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曉流
一、概述
在改革開放四十年這一較短的歷史時期內,我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直到今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巨大變革,經濟形式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單一的公有制形式發展成為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社會經濟體系,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的進步。
在這一時期內,民營經濟幾乎是從零開始,一躍而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迅猛的發展勢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鑒于其成功的經驗,政府對國有企業也大力推行國有民營、政企分開的政策,取得一定成就。在解決就業、納稅、發展第三產業等方面,民營企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但是,就目前我國的社會現狀而言,民營(私營)企業的社會地位問題尚未真正解決,輿論也很少提及。在社會公眾面前也存在不少誤區,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輕視民營(私營)企業的現象還相當普遍。這個問題倘若不解決好,必將阻礙民營經濟的發展。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前提下,不同經濟性質的經濟實體的社會地位也應當是平等的。“并存”其實就是這種含義,這是公平競爭的基礎。只有堅持平等、公平、公正的原則并創造這樣的社會環境,以公平求效率,才能保證民營經濟健康持續的發展,經濟才會充滿活力,社會進步才有動力。因此,重視民營經濟企業的社會地位問題,并且加以很好的解決,將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民營企業的社會地位現狀分析
民營(私營)經濟的特點是規模小、數量多、發展快、經營方式靈活。在市場競爭中往往比機制僵化、產品單調、經營方式呆板的國有企業更具優勢。因而從它誕生那天起就以迅猛的勢頭成為一支迅速崛起的力量,成為國民經濟中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在我國社會中它畢竟起步較晚,就綜合實力而言,大多數民營企業還很弱小。而從社會地位來看,它們也很難與國有企業平起平坐?!敖洕系膹娬撸紊系娜跽摺被蛟S是民營經濟實體的現實寫照。
長期以來,人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較深,對民營企業的社會地位認識不足,甚至漠視這一問題。在上至政府官員、下至平民百姓中都存在輕視民營經濟的陳舊觀念,“個體戶”的稱謂實際上多少也帶有輕蔑的意思。由于這種觀念的影響,從政策的執行到經濟上的扶持,民營經濟都遠不能享受國有企業那樣的優惠條件,“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社會客觀條件是重國有、輕民營,即使是待業人員擇業時,選擇“國有企業”的仍占多數,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不能不承認,很多人仍然是由于他們的觀念問題。在企業的經營發展上也存在許多具體的與社會地位相關的問題,諸如在金融、稅收的優惠政策上等等。例如:以民營(特別是私營)企業的名義去辦理某些重要事宜(如通過正規渠道的征用土地、銀行貸款、減免稅收、論證工程項目等等)一般會比國有企業難度要大,迫使他們“另辟蹊徑”。再就是“官本位”思想作崇,以所謂“企業的級別”為由拒絕給予民營企業某種“待遇”。
作為新生的經濟力量,民營企業并未與計劃經濟體制的“級別”接軌。所以在像住房、子女上學、戶口、就業等問題上更是沒有好的辦法和出路,唯有用錢開道。 如此以來,民營(私營)企業在很多大事的處理上不得不用所謂的“經濟手段”和不合法的競爭方式去經營,不僅進一步滋生了腐敗之風,反過來使自己的社會地位更趨下降。
為了融資,為了享受應有的減免稅收,為了尋求安定的經營環境,為了承接業務等等,真是“各路神仙都得拜,上下左右均使錢”。久而久之,民營企業在現實中形成了一種不健康的自我意識,除了金錢,一切都無從談起。
在社會大眾眼中,民營企業(特別是內地的民營企業)賺取利潤似乎也同偷稅漏稅、走私販黃、行賄造假等非法經營手段聯系在一起。這是一種歧見,它否定了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主流,不利于正確認識民營企業。
在法制社會和公平競爭的原則下,企業無論大小和經濟性質,只要是合法經營、照章納稅,就是為國家作了貢獻,就應當享受同樣的公民權利和同等的社會地位。
對民營企業的歧視又是潛意識的,盡管有時重視民營經濟的口號喊得很響。因此,有必要挖掘一下這種舊觀念的思想根源。
