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諸陵有爾即春秋”

2019-07-22 00:36:31張何斌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19年6期

張何斌

摘要:顧炎武作為遺民學者,故國的都城及前朝皇帝的陵寢是他心中的圣地,寄托著他沉重的感慨和哀傷。他一生曾多次來到明朝的開國都城南京以及后來的都城北京,并拜謁安葬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和其他皇帝的陵墓群十三陵。他會為國亡嘆息,卻不曾絕望。他通過拜謁明陵來表明自己拒不仕清的立場,也以相應的詩作描繪陵園,記錄明清之際的巨變與自己的思緒,以此激勵同道者。他也在詩中表明了自己對南明政權的支持以及對未來的規劃和期待。

關鍵詞:顧炎武 詩歌 謁陵 明清之際

顧炎武(1613-1682)不僅是一名出色的學者,也是充滿一腔忠義之氣的遺民。對像他這樣親歷易代之變而拒仕新朝的人來說,故國的都城及前朝皇帝的陵寢,自是心中圣地,寄托著他們沉重的感慨和哀傷。不論是主動前往,還是在出行途中順便造訪,顧炎武都多次來到明朝的開國都城南京以及后來的都城北京,并拜謁安葬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和其他皇帝的陵墓群十三陵。這種儀式性的行為,在易代之際尤其具有象征意義,自然也有不小的風險。而在拜謁的同時,顧炎武還寫下了不少詩歌。其多番謁陵作詩之舉的時間跨度,涵蓋了他從中年到晚年、明亡到清初政局逐步穩定的這段歷程。雖然都是在故都拜謁皇陵,卻由于他創作時空、個人心境的變化,加上藝術技巧的日益純熟,使這些本可能寫的大同小異的詩歌,體現出了各自的特點,從中也能看出顧炎武內心的豐富和他寫作視角、手法的多樣。

一、長懷故都

一首《京闕篇》,一首《京師作》,是顧炎武拜謁明陵前的序曲。描寫的雖是明朝先后的兩個都城,緬懷的卻包含了不少其他朝代盛世時的都城景象。

甲申(1644)之變發生時,顧炎武正身在江南。因當時通訊方式的局限,當這一消息為江南之人周知時,清兵已經逼近。面對異族來犯,顧炎武親自參加了保衛家鄉昆山的戰斗。城破之時,顧炎武的嗣母王碩人絕食而死,臨終前囑咐他毋仕二姓。嗣母曾有未正式過門而守寡、斷指療姑之節,并教育他成長。她的言傳身教,對顧炎武后來的人生影響極大。他的詩歌中,也有不少是悼念母親的作品。

次年(即弘光元年乙酉,1645),顧炎武初赴金陵,這是應弘光朝之命任兵部司務,雖然是在非常時期經由科舉外的途徑取得的一個發揮不了多少作用的職位,但顧炎武也因此倍受鼓舞。故都殘存的帝王氣象,更是令他振奮萬分,并就此寫下了《京闕篇》:

王氣開江甸,山河拱舊京……赤縣疏封闊,黃圖映日明……望云看五采,候緯得先贏。

虎踞龍盤,江山拱簇,實有帝京之勢。而詩中還有“秩猶分漢尹,烝尚薦周牲”一句,是借用周代(都城西岐)、漢代(都城長安)和睦的統治,來表達自己對理想社會秩序的向往。

在該詩后面的部分,顧炎武又再次強調了南京地理環境的優越,強調它作為復興之基的良好條件:“塘周淮口柵,山繞石頭城。”南京有秦淮河流經,坐臨玄武湖,又有鐘山、清涼山等拱衛,相比周邊其他地區,地勢的確更為險要。 更重要的是,南京還有人和:“未蕩封稀使,仍遺穴鼠爭。師從甘野誓,人雜渭濱耕。”在顧炎武筆下,南京有一番虞夏先民白手起家、辛苦創業的氣派。

