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勉,黃 樞,姚麗婷,吳 靜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74醫(yī)院超聲醫(yī)學科,福建 廈門361000
乳腺導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由于乳腺導管內上皮細胞異常增生,但惡性病變僅發(fā)生于基底膜內的異質性腫瘤[1],其起源于乳腺末梢導管。近年來,臨床發(fā)現越來越多的乳頭溢液患者,多由DCIS或導管內乳頭狀瘤引起,因屬于早期病變,治愈率較高[2]。目前,超聲檢查已在臨床廣泛應用,但其對DCIS的早期診斷價值報道不多。本研究旨在總結DCIS的超聲聲像圖特征,以期為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臨床參考。
56例乳腺DCIS患者均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74醫(yī)院于2015年8月—2017年3月收治,均為女性,年齡31~58歲,平均年齡(44.51±6.82)歲。病變部位:左側乳腺25例,右側乳腺31例;絕經前患42例,絕經后患14例;未觸及腫塊20例,觸及腫塊32例。
納入標準[3]:① 入選前均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乳腺DCIS;② 未合并其他血液及神經系統(tǒng)病變;③ 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74醫(yī)院進行長期治療;④ 自愿參與本研究。
排除標準:① 已知淋巴結發(fā)生遠處轉移,且病灶部位有1個以上;② 未接受過除病理學檢查以外的其他檢查;③ 病理學檢查病灶部位與影像學檢查存在分歧。
采用ALOKA F75全數字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線陣探頭頻率為7~12 MHz,選擇乳腺設置條件。受檢者取平臥位,充分暴露雙側乳房及腋窩,去除項鏈、掛件等頸部配飾,雙手上舉。按順時針方向全面有序地對患者整個乳房及腋窩區(qū)域進行掃查,發(fā)現感興趣區(qū),行多切面連續(xù)觀察,并留取該部位各切面圖像;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超聲檢查,依次記錄病灶形態(tài)、鈣化、回聲及血流供應情況,并重點記錄有無局部乳管擴張及結節(jié)與擴張乳管的關系。
乳腺DCIS的診斷標準參照第4版乳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tǒng)(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由3名經驗豐富的臨床醫(yī)師對超聲圖像進行分析。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以病理學檢查結果為金標準,超聲診斷率為51.79%(P<0.05)。結果詳見表1。
56例乳腺DCIS的超聲表現見表2。
56例乳腺DCIS患者中,腫塊型16例(28.57%),增生型21例(37.50%),導管型15例(26.79%),單純微鈣化型4例(7.14%)(圖1~4)。

表1 超聲診斷DCIS與病理學檢查的比較[n(%)]

表2 乳腺DCIS的超聲表現

圖1 腫塊型DCIS超聲聲像圖于腺體內見一低回聲包塊,血流信號呈點狀

圖2 增生型DCIS超聲聲像圖腺體增厚,呈局限性,血流信號不豐富且結構紊亂

圖3 導管型DCIS超聲聲像圖于導管一側發(fā)現低弱狀回聲團

圖4 單純微鈣化型DCIS超聲聲像圖局部見細小鈣化灶,分布呈簇狀
DCIS是臨床常見疾病,在我國發(fā)病率較高。有統(tǒng)計顯示[4],我國乳腺DCIS的發(fā)病率占20%以上,部分地區(qū)甚至超過40%,致死率高,且發(fā)病率逐漸趨向年輕化,引起了廣泛關注與重視。早診斷、早治療是乳腺DCIS的治療原則,能顯著提高患者生存率[5]。目前,對于DCIS可觸及的腫瘤,可通過及早就醫(yī)診斷;但對于未能觸及的腫瘤,則需要通過體檢進行篩查[6]。近年來,我國大力重視乳腺腫瘤,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乳腺癌篩查,并在篩查過程中發(fā)現>80%的DCIS可通過影像學檢查確診。常見檢查方式主要為鉬靶X線,其對乳腺癌具有較高的靈敏度,但存在一定的輻射風險。隨著超聲影像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超聲作為臨床最基礎且最常見的檢查方式,在臨床DCIS診斷中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7-9]。
本研究對56例乳腺DCIS患者的超聲聲像圖特征進行分析,發(fā)現了4種類型DCIS。其中腫塊型16例,占28.57%。腫塊型DCIS一般與周圍組織有明確邊界,通常表現為局部占位性病變[10],可分為囊實性與實質性。與囊實性腫塊不同,實質性腫塊的內部回聲不均勻,腫塊低回聲且不規(guī)則,邊界清晰,很小的病灶即可出現點狀血流信號(圖1)。增生型21例,占37.50%,此型DCIS表現為局限性腺體增厚,結構紊亂,血流信號不豐富,其單純聲像圖與乳腺增生不易鑒別[11]。如聲像圖有鈣化灶,臨床表現為乳頭溢液、病灶區(qū)無明顯脹痛及厚度不隨月經周期發(fā)生改變時,更傾向于惡性。導管型15例,占26.79%,表現為單純性擴張導管,大多數患者的管內透聲良好,管壁完整,偶有低弱透聲成團出現,一般不會出現顯著腫塊,其形態(tài)上與導管內乳頭狀瘤難以區(qū)分。需注意的是,導管中一旦有透聲差且管腔內小低回聲區(qū)時,應提高警惕,及時采取進一步檢查[12-13]。單純微鈣化型4例,占7.14%,超聲表現為細小鈣化點成簇分布,邊界清晰,內部有成簇針尖樣的強回聲。病灶<1 cm時,灰階聲像圖上惡性征象不明顯,需借助鉬靶X線檢查加以證實。
本研究結果顯示,超聲對乳腺DCIS的檢出率為51.79%,在判別DCIS類型中具有較高價值。雖然本研究提出了DCIS超聲圖像新分類方法,但其能否廣泛應用于臨床,還需不同醫(yī)師在不同時間點進行判斷,以進一步評價超聲圖像的一致性[14]。
綜上所述,早期診斷乳腺DCIS對其后續(xù)治療十分重要。一旦出現疑似DCIS癥狀,需給予高度重視,及時進行超聲檢查。超聲診斷乳腺DCIS有以下優(yōu)勢:① 超聲具有無創(chuàng)性,操作簡單,可在短期內重復檢查,價格低廉,大多數患者能夠接受;② 超聲能提高乳腺DCIS的早期檢出率,可盡快明確病情,及時進行干預,從而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