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俊蕾
(天津市海河醫院,天津 300350)
ICU患者病情較為嚴重,且ICU老年住院患者自護能力下降,住院期間極易發生壓瘡。而患者治療期間壓瘡的發生將導致患者住院期間感染風險增高,且加重患者身心痛苦,增加患者住院經濟負擔,影響患者住院期間舒適度[1]。因此加強患者壓瘡的發生是ICU老年住院患者護理的重點內容。超前護理是針對相關護理問題進行超前預防性干預,以減輕患者身心痛苦的重要手段[2]。本研究在ICU老年住院50例患者(2016年4月到2018年9月間收治)中運用了超前護理干預,現行報道:
在2016年4月到2018年9月間進行病例篩選,選期間ICU老年住院100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常規組(n=50)和超前組(n=50),常規組患者年齡60~90歲,平均年齡74.4歲(s=10.2);性別分布:男/女為23/27;超前組患者年齡60~90歲,平均年齡72.5歲(s=10.4);性別分布:男/女為22/28。對常規組與超前組患者一般基線資料對比,結果處于對比研究標準內(P>0.05)。
納入病例:ICU住院患者;老年(年齡≥60歲)患者;一般資料完整的患者;意識清晰患者;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本研究課題;患者自愿配合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病例:中途退出研究患者;已經發生壓瘡患者;原發性皮膚疾病、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精神、溝通障礙患者。
對常規組應用常規護理,定期輔助患者翻身,定期對患者進行皮膚清潔、衣物更換等,根據患者實際狀況為患者使用氣墊床或軟墊墊高臀部。
對超前組運用超前護理干預:①建立超前護理小組:由科室護理經驗豐富護理人員組建護理小組,并通過循證資料獲得老年住院患者身體特殊位置壓瘡發生狀況、誘因、護理方案等,制定出超前護理方案。②加強培訓:通過培訓過程向護理人員詳細介紹超前護理模式的運用優勢、內容,并加強護理人員護理水平培訓。③方案實施:在患者入院后,由護理人員通過壓瘡評估表評價患者壓瘡風險,并在交接本上做好標識,并實施重點監護[3];對耳廓部位,剪切長方形水膠體凝膠呈Y型,兩端分叉分別貼在面部及耳廓,并將凝膠剪成非字型,對耳廓進行包裹,粘貼時避免壓迫面部相關導管;對氣管套管管柄壓迫部位,可使用Y型泡抹敷料包裹后粘貼在套管管柄下部傷口,氣管切開時間較長患者,可使用長方形棉布包繞頸部盤帶;對套管針針柄部位,在針柄和皮膚之間使用凝膠減少摩擦壓迫;針對氣管插管牙墊壓迫部位可以根據患者的鎮靜程度,當RASS評分<-2時給與紗布卷口角輪換雙固定;對指套壓迫患者實施定期更換戴套手指,1h/次,受壓手指采取水膠體敷料敷貼;對面罩壓迫患者,實施水膠體凝膠粘貼鼻梁、下頜等相關部位;對袖帶壓迫患者實施定期松解、定期更換部位、局部皮膚清潔等處理。
分析總結兩種護理方式對患者壓瘡狀況的影響。Ⅰ期:皮膚發紅與周圍皮膚界限清楚,但皮膚完整;Ⅱ期:出現局部擦傷、淺表潰瘍或出現水皰;Ⅲ期:全層皮膚缺失,且可見皮下組織;Ⅳ期:出現肌腱、肌肉、骨暴露狀況[4]。
用SPSS20.0軟件處理,用n(%)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P<0.05表示存在統計學意義。
超前組壓瘡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見下表1。

表1 患者壓瘡狀況分析[n(%)]
老年住院患者治療期間壓瘡發生風險較高,原因是:老年患者機體抵抗力及免疫力下降,代謝過程減慢,血液循環減慢,易發壓瘡;患者救治期間臥床時間較長,局部受壓時間較長,血液循環進一步下降,機體感覺功能下降,極易出現壓瘡狀況。本研究針對患者住院期間身體特殊位置進行了超前護理,結果顯示超前組壓瘡發生率5.0%顯著低于常規組20.0%,說明通過超前護理可有效預防壓瘡發生。分析原因是:①在超前護理模式中,通過建立超前護理小組,并根據循證護理過程制定超前護理方案,可有效保證護理過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②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過程可提升護理水平及護理質量,進一步保證護理效果;③在超前護理中,通過對患者耳廓、氣管套管管柄、套管針針柄、氣管插管牙墊、指套、面罩、袖帶等相關壓迫部位進行針對性壓迫松解、墊水膠體凝膠、墊紗布、墊泡沫敷料、加強局部皮膚清潔等相關方式處理,可有效減輕局部壓迫及摩擦狀況,從而保證局部血流通暢,積極預防壓瘡發生,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在ICU老年住院患者身體特殊位置應用超前護理模式可預防壓瘡發生,保證患者治療期間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