顧炎武還寫道:“黃石傳三略,條侯總七營。虎頭雙劍白,猿臂一弓騂”,努力彰顯出國家將士的善戰、軍事武備的強盛。這在兵荒馬亂的時代,尤具意義。

然而,“國運方多難,天心會一更。神州疑逐鹿,率土駭奔鯨……虢略旗初仆,函關鼓不鳴”,世運多舛,中土終于也遭到了進犯,繁華的景象變成了餓殍滿地、哀鴻遍野——“銜哀遺梓棹,泣血貫宗枋”。

面臨危難,顧炎武想到了將都城迂回明朝的開國都城——南京,他也在詩中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舊邦回帝省,耆俊式王禎”,甚至還借用了商朝人遷都的典故:“雅應歌吉日,民喜復盤庚”。

《史記·殷本紀》載:“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盤庚將都城迂回祖先起家之地,是為了表明自己繼承先祖遺風、實行善政的決心,而他的行為和功績也確實得到了百姓的支持與認可。《史記》作為正史之首,是顧炎武十分看重并曾反復研讀的書之一,殷鑒已遠,但他仍堅定地以此為證。

顧炎武希望當權者效法殷商故事將國都迂回南京,固然與他支持南京弘光帝的政治傾向有關,而更重要的還是他認為南京作為古都,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和人文積淀——“朝稱元老壯,國有丈人貞”,并且遠離邊地,民風淳樸,又有長江等天險可供據守,利于重振基業,可謂人杰地靈。顧炎武在《建康古今記》一書中,也就南京一城的歷史地理等方面做了專門探討。

顧炎武詩集的原鈔本中,在上面提到的這一句詩下,有顧炎武的自注:“兵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史可法”。這表明,他欽佩史可法的為人與才略,把救亡復興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實際上,在不少涉及明清之際人物、事件的史書與文學作品(如孔尚任《桃花扇》、全祖望《梅花嶺記》等)中,都有作為肩負保家衛國重任的英雄出現的史可法形象。遺憾的是,明朝的衰頹不是他一個人拯救得了的,歷史上真實的史可法似乎也沒有那么出眾的能力,甚至曾作出不少錯誤的決策,同時還受到了阮大鋮等奸佞之人的排擠,難以施展,而他最后的結局,也只是以身殉國。

不管怎樣,顧炎武在詩中表達了自己的憧憬和期待。“會見妖氛凈,旋聞陀塞平。載橐歸武烈,伊淢筑文聲……禮洽封山玉,音諧降鳳笙。配天歸舊物,復國紀鴻名”,是他對成功復興的想象。他尤其強調以武開天下后以文治天下的重要,指出要重視教育、任用賢能——“尊師先太學,納誨必延英……念昔掄科日,三陪薦士行”。他雖有因今昔反差引起的惆悵之感——“帝鄉秋惝倪,天闕歲崢嶸”,但仍然樂觀地表達了對回歸故都、重振世運的渴望——“再見東都禮,尤深上國情”。

不過,“東都”一詞在顧詩中較高的出現頻率,也表明他心里清楚,即便能重振明朝江山,也不過是實現了中興,就像東漢一樣,終究與昔日的輝煌有距離。

顧炎武寫作此詩的最主要目的,是呼喚英主出來主持大局,領導舊臣遺民為復興而努力——“傾否時須圣,扶屯理必亨”。顧炎武于易學亦頗有研究,在此便以相關詞匯入詩。他希望看到有朝一日,明朝實現復興,故都南京再度出現“百僚方勸進,父老盡來迎”的景象。他也寫道:“對策猶年少,尊王志獨誠。小臣搖彩筆,幾欲擬張衡”,表達了自己輔佐君王、盡心國事的意愿。

