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安平

【摘 要】為有效提高對精神障礙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有效控制不良事件的發生,從本院收治的精神障礙患者中隨機抽取68例,分析其發生沖動行為的誘因,有針對性的制定并實施相關護理措施,并觀察分析護理干預的效果。
【關鍵詞】精神障礙;沖動行為原因分析;護理干預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3--01
所謂精神障礙是指大腦機能活動發生紊亂,導致認知、行為、意志、情感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總稱。精神障礙患者具有極強的破壞性和攻擊性[1]。常見的精神病有: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情感性精神障礙、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偏執性精神障礙及各種器質性病變伴發的精神障礙等[2]。因此,分析精神障礙患者發生沖動行為的誘因,有針對的性制定并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抽取患者的基本資料 隨機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精神障礙患者68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組均為34例。其中,研究組患者均伴有沖動行為,男性患者19例,女性15例,年齡15-66歲,平均年齡(32.8±4.5)歲;病程3個月-30年,平均病程(10.8±0.7)年;文化程度:文盲及小學13例,初中10例,高中11例;疾病類型:精神分裂癥11例,雙向情感障礙10例,癲癇情感障礙8例,燥狂癥5例。對照組有少數患者伴有沖動行為,男性患者18例,女性16例;年齡16-67歲,平均年齡(33.5±5.7)歲;病程4個月-31年,平均病程(11.2±0.6)年;文化程度:文盲及小學15例,初中11例,高中8例;疾病類型:精神分裂癥12例,雙向情感障礙11例,癲癇情感障礙7例,燥狂癥4例。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P >0.05不存在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評估患者發生沖動行為的風險程度 采用精神癥狀評定量表(NOISE)對所有患者發生沖動行為的風險程度進行評估,即為激惹因子包括:容易生氣、容易發怒、容易不耐煩、不如意便心情煩躁、拒絕做日常事務、容易激動發牢騷等內容[3]。按發生頻率采用0-4分法進行分級:無=0分;有時有=1分;較常見=2分;經常發生=3分;總是如此=4分。
1.2.2 分析患者發生沖動行為的原因 分析精神障礙患者發生沖動行為原因,主要包括:①因智力受損,致使患者自知能力缺失、性格偏執、敏感多疑,對自身疾病缺乏認識,幻想遭到囚禁而拒絕約束和治療。②受到精神癥狀支配,容易激惹、情緒亢奮,產生被迫害妄想,幻想受到威脅,從而攻擊他人。③精神病藥物長期的服用,造成錐體外系不良反應,極易緊張不安、焦躁抑郁,從而出現沖動行為。④醫護人員愛護、尊重患者不夠,致使患者以仇視、逆反、敵對的抗拒行為,來回擊醫護人員的斥責、厭惡、強制的工作態度。⑤患者在治療期間由于接受封閉式治療看護,行動和活動空間受到制約,患者之間也極易激發矛盾和沖突。
1.2.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精神科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心理護理和行為指導,主要是:(一)常規護理:密切觀注患者病情變化情況,按照醫囑給藥,防范護理措施到位。(二)心理護理和行為指導:①醫護人員要提高對患者的安全防范能力和責任意識,充分尊重和理解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嚴格規范給予患者藥物治療。②醫護人員要給予患者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增強其對誘發因素的抗干擾能力;減輕精神病癥狀對患者思維能力的影響,降低其發生沖動行為的風險。③護理人員要提高應對突然患者發生沖動行為的能力。能夠及時穩定患者激動情緒,必要時可進行適當的約束,防止事態惡化,造成人員傷害;患者情緒穩定后,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并迅速解除約束,幫助他們通過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緒。④確保患者病房安全。營造和諧舒適的治療環境,定期檢查消除病房內的安全隱患;及時發現患者內心的負面情緒,防止暴力事件的發生。
1.3 指標 觀察指標是:一是激惹因子評分情況;二是護理干預前后沖動行為的發生率。
1.4 統計方法 對兩組數據通過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研究統計分析,P <0.05時,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數據對比結果
2.1 兩組患者激惹因子評分比較 研究組患者激惹因子拒絕做日常事務評分略低于對照組患者,其他方面均高于對照組(P <0.05),詳細數據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沖動行為的發生率比較 護理干預前,研究組患者沖動行為發生率為100%;護理干預后,兩組均明顯降低(P <0.05)。
3 結論
從以上研究可見,深入分析精神障礙患者發生沖動行為的原因,是制定有效合理護理措施的基礎;制定并實施人性化的護理干預措施,是撫慰患者孤獨抑郁心理,消除醫患及護患之間對立情緒的前提關鍵,更是提高治療效果,有效避免不良事件發生,促進精神科管理和治療水平的關鍵。
參考文獻
殷學濤 許靜翔 周玉來 精神障礙患者沖動行為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武警醫學,2015,(04),pp.411-414。
李冬梅 精神障礙患者服藥不依從行為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J].中國當代醫藥,2013,(25),pp.180-181CNKI。
呂軍 精神障礙患者沖動行為原因分析及治療干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3),pp.6549+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