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金鑫 鄧玉菡 劉燁華
(大連華信理化檢測中心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 116000)
硼精礦和堿經過混合、焙燒后,大部分硅和硼以可溶鹽形式溶出,此時為固體,對其淬冷,搗碎過濾。硼和硅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濾液中。涉及主要化學反應:

1.實驗內容
以硼精礦為原料,加入燒堿混勻至不銹鋼坩堝,放入馬弗爐焙燒一定時間后,加入100 mL蒸餾水進行水淬,后加熱煮沸,過濾,濾液冷卻待測,濾渣二次洗滌;重復以上步驟三次。測量三次濾液中SiO2和B2O3的含量,計算提取率,分別相加即得各自提取率。
2.浸出液溶液中硅含量的測定
移取5mL濾液于100mL容量瓶,定容,作為待測液;從待測液中移取5mL試樣于300mL錐形瓶中,加50mL蒸餾水,10滴甲基紅;用鹽酸滴定由黃色至微紅色,加入3gNaF,搖勻,溶液又變為黃色;立即用HCl標液滴定至紅色30秒不變色,過量2-3mL,記錄HCl標液用量,用NaOH標液滴定至黃色為終點。
提取率計算:X=[(VHCl·CHCl - VNaOH·CNaOH)/2×5]×20×V原液×MSiO2/(G×S)
式中:
VHCl—消耗HCl標液的體積,mL
VNaOH—消耗NaOH標液的體積,mL
CHCl—HCl標液的實際濃度,mol/L
CNaOH—NaOH標液的實際濃度,mol/L
V原液—濾液總體積,mL
MSiO2—SiO2的相對分子質量,mol/L
G—礦樣的質量,g
S—礦樣中SiO2的百分含量
3.浸出液溶液中硼含量的測定
取5mL濾液于100mL容量瓶定容。取稀釋液5mL于燒杯中,加1滴甲基紅,溶液變為黃色,再用1:4HCl溶液中和使溶液剛好變紅;將碳酸鈣用去離子水調成糊狀,取一藥勺至燒杯,加熱微沸10分鐘,用中速定量濾紙趁熱過濾,并用熱水淋洗數次,濾液盛接于250 mL錐形瓶;加1滴甲基紅,溶液為淺黃色,加1:4HCl 1~2滴調溶液呈淺粉紅色,加熱至沸趕盡CO2;取下冷卻,滴加NaOH標液至粉紅色褪盡呈亮黃色(不計體積數),加甘露醇1.2g,酚酞10滴,用NaOH標液滴定至紅色不褪去為終點。做空白試驗對照。
含量計算:B%=TB×(V-VD)×C×100%/G
式中:
TB—與1 mLNaOH標液相當的,三氧化硼的質量,g
V—消耗NaOH標液的體積,mL
VD—滴定空白樣消耗NaOH標液的體積,mL
C—NaOH標液的實際濃度,mol/L
G—礦樣的質量,g
影響堿熔法提取二氧化硅和硼砂的重要因素有反應溫度、反應時間以及堿礦比。設計單因素試驗分別考察每個因素對于提取率的影響。進行如下的單因素試驗。
固定條件:堿礦比1.75:1,反應時間150分鐘。
改變條件:反應溫度分別為400℃、500℃、550℃、600℃、650℃。
固定條件:反應溫度550℃,反應時間為150分鐘。
改變條件:堿礦比分別為 1:1、1.75:1、2:1、2.5:1。
固定條件:反應溫度550℃,堿礦比1.75:1。
改變條件:反應時間分別為:90分鐘、120分鐘、150分鐘、180分鐘。
實驗結果示于表1。

表1
從表1可看出:當溫度達到550 ℃時,硅和硼的提取率達最大,超過550 ℃,硅的提取率不再隨溫度升高而變化,硼的提取率隨溫度升高而降低。溫度較低或較高使礦樣發生生燒或過燒現象,導致提取率下降。
從表1可看出:堿礦比達到1.75:1時,硅和硼的提取率達最大,超過1.75:1,硅的提取率不再隨堿礦比的升高而變化,硼的提取率隨堿礦比的升高而降低,這是由于生成了大量不易與堿反應的硼化鈣。
從表1可看出:反應時間達到150分鐘時,硅和硼的提取率達最大,反應時間較短不能使堿礦充分反應,反應時間較長則生成的偏硼酸鈉吸收二氧化碳生成了碳酸鈉。
⑴焙燒溫度為550℃時的提取率很明顯優于其他溫度。⑵提取率與樣品中的堿量成正比。
⑶焙燒時間超過150分鐘提取率不再上升。
⑷考慮到能源和成本,綜合硼和硅的提取率變化情況,我們選擇試驗條件溫度550℃,堿礦比1.75:1,時間150分鐘為最佳工藝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