此詩末句,顧炎武也借用典故,既是在謙虛地進行自我評價,也表明自己試圖像張衡寫作《二京賦》一樣描寫帝京的盛景。只是,顧詩比張衡賦少了些鋪陳描繪,多了些個人理想的表達。王冀民對此評價說.“該篇切時(福王弘光朝元年)、切地(明朝舊都)、切事(應詔任職)、切情(渴望中興)。顧炎武明知前路多虞,殷憂未已,然身為臣子當懷必勝之心,沒有當歌反哭之理”。實際情況的確如此,而甲申之變后江南地區開始動蕩的局面,也確實因福王在南京登基建立弘光朝一事而暫時得到了緩和。

這首《京闕篇》作于明亡之初,其時明室成員尚存,也仍有將領在堅持抗清,而顧炎武在悲痛之余,也保持著旺盛的斗志,在積極思考復興的對策。他也用五言排律這種充滿氣勢、適合宣泄情感的詩體,抒寫自己所思所想。相比之下,另一首《京師作》的基調,則有著明顯的不同。

抗清復明斗爭受挫后,顧炎武曾因躲避仇家等原因,輾轉北上游歷。在此期間,他造訪了明朝遷都后的皇宮,也是太祖之外明朝其他皇帝陵墓的所在地——北京。正如在南京拜謁孝陵一樣,他自然也要前往位于天壽山的明十三陵吊祭,這一行為他也做了不止一次,也同樣留下了詩篇。

永歷十二年(戊戌,1657),在拜謁之前,初到北京的顧炎武,寫下了緬懷故都的《京師作》。在詩中,他對北京城輝煌的歷史與建筑的宏偉氣勢進行了熱情歌頌:

嗚呼古燕京,金元遞開創。初興靖難師,遂駐時巡仗。制掩漢唐閎,德儷商周王。巍峨大明門,如翚峙南向。其陽肇圜丘,列圣凝靈貺。其內廓乾清,至尊儼旒纊。繚以皇城垣,靚深擬天上。其旁列兩街,省寺郁相望。經營本睿裁,斫削命般匠。鼎從郟鄏卜,宅是成周相。穹然對兩京,自古無相抗。酆宮遜顯敞,未央失弘壯。西來太行條,連天矚崖嶂。東盡巫閭支,界海看滉瀁。居中守在支,臨秋國為防。人物并浩穰,風流余慨慷。百貨集廣馗,九金歸府藏。通州船萬艘,便門車千兩。

顧炎武指出,北京作為一國中央的歷史,可從戰國之時作為燕國的都城算起,它是一個有著輝煌過去的古都。金、元兩代雖是少數民族政權,但它們的業績同樣不可忽視。最重要的是,顧炎武所崇敬的英主明成祖,本來就曾是受封于燕地的藩王。他安定了明初的局勢,后來又遷都于此,是明朝基業的正式奠定者。

在顧炎武看來,成祖不僅功不輸太祖,甚至可比肩商周漢唐的君王。北京城的繁華景象,也可與長安、洛陽相提并論,而且宮殿的氣勢甚至比未央宮還要恢宏。北京的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人文底蘊亦十分豐厚。正如詩中所寫,“南北兩京,穹然相對,自古難比”。回過頭來再看前文所論及顧炎武自比張衡一事,可以說,《京闕篇》《京師作》兩首,就是他所賦(鋪陳描繪)的《二京》。

然而,臨近北疆,北京城很早就受到關外力量的威脅。明朝在內外交困中最終陷入了困境,而這座古都也先于南京等其他地區被攻占。想到國破城亡的慘狀,顧炎武懷著悲痛,寫下了下面這幾句:

綿延祀四六,三靈哀板蕩。紫塞吟悲笳,黃圖布氈帳。獄囚圻父臣,郊死兇門將。悲號煤山縊,泣血思陵葬,中華競崩淪,燔瘩久虛曠。宗子洎群臣,鳶岑與黔漲。

顧炎武清楚,明朝的滅亡雖與關外日漸強盛的少數民族有關,但自身的逐漸衰頹才是根本原因。北京,便是被農民起義軍攻陷的,崇禎帝也為此自縊煤山。這是顧炎武等遺民心中永遠的痛。

