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強
(滁州市公路管理局全椒分局,安徽 滁州 239500)
通常情況下,技術手段、經濟手段、行政手段以及法律手段是保護公路路產的四個主要手段。然而,在運用各個手段的過程中,都產生過問題。第一,利用技術手段進行路產保護的過程中,設備性能不高,路產保護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不高。因為公路設施有著較廣的覆蓋范圍,在管理與檢查的過程中存有盲點,利用傳統的手段,無法及時的、有效的避免路產被損壞。特別是因為自然災害而造成的突發事件,比如泥石流、地震、山體滑坡、洪水等,由于所使用的技術設備陳舊落后,無法有效的保護公路路產,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都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威脅;第二,利用經濟手段進行路產保護的過程中,由公路管理部門負責收取損壞路產的賠償費用,管理機構沒有權力決定收取數額的大小,由此造成數額存在比較大的彈性,使路政保護工作的不規范性提升;第三,利用行政手段進行路產保護的過程中,在行政法律和行政法規之中,明確規定了必須檢查與制止損害路產的行為,然而,未明確的規定行政強制權的時效與范圍。
公路管理機構是保護公路路產的主體,其不屬于政府行政部門,所以,公路管理機構必須經過授權才能夠行使路產保護管理職能,例如行政機關的委托。這就代表了公路管理機構具有法律主體資格,能夠執行公路保護任務,然而,在具體施實踐的過程中,交通運輸主管部門通常利用“委托書”的形式,對公路管理機構公路路產的保護職責和權力進行明確。對路政管理人員的身份定位模糊不清,讓執法變得缺乏權威性,這對于路產工作的正常開展非常不利,路產保護工作會牽涉到很多的內容,而且有著跨領域、跨系統的特征,所以,執法依據也存有非常大的差異性,導致公路路產保護權力和職責沒有明確的劃分。公路部門和公安部門在執法的過程中非常有可能產生矛盾,而且有可能出現互相推卸責任的情況。比如在處理公路曬谷場、擺攤等行為的時候,存在比較大的管理難度,管理部門互相推卸責任,導致公路路產保護的難度加大。
隨著中國高速公路規模和數量的不斷加大,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經營性收費公路,由此,產生了三類高速公路路產保護方式:第一,由交通運輸管理部門向公路經營性企業授權,企業是實施路產保護的主體;第二,由路政管理機構派遣專門的管理人員進駐經營性企業;第三,由路政管理機構負責保護和執行。以上三類情形,都沒有設置統一的機構,職責和權力劃分不明確,存在嚴重的多方管理的現象,導致路產保護的權威性、效率受到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中國的公路路產保護法律法規制定時間不長,雖然近些年以來一直在持續的完善,然而,對于《公路法》與其余法律而言,針對損害路產的民事訴訟途徑很少,很難與路產快速修復的實際需求相適應,所以,當公路路產被破壞以后,與此有關的法律法規,沒有針對損壞行為的方式、損壞行為的標準,制定詳細的實施細則。

表1 路產損害項目類型
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對公路路產保護工作中的技術水平進行提升,利用GPS 與信息化技術,全天候的監控公路狀態,讓監控網絡實現全面覆蓋,把路產保護工作做好。
第一,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針對有可能發生的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災害預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在出現自然災害以后把應急處理工作做好,從而使公路路產的保護水平提升;第二,加大農村公路路產保護力度,徹底落實有關部門的責任,增加資金投入,加大管理力度、監督力度;第三,加大對超載運輸車輛的治理力度。超載運輸車輛不但非常容易損壞公路路產,而且非常容易發生安全事故。所以,應當對監控網絡進行構建和完善。
公路管理部門應設置統一的路產保護機構,對成本進行合理的控制,對公路保護工作的質量和效率進行提升。對統一的公路路產保護機構進行構建,明確保護工作的職責和權力,把交叉問題與職權分散問題徹底的解決,讓有關部門更好的溝通、合作,從而使路產保護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得到提升。
在開展公路路產保護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具有合法性。所以,一定要對有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只有這樣做,才可以使路產保護水平提高,才可以使路產保護效果更好。
綜合上文所述,有關部門應從加強宣傳、構建高水平的隊伍、加強監管以及完善法律法規等多個層面,加強公路路產保護工作,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獲取社會各界的理解,讓路產管理變得合法化、規范化,從而為我國的社會發展、經濟發展做出更加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