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芬
(東臺市中醫院內科八病區,江蘇 東臺 224200)
臨床上急性消化道出血比較常見,特征為黑便、嘔血等。患者患有該疾病后,會出現大量嘔血現象,導致患者休克,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安全[1]。急性消化道出血按照出血部位劃分為上消化道及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使用內鏡止血,藥物止血效果不明顯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及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在本次研究中,將我院88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中醫護理模式對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收集我院52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均知情同意,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組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齡40~93歲,平均年齡(51.36±5.48)歲,十二指腸潰瘍7例,胃潰瘍12例,胃底靜脈曲張1例,其他6例;對照組26例,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齡41~95歲,平均年齡(51.32±5.47)歲,十二指腸潰瘍8例,胃潰瘍13例,胃底靜脈曲張1例,其他4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護理模式,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在出血期間進行臥床休息,病情好轉時,可進行適當活動。安慰患者,降低患者負面情緒,保證患者口腔清潔;觀察組使用中醫護理,具體如下:
(1)護理人員應密切關注患者病情,一般狀況之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會由于出血過多,導致神志恍惚、面色蒼白,因此,醫護人員應觀察患者精神及脈象,準確判斷患者出血量,記錄患者脈象、血壓變化,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對治療方法及護理手段進行調整;
(2)中醫學上認為,陰虛火旺,胃熱及氣不攝血等會導致血不循經,外溢于腸腔及胃,心理應激可導致患者出血增加及胃黏膜應激性損傷。因此,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護理時,應對患者情緒進行安撫,使其情緒穩定;
(3)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病情的實際情況指導患者飲食,患者消化功能損害嚴重,可對患者進行靜脈營養輸入;患者如脾虛不攝,應食用梗米粥、山藥粥、等溫和的流質性食物,禁食涼性食物,肝火犯胃患者應禁忌辛辣食物,食用豌豆湯、豆腐腦等;
觀察兩組并發癥發生狀況、護理缺陷發生狀況及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評價標準:采用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價患者護理滿意度,主要內容為基礎護理、心理狀態及服務態度等,分值0-100分,其中90分及以上,視為非常滿意;80-89分為滿意,低于80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100%。
將數據納入PSS17.0軟件中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比較使用t來進行檢驗,用(±s)表示,計數資料使用x2來進行檢驗,用率(%)來表示,(P<0.05)為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15%,對照組為76.92%,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n(%)]
觀察組出現2例(7.69%)并發癥,2例(7.69%)護理缺陷,對照組出現8例(30.77%)并發癥,10例(38.46%)護理缺陷,兩組比較有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4.457,6.933,P<0.05)。
消化道出血疾病比較嚴重,患者失血量如果在循環血量的20.00%以上或者在1000ml,就會導致大出血現象[2]。近幾年我國醫療水平不斷提高,因此可有效地對急性消化道患者進行止血,并對再出血進行預防??墒且驗樵摷膊』颊甙l病時間短,因此,醫護人員應對患者進行積極治療及護理[3]。
中醫學護理堅持防重于治,強調七分養,三分治,人體是一個氣血、經絡、臟腑具有內在聯系的整體,強調社會、自然界與人體的關系,進行辯證施護。望、聞、問、切聯合使用來獲得患者社會環境、心理、個體狀況、病情等信息,并對其進行歸納分析,確定患者潛在或者已經存在的健康問題及證型,提出針對性的健康指導及護理措施。患者消化道出血給患者帶來較大影響,出現恐懼緊張等負面情緒,從而降低治療效果[4]。產生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因素為情志不調及飲食不當,因此,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工作時應對患者飲食及心理進行指導,改正患者錯誤的飲食習慣,穩定患者情緒狀態,從而使患者擁有正確的生活習慣,提升患者依從性,使其積極配合治療。
將中醫護理模式用于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護理中,效果良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15%,對照組為76.92%,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護理缺陷發生率與并發癥發生率對照組高于觀察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中醫護理模式用于急性消化道患者護理工作中,效果顯著,不僅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并降低護理缺陷及并發癥,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