顧炎武來到北京時,甲申國變已過去一段時間。城市曾經戰火,此時剩下傷痕。初時的劇痛雖已過去,內心的哀傷卻仍會被不時勾起。在詩的最后,顧炎武寫道:

丁年抱國恥,未獲居一障。垂老入都門,有愿無繇償。足穿貧士履,首戴狂生盎。愁同箕子過,悴比湘累放。縱橫數遺事,太息觀今向。空懷赤伏書,虛想云臺仗。不睹二祖興,煢煢念安傍?復思塞上游,汗漫誠何當。河西訪竇融,上谷尋耿況。聊為舊京辭,投毫一吁悵。

這是顧炎武作為一個前代遺民,因報國無門、回天無力而發出的悲愴自白。在為抗清復明做過幾番努力后,他雖然也產生了一種無力感,對于前路通往何方也感到茫然。但是,他雖會嘆息,卻始終不曾絕望。當來到先朝君主自縊的地方時,他也開始了更深沉的思索。即便清楚希望渺茫,也仍然愿意堅持不懈地努力。就像在不少其他詩作中所做的一樣,他以古時的忠臣義士自比。他通過詩作,緬懷舊京的盛況,激勵自己不斷努力。

二、孝陵謁太祖

顧炎武選擇一再參拜皇陵,也不厭重復寫了相應的同題之作。他七謁孝陵,分別寫下了七首詩,記下了自己的所見所思,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詩的體裁不盡相同,在題目上也盡量避免重復,并未以數字命題,而是根據寫作目的、日期等在標題中突出了特點。詩中既有對前代盛世的追憶、對險要形勢的細致描繪與贊嘆,也有對君臣的鼓舞與建言獻策。既表達了悲傷、痛苦與迷茫,也抒發了自己的理想、斗志與堅持。通過謁陵賦詩,顧炎武這個遺民學者將自己的理智與情感集中表露了出來。

顧炎武首次祭拜孝陵時,南明所代表的殘存勢力尚能使人抱有一絲希望。不過,開國之主朱元璋在他們這些遺民心中的地位,始終不可替代:

閏位窮元季,真符啟圣人。九州殊夏商,萬古肇君臣……武德三王后,文思二帝鄰。卜年乘王氣,定鼎屬休辰。

顧炎武在詩中,更是著意強調了明太祖開辟疆土、建立基業的偉大與艱辛:

流落先朝土,間關絕域身。干戈逾六載,雨露接三春……患難形容改,艱危膽氣真。

顧炎武在明孝陵旁的靈谷寺瞻仰朱元璋的畫像后,曾寫下《恭謁高皇帝御容于靈谷寺》一詩,表達了對他的崇敬之情。而在這首《恭謁孝陵》中,他也特意提及太祖關心百姓、崇尚簡樸:

尚想初陵制,仍詢徙邑民。因山皆土石,用器不金銀。

這樣一個朱元璋的形象,似乎與不少人心中的形象有出入。其實,《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二百五十七中就記載道:“(太祖)遺命喪葬儀物,一以儉素,不用金玉。”而《明史》卷一《太祖本紀》中,亦記載有其遺詔:“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⑩朱元璋的勤儉,應當是基本符合史實的。他的出身非常貧寒,甚至曾出家為僧。若無吃苦耐勞的精神,恐怕也難以實現宏圖大業。

顧炎武初次拜謁之時,明孝陵已是“巋然唯殿宇,一望獨荊榛”。不過,即便陵園再荒涼,里面的殿宇卻依然矗立不倒。在顧炎武看來,皇陵宗廟仍在是一個好的征兆,表明國家、民族還保存著復興的火種。他借此激勵有志復興之士,要百折不撓,克服困難。他在詩中抒發了自己的報國之志,也是在呼吁勵精圖治的新君站出來,領導臣民做復興的努力。

