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飛
(合肥市市政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41)
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圍內,供交通運輸及行人使用的道路。全路或大部分地段兩側建有各式建筑物,設有人行道和各種市政公用設施的道路。城市交通包括客運交通和貨運交通,其根本目的是實現人和物的轉移。道路是承載城市交通的主要載體,其內涵與特征因尺度、時間及所在區位的差異而不同。城市街道強調空間界面圍合、功能活動多樣、迎合慢行需求,根據沿線建筑使用功能與街道活動分為不同類型。街道是城市外部形象的重要載體,人們通過街道的空間與形象來認識城市。街道上傳達的建筑風采和人文風情不僅延展著城市的空間,也映射著城市的文化視野,訴說著城市的內涵。
傳統道路設計一般只注重道路本身,即道路工程設計,設計師及業主單位往往更多的注重路面結構是否滿足重載車輛通行,路基處理是否合理經濟,道路平、縱銜接是否平順,橫斷面布置是否滿足交通需求,或是涉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河道等處理方案、地下管線布置是否合理等。具體到道路空間布局方面,僅僅是考慮非機動車道及人行道寬度是否滿足規范要求。
這種“以車為本”,一味增加機動車通行空間,壓縮道路機非隔離綠化帶,犧牲慢行、人行空間,加之城市管理力度不足,慢行、人行空間被停車泊位、非機動停車、沿街商業占到經營等占據,導致大多數非機動車量行駛于機動車道空間內,造成極大的道路交通安全隱患,同時嚴重影響道路通行效率,城市道路擁堵嚴重,交通矛盾日益加劇,不利于城市和諧發展。
打造良好的城市街道空間是減少城市環境惡化,提升城市社會經濟效益的重要切入點。歐美國家早在上個世紀就意識到以機動車主導的城市規劃、城市設計、道路設計所帶來的各種社會、經濟、交通、自然環境等問題,進行了完整空間結構的城市街道設計變革,打造高品質、多功能的城市街道公共空間。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城市道路交通問題凸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意識到道路交通環境問題所帶來的諸多對城市發展的阻礙,正逐步引導以機動車為主導的城市道路工程設計向著以人為本的完整街道空間設計轉變。
2016 年,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發布了《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2017 年,合肥市規劃局發布了《合肥市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導則》,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發布了《廣州市城市道路全要素設計手冊》。
《廣州市城市道路全要素設計手冊》開篇就引用了美國著名城市規劃師(Jacobs, Jane) 簡?雅克布斯所著的《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中的一句原文“When we think of a city,first appeared in my mind is the street.City street are vitality there is vitality,the street boring also boring city.”(當我們想到一個城市時,首先出現在腦海路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氣,城市也就有生氣;街道沉悶,城市也就沉悶。)

圖1 混亂的街道
試想一下,一條塞滿各種車輛的道路,擁擠不堪,到處充斥了汽車喇叭、尾氣,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及各色行人在緩慢蠕動的車流間穿行,混亂無序,如此城市何來生氣。
傳統道路將主要的空間分配給了機動車通行空間、停車泊位,車道寬,人行窄,車速快,車輛混行。人行道設置了各類道路附屬設施,剩余的行人通行空間很狹窄,很大程度的減少了單位時間街道的承載量,更多的是匆匆而過的行人。

圖2 “以車為本”傳統街道斷面
完整空間結構的城市街道設計,通過對各種通行空間的分配,城市街道單位時間承載量增加。創造了豐富的空間形式,如休憩娛樂空間,綠化種植空間,社交互動空間等,人行空間增添了城市家具,指示牌,藝術雕塑,售賣亭,吸引人的活動設施,允許了更多非通行活動的發生。

圖3 完整空間結構的城市街道
交通高峰期車輛行駛更有序,減少干擾,也能使街道的運轉更為良好。
完整空間結構的城市街道設計目標不僅是在減少機動車數量,更多的是提高街道的使用效率,滿足更多使用者需求,讓街道變得充滿活力。
城市道路主要關注系統性的交通功能,對以服務街區為主的慢行交通以及沿街功能和活動關注不足。為此,必須對既有的建設模式進行轉型與創新,實現從道路到街道的轉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目前在道路的規劃、建設管理中,“以車為本”的思想還沒有根本轉變。道路工程設計規范和設計實踐仍然以機動車通行效率為主要考量;在交通管理中,通常把緩解交通擁堵,保障道路暢通作為道路建設和管理的首要目標,成全了車,卻委屈了人。城市交通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和物的積極、順暢流動,因此要在觀念和實踐中真正實現從“以車為本”到“以人為本”的轉變,必須應用系統方法對慢行交通、靜態交通、機動車交通和沿街活動進行統籌考慮。
街道不僅僅是路的概念,還包括了沿線的建筑立面和退界,共同構成了完整的街道空間。但紅線內外由不同的單位進行設計、建設與管理,不利于街道空間的整體性,不利于提高空間利用效率。要實現街道的整體塑造,需要對道路紅線內外進行統籌,對管控的范疇和內容進行拓展,將設計范圍從紅線內部拓展到紅線以外的沿街空間,將關注對象從單純路面拓展到包括兩側界面的街道空間整體。
街道是數量最多、使用頻率最高的公共空間。目前的工程設計規范、標準大都是從交通、市政的角度作出規定,導致了設計中過于強調了道路的工程屬性,而對整體景觀和空間環境考慮甚少。要突破既有的工程設計思維,突出街道的人文特征,對市政設施、景觀環境、沿街建筑、歷史風貌等要素進行有機整合,通過整體空間景觀環境設計塑造特色街道。
交通效率是一個可以預測和評價的標準,但是街道不僅僅具有交通功能,需要重視其公共場所功能、促進街區活力的功能、提升環境品質等綜合認知功能。體驗城市、促進消費、增加城市交往和社會活動均與街道緊密聯系。
街道,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產品,是城市居民關系最為密切的公共活動場所,也是城市歷史、文化重要的空間載體。在新形勢下,加強街道建設,是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需求的重要方法,也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