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河五十州
中國有軍銜的歷史其實很早,從清末開始就有了,隨后經(jīng)過北洋,至20世紀30年代的大革命,已歷“三代”。
在大革命初期,全國都處于混戰(zhàn)狀態(tài),地方派系各自為政,軍銜體系可以用雜亂無章來形容。不僅沒有統(tǒng)一的軍銜制度,而且授予軍銜的機構不止一家,國民政府可以授予,軍事委員會可以授予,總司令部可以授予,甚至連各個地方部隊的上級或軍政長官都可以授予。當年的軍銜以“上將”封頂,一些手下不過萬把人或最多幾萬人的地方軍頭,紛紛堂而皇之地自封或上報為上將。
面對這種上將滿天飛的混亂狀況,時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頗感無奈,他在一次會議上說:“國民黨軍隊同列強相比,戰(zhàn)斗力特弱而將官特多,上將都數(shù)不清了?!?/p>
相對于地方,國民革命軍(也就是蔣介石所說的國民黨軍隊)還要稍微規(guī)范一些。那時共產(chǎn)黨尚未建立起自己的武裝,但是已經(jīng)有二十多名共產(chǎn)黨員在國民革命軍任職,而且均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
軍銜最高的是朱德、劉伯承,他們都是軍級官佐,所授軍銜為“中將加上將銜”,相當于比中級高一級,可以視為“準上將”。
國共分裂前,共產(chǎn)黨還沒有充分意識到槍桿子的重要性,對抓軍權不夠重視,國民革命軍里的黨員軍事干部很少,除了葉挺是有實際軍權的師長,被授予中將外,其余幾乎為清一色的政治干部。比如周恩來、李富春、林伯渠、劉伯堅等人,當時職務都已達到軍級,被授中將,但他們不是黨代表就是政治部主任。
到大革命后期,由于誤以為政治工作可以完全代替軍事工作,沒有抓緊抓牢槍桿子,共產(chǎn)黨被“鳥盡弓藏”,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也以失敗告終。在這種情況下,共產(chǎn)黨終于考慮要拉起自己的武裝,這就先后有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建立了工農(nóng)革命軍以及后來正式定名的紅軍。自此,國民革命軍中的大多數(shù)共產(chǎn)黨員以及部分進步軍官也都放棄原有的職位和軍銜,徹底投身到紅色陣營。
紅軍在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的初期,主張掃清舊軍隊的一切不良制度和習氣,軍銜和相應產(chǎn)生的待遇也被包括在里面。井岡山時期,干部和戰(zhàn)士都吃一樣的飯菜,穿一樣的衣服,甚至沒收一個地主的雞蛋,一開始都得由士兵委員會來進行平分。朱德為此還寫了一副對聯(lián):“白軍中,將校尉薪餉各有不同;紅軍里,官兵伕待遇完全平等?!?/p>
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國共實現(xiàn)第二次合作。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后改為第十八集團軍)和新四軍,納入國民革命軍序列,八路軍、新四軍的中高級指揮員都被授予了軍銜。
此時經(jīng)過蔣介石的整頓,早期軍銜混亂的狀況已得到一定改觀,評定軍銜變得相對透明規(guī)范了一些。以八路軍為例,在國民革命軍中為師級編制,于是師級干部就是中將,旅級干部是少將,旅級以下、團級以上是上校。
對于這些軍銜,指揮員們不是嫌高嫌低的問題,而是在感情上普遍難以接受。內(nèi)戰(zhàn)十年,國共已經(jīng)結下了血海深仇,很多戰(zhàn)友甚至親戚朋友倒在了對方槍口之下,現(xiàn)在還沒來得及為他們報仇,就要和曾經(jīng)的敵人佩戴一樣的軍銜,乃至“同殿稱臣”“同流合污”,怎么對得起犧牲的同志?
還有一個認識就是覺得過去紅軍之所以有戰(zhàn)斗力,能夠做到在艱難困苦中都不潰散,官兵平等、同甘共苦乃是持家的法寶。正如毛澤東所說,“紅軍的物質生活如此菲薄,戰(zhàn)斗如此頻繁,仍能維持不敝,除黨的作用外,就是靠實行軍隊內(nèi)的民主主義”。
王直那時在新四軍第二支隊任連指導員,他被授予上尉軍銜。在此期間,最讓他感到頭痛和抵觸的,就是佩戴國民黨軍帽徽和軍銜。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知道他想不通,就單獨找他談了一次。大意是如今民族矛盾上升,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乃大局的需要,而且部隊改編是獨立自主的改編,并不意味著理想信念的改變。軍官佩戴軍銜也一樣,僅僅是便于指揮作戰(zhàn),官兵仍舊同甘共苦,沒有任何貴賤之分。
一席話頓時讓王直茅塞頓開,用他的話來說,是起到了“燈塔引路”的作用。他不但心甘情愿地戴上了軍帽徽和軍銜,而且還做起了其他戰(zhàn)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