民健康多領域發展,符合全民健身活動的要求。
但是面對目前全民健身活動的發展,我國運動心理學領域的發展也有些不足之處。最大的問題在于研究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且研究呈現分散狀發展,實驗法和測量法占研究的主導地位,仍然停留在實驗描述階段,大多數研究成果尚屬于經驗的論證而缺乏科學的實驗,使得我國的運動心理學無論就研究層次還是學科發展水平都遠遠不能適應體育教育實踐及群眾健身體育發展的迫切需要,無法完全滿足全民健身活動的需要。
3? 結語
為了更好地擴大全民健身活動的影響力,我國運動心理學學科的發展必須要依存于本國的研究力量積極從內部尋求發展突破點。現階段在競技運動領域、體育教育領域及大眾健身領域這三大領域做到整體全面發展;同時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向國外的優秀研究學習,在研究方法上做到科學化和多元化,面向世界,利用已有的發展良機促進我國運動心理學領域的發展,促進全民健身活動的科學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麗華,吳忠義,盧考.論體育健身理論的心理科學基礎——兼談“健身心理學”的構建及與“體育心理學”、“運動心理學”的關系[J].體育學刊,2000(2):21-22,25.
[2] 高大光,王潤平.中國古代體育心理學思想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7):86-88.
[3] 孔芳.《內經》情志學說的情緒調節思想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7.
[4] 汪如鋒,柏祖剛.五禽戲仿生文化解析[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7,33(2):66-69.
[5] 崔永勝,虞定海.“健身氣功·五禽戲”鍛煉對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1):1504-1506.
[6] 張力為,孫國曉.當代運動心理學進展:研究方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9):42-48.
[7] 張力為,任未多.現代運動心理學研究綜述[J].心理學報,1995(4):386-394.
[8] 張力為.中國運動心理學發展若干問題的探討[J].體育科學,1992(4):83-86,97.
[9] 洪曉彬,張學衡.運動心理學研究走向:主觀客觀化[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4,28(5):67-69,84.
[10] 柴文袖.我國古代運動心理學思想初探[J].心理學報,1981(2):124-128.
[11] 張凱.運動員的心理訓練:中國文化修為方式的貢獻[J].心理科學,2013,36(3):524-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