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霞
【摘 要】目的:探討并分析高度近視在不同年齡段的具體進展規律及各階段屈光度和眼軸相關性的發展軌跡。方法:此次研究的對象是選擇按年齡將高度近視患者176例(352眼),將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分為四組:1組≤14歲32眼(9.1%);2組15~30歲(包括30歲)96眼(27.3%);3組31~50歲(包括50歲)164眼(46.6%);4組>50歲60眼(17.0%),分別測量四組患者屈光度、眼軸及其各屈光間質成分長度。結果:2組比1組近視屈光度加深(-5.94±1.63)D(t=-3.651,P=0.001),眼軸延長(3.25±0.70)mm(t=4.662,P<0.001),而2組與3組、3組與4組的屈光度、眼軸都沒有明顯差異。各年齡階段高度近視眼屈光度都主要與眼軸相關(r=0.649)且兩者比例較穩定,總體來說眼軸每延長1mm,近視度約增加1.73D。結論:高度近視眼在30歲前都處在迅速進展期,30歲以后發展趨于穩定,且高度近視屈光度始終主要與眼軸相關。
【關鍵詞】高度近視;進展;屈光度;眼軸
【中圖分類號】R737.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3--01
近視是現代社會較為普遍的屈光性眼疾,高度近視是指近視屈光度大于-6.00D的近視,其發病率為0.95%,而其在近視人群中的比例達18%~24%[1-3]。通常認為,角膜屈光力、晶狀體系統、眼軸等是影響近視眼屈光度數的主要因素,近年的研究已經證明眼軸的異常延長是導致高度近視的決定因素。但以往的研究偏向重視基因學的定位,而忽略了高度近視本身疾病發展過程的研究。究竟它在不同年齡段如何進展及在不同發展階段屈光度與眼軸等參數之間關系如何,至今鮮有文獻報道。故本課題旨在研究高度近視在不同年齡段的具體進展規律以及每個階段屈光力和眼軸之間相互關系的發展軌跡。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本院眼科門診就診患者中選取176例(352眼),其中男96例(192眼),女80例(160眼);年齡3~67歲,平均(39.52±12.19)歲。經裂隙燈顯微鏡及直接檢眼鏡檢查,排除眼部其他器質性疾患。屈光度取等效球鏡,范圍-6.00~-30.00D,平均(-15.60±5.39)D。按不同年齡段將176例(352眼)分為四組:≤14歲組32眼(9.1%);15~30歲(包括30歲)組96眼(27.3%);31~50歲(包括50歲)組164眼(46.6%);>50歲組60眼(17.0%)。
1.2 檢測指標 ①視力:采用標準對數視力表查裸眼視力及矯正視力;②近視屈光度:檢查前以托品酰胺散瞳,采用TOPCON RM 8000型電腦驗光儀,并行視網膜檢影驗光,以插片檢測最佳矯正視力屈光度,并將散光屈光不正度數與等效球鏡度數進行換算;③前房深度、晶體厚度及眼軸長度:采用DGH-400型A超診斷儀檢測。均由資深醫師負責,嚴格按規范進行操作。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相關性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高度近視屈光度、眼軸的進展 按年齡組順序比較,2組(15~30歲)比1組(≤14歲)近視屈光度加深(-5.94±1.63)D(t=-3.651,P=0.001),眼軸延長(3.25±0.70)mm(t=4.662,P<0.001),而此后2組(15~30歲)與3組(31~50歲)、3組與4組(>50歲)的屈光度、眼軸都沒有明顯差異。四組間前房深度、晶體厚度、角膜屈光力都沒有明顯差異。
2.2 各年齡段高度近視屈光度、眼軸的相關性 總體而言,高度近視眼屈光度主要與眼軸相關(r =0.649),眼軸每延長1mm,近視度約增加1.73D;并且在各年齡階段,屈光度無論如何發展,始終與眼軸密切相關(r=0.728±0.119)。
3 討論
本文結果表明,15~30歲高度近視眼比15歲以下者近視明顯加深,眼軸也相應延長;而30歲后者屈光度和眼軸變化量都不明顯。這說明,高度近視眼在30歲前都處在迅速進展期,30歲以后發展趨于穩定,近視程度不再繼續加深。同時,本研究結果也表明,高度近視眼屈光度主要由眼軸過度延長引起,兩者之間相關性較高(r=0.649),眼軸每延長1mm,近視度增加1.73D,這與以往文獻報道基本一致;而且屈光度和眼軸的這種相關性在各個年齡段都表現出一致性和穩定性。
高度近視作為一種較明確的遺傳性眼病,往往發病于幼年,并且病情進展時間和幅度都高于中低度近視。中低度近視往往起于10歲左右,一般在20歲之前達到穩定狀態而不再進展。而本文顯示高度近視從幼年發病(由于臨床實際操作性一般確診患兒年齡都會在3歲以上,而其真正發病年齡待確定),直至30歲近視一直處于進展狀態,其屈光度、眼軸、玻璃體腔深度都在相應地生長發展。這一點對臨床診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①對于父母雙方或一方為高度近視患者的兒童,生后每年需進行眼科檢查以盡早發現、診治和隨訪下一代高度近視的發病,這對于患兒長期的眼部健康和整個社會群體的疾病研究有重要價值;②高度近視患者意欲行角膜激光手術或眼內屈光手術(有晶體眼人工晶體植入術或透明人工晶體置換術等)以矯正其高度近視者,隨訪年齡須達30歲以上,由于30歲之前其近視仍處于進展過程中,故過早手術對手術成功率、患者滿意度等都產生不利影響;③后鞏膜加固術是至今唯一可能控制眼軸過度延長、高度近視持續惡化的手術方式,雖然對此手術在眼科界褒貶不一,但對其可能產生的積極作用也可以寄予希望,本文的研究結果對后鞏膜加固術的具體時機也有一定的建議性,即手術應在30歲之前即高度近視穩定之前進行,如果患者年齡超過此限且其近視已基本穩定,再進行后鞏膜加固術意義不大。
參考文獻
孫長文,王勤美. 超高度近視眼屈光力與眼軸相關性的研究[J]. 臨床眼科雜志,2007,15(4):305-307.
孫長文,王勤美,薛安全. 高度近視眼的眼軸、屈光度、前房深度及角膜屈光力的相關性研究[J]. 浙江醫學,2007,29(8):414-416.
翟英,張斌,賈志旸. 成人近視患者屈光度與眼軸、角膜屈光度的關系分析[J]. 河北醫藥,2008,4(2):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