而當顧炎武再度參拜孝陵時,已是順治十年(1653)的事了。其時,局勢又發生了很多變化。故臣遺民復興的努力,也遭受了多番挫折。桂王建立的永歷政權,也已被迫遷至貴州的安隆府。在那里,被永歷帝封為“秦王”的孫可望,權重欺主,儼然以皇帝自居。他甚至規定,一切衙署的稱謂前都要加“秦”字。

“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曾經的盜匪作威作福,沒落皇室的子孫成了傀儡,只能忍氣吞聲,這不能不說是王朝沒落的表現,也是忠于先代的臣民無比痛心的。顧炎武多次在詩中以“秦”作為批評的對象,既有對秦朝統治所存在問題的批評,也有對孫可望之流的痛責。

在作于該年的《再謁孝陵》一詩中,讀者能明顯感受到,經歷挫折,顧炎武的信心其實也受到了打擊。雖然他仍寫道:“精靈終浩蕩,王氣自崔嵬……突兀明樓峙,呀庫御殿開……興王龍虎地,命世鄂申才”,但這主要也是強調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帶來的氣勢,不再明確地表露對先帝功業的追慕。而“蒼松長化石,黑土乍成灰……城闕春生草,江山夜起雷”,更是給人以蕭瑟凄涼之感。堅強如顧炎武,也不由得發出了“瞻拜魂猶傷,低徊思轉哀。上陵余舊曲,何日許追陪”的嘆息。

但是,顧炎武仍對江山充滿了熱愛。他的復興之念,雖然再三受挫,卻始終未曾消退,他也仍然選擇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拜謁明陵的行動中,并一再以此振奮自己。

顧炎武的謁陵詩中,作于第三次參拜孝陵(與第二次同年)時的《孝陵圖》比較特別。該詩首先以一篇長序講述了自己幾次拜謁的故事。其中的前兩次,他都因故未入門即離,此番方得以登于殿上。由于“牧騎充斥,不便攜筆硯”,顧炎武可以說是以敏銳的觀察、過人的記憶與細致的描寫,用詩歌的形式,將孝陵的場景呈現了出來。

顧炎武所言“牧騎”這一細節,也表明了新政權對遺民的警惕心理。據記載,遺民邵以貫與黃宗會曾遍走山中游玩,“然所在多邏卒,而兩人冠服奇古,頻遭詰難”。可以想見,不曾按令薙發又個性剛直的顧炎武,必易招致清人敵視的目光。此外,文具是士大夫的一大標志,對此的警惕也可見出清廷在文化上征服漢人的企圖。

顧炎武寫這首詩,是因“念山陵一代典故,以革除之事,實錄、會典并無紀述……今既不盡知,知亦不能盡圖,而其錄于圖者且不盡有。恐天下之人同此心而不獲至者多也,故寫而傳之”,有以詩寫物、存史的意圖。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借此傳遞關于孝陵的一些信息,以作為同志者心中一個可供自勵的符號。雖然他所畫的孝陵圖沒有流傳下來,但這首詩卻得以保存,且的確在當時發揮了影響,其好友屈大均即有“留得孝陵圖記在,教人涕淚哭遺忠”之句。

顧炎武指出,“當先朝時,又為禁地,非陵官不得入焉;其官于陵者,非中貴即武弁”,不是隨便什么人都有資格進入孝陵的。如今,卻是“奄人宿其中,無乃致褻污。陵衛多官軍,殘毀法不捕”。先朝皇帝的陵寢,在許多人心中已經沒有了昔日的神圣,以至于無人看管,可以擅自進入甚至損毀。而舊朝的陵衛官,也是“衣食久遺蠹”。生活陷入了窘境。

顧炎武的話語中,充滿了今昔之感。他希望明陵得到保護,但也感到力不從心,只好祈求上蒼:

伐木復撤亭,上觸天地怒。雷震樵夫死,梁壓陵賊仆……乃信高廟靈,卻立生畏怖。

顧炎武將一些偶然現象附會為天降譴罰、先朝皇帝顯靈,話語中帶著不小的迷信色彩。不過,這也反映了他希望開國之主的“英氣”能幫助他們在南京這個建立基業的地方實現復興的愿望。因此,他在詩中會強調:“何代無厄茁,神圣莫能度。幸茲寢圖存,皇天永呵護”,試圖以自己的虔誠祈求護佑。

在這之后,顧炎武其實還對孝陵進行過四次拜謁。只是,相應的詩作篇幅已大大縮小,也沒再寫成自己習用的五言排律,感情基調也趨于平靜。

顧炎武曾選擇一年的第一天——元旦,作為參謁之日,《元旦陵下作》二首即為永歷九年(乙未,1655年)兩次謁陵時所作。其時,顧炎武正僑居孝陵所在的神烈山(即鐘山,因帝葬于此得名)下,故題名“陵下作”。

顧炎武在這兩首中,已不再描繪皇陵的形狀。他在目睹這一派滄桑蕭條的景象后,借助謁陵的行為,抒發自己的惆悵之情。于是,便有了第一首中的“闕下樵蘇盡,江東戰伐新。相看園殿切,鵠立幾縈神”。

一年后,又有:

是日稱三始,何時見國初。

元旦是一年第一個月的第一天,而開國初的盛景,顧炎武卻沒法見到,只能感嘆自己生不逢時。不過,“風云終日有,兵火十年馀”。戰亂之余,南京這座昔日的都城仍留存著一絲昔日的氣象。因此,顧炎武也為自己“幸來京兆里,得近帝王居”而感到欣慰。京兆是古代長安附近的地名,他在此將明朝比作西漢與唐代的盛世,表達了自己對未來的憧憬。

顧炎武自幼信念堅定、忠貞不貳,明亡后仍曾在元日謁陵,題為《元日》或《元旦》,而在此時節表達對先帝追思的詩作也有五首之多。他也牢記著陵主太祖皇帝的忌日,《閏五月十日恭詣孝陵》一詩即為他于永歷十年(丙申,1655)當日參謁后所作。詩中有云:

薄海哀思結,遺臣涕淚稠。禮應求草野,心可對玄幽。

顧炎武強調,縱使山河破碎、世道巨變,自己也恪守著前代遺民的節操。同時,他也暗示,南明政權已無回天之力,明室遺裔滅亡殆盡,唯有依靠他們這些舊臣遺民了。即便朝祭之禮已失,民間自發的祭拜卻仍必不可少。自己雖然身在草莽,無法憑借權勢地位施展報國之志,但耿耿忠心,一腔熱血,不容置疑。

現存顧炎武最晚一首參謁孝陵時所作詩歌,是他作于永歷十三年(庚子,1660)的《重謁孝陵》:

舊識中官及老僧,相看多怪往來曾。問君何事三千里,春謁長陵秋孝陵。

當時距明亡已過多時,不少人也漸漸習慣了新朝統治下的生活,復興的熱情消失殆盡。他們不曾像顧炎武那樣為報國傾注感情與力量,發生變故后往往也沒有多少心緒的起伏。因此,對他謁陵的行為,也只是不解和漠然。

然而,顧炎武依然堅守著。在這首詩中,他特意提到了他參謁過的另一處明陵——埋葬明成祖的長陵。它可以說是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氣勢最宏偉盛大的了,明成祖的地位也決定了它能成為十三陵的代表。顧炎武有意略去包括末代君主思宗在內明朝的其他皇帝不談,以對太祖和成祖兩位分別在南京和北京建業的英主的追思,抒發自己的哀痛和復興的理想。

隨著時間的推移,顧炎武也日漸老去。更多的時候,他開始將噴薄欲出的情感埋藏在心里,而以更多的精力,將自己冷靜的思考,在著述中表現出來,留與后人。“亭林今茲,修其禮盡其心而已矣。”

