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
美國的法律體系講究“程序正義”,尤其體現在對被告權益的保護上。章瑩穎案的調查階段,克里斯滕森享有的“沉默權”使他不必自證其罪。審判期間,他穿著自己喜歡的襯衫和休閑西褲進入庭審現場,而不必穿囚服、戴腳鐐。在最終宣判的時候,12名陪審員中有2人反對死刑,其中一人認為克里斯滕森作案前服用的抗抑郁癥藥物對其行為產生了影響,另一人則認為兇手在監獄內沒有再次傷害別人的可能。因此,兇手被判終身監禁,免于一死。章瑩穎案的每個環節似乎都彰顯了“正當程序”的力量。然而,程序正義總能保證實質正義嗎?
誠然,實質正義是一個見仁見智的概念,但至少在許多中國民眾眼中,此案的正義并沒有完全得到伸張。克里斯滕森蓄意綁架、強暴章瑩穎,并砍頭分尸。他還多次對聯邦執法人員撒謊、做偽證等。這些都是檢方要求死刑判決的重要條件。但因一兩個陪審員的反對,罪犯就無須“殺人償命”。
法庭宣判的那一刻,克里斯滕森低頭微笑,與律師緊緊擁抱。這一幕,讓一些人想起了1994年震驚全美的“辛普森殺妻案”。在帶有血跡的作案手套、襪子及DNA檢驗結果俱在的情況下,經過200多天的漫長審判,由8名黑人、2名拉丁裔、1名白人、1名亞裔混血組成的陪審團卻依然判定黑人橄欖球明星辛普森無罪。全美社會對此一片嘩然,絕大多數聆聽了案情的美國人至今都相信辛普森殺害了妻子。
由于篇幅和專業所限,我只想結合在庭審現場的觀察,談談對章瑩穎案陪審團的幾點思考和疑惑。
第一,陪審團中絕大多數是白人。設立陪審團的本意是避免法官一人專斷,用“一般人會怎么做”的標尺來協助刑罰。在庭審現場我們看到,12名陪審員中至少有11名白人,占比達92%,遠高于伊利諾伊州的白人占比(70%)。在章瑩穎案中,為什么在明知罪犯是白人的情況下,還選擇12名白人或擁有白人血統的陪審員?亞裔及其他族裔的情感訴求又如何能夠被體現?
第二,此案是在廢除死刑的州進行審判的。在美國判處死刑絕非易事,放眼全美,21個州已廢除死刑,在沒有廢除死刑的29個州里,過去5年曾執行過死刑的也只有13個。伊利諾伊州8年前就廢除了死刑,雖然此案所在的聯邦法庭理論上可以判處死刑,但陪審員都是伊利諾伊州的居民,很難不受當地主流觀念的影響。
第三,被律師和程序“擺布”的陪審團。美國是法治國家不假,但“律師治國”也是一股強大的暗流。律師們嫻熟地利用規則,左右陪審團認知。比如在量刑第二天,章瑩穎男友出庭做證,當他聲音哽咽,開始講述失去章瑩穎給自己帶來的痛苦時,被告律師覺察到接下來的表述會打動陪審團,立刻要求法官判處證人做證無效。章瑩穎弟弟、父親、同學做證時也多次出現被告律師“合理”利用規則打斷庭審進程、給陪審員進行人工“感情降溫”的情況。
最后,美國主流媒體對章瑩穎案“集體啞火”。宣判當天,谷歌新聞搜索排名前十的相關報道全部來自中國媒體或伊利諾伊州地方媒體。在庭審現場感受更加明顯,七排旁聽席一半座位是空的,半數以上旁聽者是章瑩穎的家人、朋友以及中方使領館人員和中國記者。僅有的三四個美國記者也是當地電視臺看上去20來歲的年輕人。對于一起如此殘酷的案件,美國主流媒體的漠視令人感到失望。▲
(作者是中央電視臺北美首席記者)
環球時報2019-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