三、現實社會思想觀念根源探析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是在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狀況下開始的,它的“先天不足”主要表現在原有的社會基礎根本沒有徹底完成政治和經濟的二元化過程。長期以來實行一種超經濟強制體制。政治和經濟溶為一體,用行政領導方式來組織社會經濟過程,使經濟組織(如企業)變態為政治組織,經濟人格變態為政治人格,經濟組織中的等級觀念也應運而生;政治對經濟的無限制干預根本違背了經濟獨立發展的基本規律,其結果是嚴重地影響了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又影響了社會主義政治發展,因而在客觀上形成了“權力拜物教”的基礎,對政治利益和權力的謀求成了謀取經濟利益最有利的捷徑。官僚主義之所以難以根絕,就在于政治對經濟的強制為官僚主義提供了溫床。同時,商品經濟的衰弱使整個社會的民主意識弱化,經濟平等觀念無從形成,勢必影響政治平等的形成。
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傳統觀念的深刻變革,使全社會的民主意識日益增強,政治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已成為當前的一項迫切任務。
再者,社會的平等機制尚未真正完全形成。傳統經濟模式的顯著特點是它的“政治性”,國家通過政治手段逐級下達指令性計劃安排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完全排斥市場機制,國家用行政領導方式來指揮企業,用行政級別來衡量規定社會各個組織之間的關系,在客觀上使社會出來一個等級分明的秩序,從而為民主政治發展設置了重大障礙。在這種體制下民營企業社會地位不知應如何定義。
所有制改革以一個充分發展的市場為條件,完全割斷企業對國家的縱向的、行政依附的聯系,為企業提供橫向的、平等發展的場所。市場在國家指導下,完全由價值規律自行調節,等價交換原則是它的最高價值尺度。在這里,任何封建特權都無法發揮其實質性的影響,相反,市場所呈現出來的經濟平等將為政治平等開辟道路,削弱官僚主義的經濟基礎。社會的公民意識、平等意識、自由意識、法制意識、自主意識將會逐步生長起來。
這種社會意識及其相應的環境一旦建立,民營企業才算真正與國有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處于平等的地位。
四、改變觀念、重視民營企業的社會地位
民營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民營企業的發展也日新月異、鼓勵其健康發展,給予其相應的社會地位,讓民營企業不斷壯大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在一些發達地區,如浙江溫州,民營(私營)經濟在地方經濟中占主導地位,足見其發展勢頭之猛,潛力之大。在當前形勢下,應當看到:第一,國有企業經濟效益不好使得大批職工下崗,民營企業實際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相當一部分再就業工程的艱巨任務,大大緩解了政府的壓力,對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第二,由于民營企業機制靈活,更適合參與市場競爭,這也為再就業職工充分發揮其才干和技能創造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可以使他們更好地體現自身價值;第三,民營企業作為納稅人為社會增加了財富,擴大了國家財政收入來源;當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時,對國家的經濟貢獻也越來越大;第四,由于民營企業自身財富的積累,同時也會增加建設投入和刺激其它形式的消費,有利于擴大社會再生產,政府又不會因此而增加財政負擔。可以肯定,民營企業越是壯大,國家會越加富強,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亦在于此。
鼓勵發展民營經濟,不靠簡單地停留在口頭上,要切實提高到富國安民國策的高度去認識。給予民營企業經濟實力相適應的社會地位,改變人們的觀念,正確認識民營經濟的重要社會作用。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應該是公平的競爭,是良性的競爭、健康的競爭。不管什么樣的經濟形式,都應在平等的基礎上保證競爭的公開、公平和公正,這對反腐倡廉也大有裨益。
市場經濟主要是發展生產力,所以要使各類經濟實體有高效益,就必須以公平求效率。無論是公有還是私有,國有還是民營,只有堅持公平原則,公平競爭,以此可以調動大家的積極性,用不同的經濟形式實現高效率,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在市場競爭中應當堅持規則公平的原則,符合正義公平的要求,有利于“多種經濟并存”,能夠促使民營經濟健康持續的發展。
營造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需要政府引導,社會各界的支持和人們觀念的更新,正確地去認識民營企業。這種社會環境一旦形成,民營企業必將煥發出新的活力,經濟發展也會更上一層樓,為國民經濟的增強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單位: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襄陽 4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