三、北謁十三陵

顧炎武在自己拜謁孝陵的詩作中已提到自己輾轉拜謁十三陵的行為,而他也有兩首相關的詩作傳世,這就是分別作于永歷十三年(己亥,1659)和十四年的《恭謁天壽山十三陵》與《再謁天壽山十三陵》。初到十三陵所在的北京天壽山時,環顧四周,他在《恭謁天壽山十三陵》這首詩中寫道:

群山自天來,勢若蛟龍翔……東趾據盧龍,西脊馳太行。后尻坐黃花,前面臨神京。

從地理位置來看,皇陵所在自是“風水寶地”。而十數個陵寢位置的安排,顯然是以明成祖的長陵為中心的。長陵之外其他各個陵墓的安排也并非隨意,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所安葬皇帝的特點,建筑形制也有著自己的風格:

右獻左次景,裕茂迤西旁。泰陵在茂西,稍折南維康。永陵在東南,規模特恢張。昭近九龍池,定依昭左方。其制亦如永,工麗逾孝長。慶居獻西隅,德奠永東岡。

拜謁皇陵,總能勾起顧炎武對前代盛世的緬懷,也會引發今不如昔的惆悵。在這首詩中,他也寫道:

環山數十里,松柏參天蒼。列宗每駕朝,百執恒趨蹌。一年祭三舉,侍從來班揚。詩追安世歌,典與郊禘光。

班固、揚雄曾極力描繪漢代的繁盛景象,而《安世歌》是西漢前期著名的祭祀用樂,象征著一個朝代禮樂的昌明。其實,明朝還比較強盛的時候,國家能按期舉行祭祀,也十分重視對陵墓的維護,而這是禮教制度相對穩固的表現。顧炎武生于明末,其時國運已衰,內外交困,祭祀的盛景也難再現。因此,他也是帶著惋惜和傷感,寫道:“自傷下土臣,不睹昭代章”。

然而,不能目睹祭拜大典,不過是一件憾事罷了,更重要的是,“天禍降宗國,滅我圣哲王”,朝代的滅亡才真正使顧炎武感到痛心。“皆云牧騎來,斫伐尤披猖。并力與之爭,僅得保界疆。”日薄西山的明王朝,已無力抵擋關外少數民族的進犯。

明朝尚未衰弱之時,“有盜貴妃冢,斬首竿以槍。於時奸宄民,瞿然始懲創。繞陵凡六口,六口各有兵。一陵立一衛,衛設屯與倉。居庸有總兵,昌平有侍郎”,對陵寢的護衛還是十分嚴密的,后勤保障也十分有力。可是,“一朝盡散迸,無復陵京防”,曾經強大的政權衰落之后,明朝便連保護祖宗陵墓的力量也沒有了。如今的十三陵,變成了顧炎武《恭謁天壽山十三陵》中這樣一幅殘破衰敗的景象:

茂陵樹千株,獨立不受戕。門闔尚完具,上頭安御床。自康以接慶,小樹多榆枋。殿樓盡黃瓦,逶迤各相望。康昭二明樓,并遭劫火亡。定陵毀大殿,以及東西廊。馀陵半無門,累甓仍支杗。

顧炎武跟隨舊朝陵衛攜帶祭品前往,后者“麥飯提一簞,棗榛提一筐。村酒與山蔬,一一自攜將”。物品與昔時相比,自然甚為簡陋。而與祭拜孝陵相似,明未亡時,像他們這種身份的人,照理說是沒有資格參拜十三陵的。因此,“主祭非曾孫,降假非宗祊”,也反映了國家淪喪,世道變易。

但不管怎樣,他們“下階拜稽首,出涕雙浪浪”,參拜的意愿和行動終歸是虔誠的。“下痛萬赤子,上呼十四皇。哭帝帝不聞,吁天天無常”,是求助無門的顧炎武,來到昔日都城,面對前代帝王的陵墓,所發出的悲愴自白。

《再謁天壽山陵》為顧炎武第二次參謁十三陵時所作,風格卻變得簡潔明快,一改之前沉重悲涼的氣氛:

諸陵何崖嵬,不改蒼然色。下蟠厚地深,上峻青天極。佳氣郁蔥蔥,靈長詎可測。云何月游路,坐見塞塵逼?

目睹世變后,顧炎武的心態也逐漸變得平和冷靜,已不再急切地試圖在有生之年完全實現復興之舉,而更想著妥善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在他看來,國家并沒有一蹶不振,只是暫時蒙塵,仍有再起之勢。

《明史》卷二十三《莊烈帝紀》載:

大清兵……五月入京師,以帝禮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謚日莊烈愍皇帝,陵日思陵。

《清史稿》卷四《世祖本紀》亦載:

(十六年十一月)甲戌,遣官祭明帝諸陵,并增陵戶,加修葺,禁樵采。

顧炎武清楚此事,并在詩中指出,清朝統治者祭拜并試圖修復明陵行為是虛偽的,是出于安撫遺民情緒、實行懷柔政策的目的。清人為虛無的神明擺設祭品,實是“小修此陵園,大屑我社稷”,反而是對先代遺民的更大侮辱。在他們看來,無論清廷舉行多么隆重的祭祀典禮,都掩蓋不了他們作為異族滅亡明朝的“罪行”。

更重要的是,顧炎武崇尚實際,認為清廷大興祭祀的行為,“空勞牲醴陳,微真神豈食”。他自己則“曷來復仲春,再拜翦荊棘”,以個人微薄的力量維護一個王朝陵墓的清潔肅穆。這對他來說,是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抒發愛國之情的一種途徑。“區區犬馬心,愧乏匡扶力”,抒發了他對報國的熱切渴望。

此后,顧炎武還曾四度拜謁十三陵中崇禎皇帝的思陵@,但并沒有留下詩篇。這或許是因為,當時明朝已完全滅亡,思宗謚號即為清廷追封,陵墓亦為其所修,而十三陵所在的北京又繼續作為清朝新政權的中心,顧炎武因此僅將謁陵作為對先代單純的緬懷,而無意再以詩作抒發自己的理想抱負。

四、結語

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的明十三陵,是顧炎武等遺民心中的圣地,寄托著他們的信仰與哀傷。同為由明入清者,屈大均等其他一些遺民,甚至晚年的錢謙益,都曾有過謁陵的行為。不過,像顧炎武這樣留下這么多相關且同題詩作的,確實少見。而正如他將謁陵作為對前朝的緬懷,抒發亡國之痛,寄寓報國之志,近代經歷了列強入侵的許多人,也在全國多地修建并參拜顧炎武的祠堂,作為在國家衰落、遭受異族威脅之時對自己的激勵。

顧炎武通過謁陵來表明自己的立場,并在詩作中書寫自己對現實與未來的思考。他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了中國文學中的“詩史”傳統,并以明陵作為同志者心中可供自勵的符號。他的為人、為學與為文,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冀民.顧亭林詩箋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8.

[2]顧炎武著,吳宓評注.吳宓評注顧亭林詩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姚廣孝.明太祖高皇帝實錄[M].鈔本.

[5]屈大均.翁山詩外[M].清康熙刻凌鳳翔補修本.

[6]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98

[8]孫靜庵編著.趙一生標點.明遺民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爽网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国产青榴视频| 成色7777精品在线|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国产不卡国语在线|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久久毛片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不卡无码网|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亚洲人妖在线| 性欧美精品xxxx|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性视频一区|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五月婷婷精品|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在线中文字幕网|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欧美一级色视频| 亚洲欧美h| 欧美国产三级|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av在线无码浏览| 99在线小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国内精品91| 国产素人在线|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欧美精品色视频|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 啪啪国产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国语少妇高潮|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激情乱人伦|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青青青草国产|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网图区|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中文字幕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