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
【摘 要】目的:對預防接種副反應出現原因以及處置干預措施進行分析。方法:選取在2018年0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種后出現預防接種副反應患兒48例,根據實際情況來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保證干預效果。結果:通過相應處置干預措施使得干預前后預防接種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3.91%和4.64%,差異顯著,具備統計學意義。結論:對預防接種副反應出現原因進行分析,并采用針對性干預措施,能夠有效降低控制預防接種副反應出現,為疫苗接種作用的發揮和兒童自身安全健康提供保障。
【關鍵詞】預防接種;預防接種副反應;針對性干預措施
【中圖分類號】R1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3--02
前言: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醫療技術也獲得非常良好的發展,對于古代和傳統意義上的難治性疾病,比如天花,在現階段都可以通過接種疫苗的方式起到良好預防作用,尤其是對于自身免疫力相對較低的兒童來說非常重要。在此過程中疫苗本身的質量和預防接種副反應的控制顯得尤為重要,只有保障以上兩點才能夠保證疫苗及時發揮自身作用,抑制傳染疾病的發展。
1 資料及方法
1.1 基本資料 通過選取在我院接種疫苗的人群,并根據一定篩選標準選擇臨床試驗對象,其中總共選取在2018年01月-2018年12月內在我院接種疫苗的共有345人,男性有170人,女性175人。其中預防接種發生副反應的患者共48例,絕大多是為兒童,其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齡在3歲到17歲之間。通過將接種疫苗人數和接種后發生預防接種副反應患者分為兩組,兩組人數分別為345人和48人,但從性別、年齡組成、接種疫苗類型等幾方面來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其差異顯著,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通過對48例患者所出現的預防接種副反應類型總共分為三種形式:第一種是一般反應,患者在接種疫苗之后1-2天內出現嘔吐、腹瀉、頭痛、高熱、疫苗接種部位出現紅腫發炎等都是常見的一般反應癥狀,對于以上癥狀是否由疫苗所導致的需要進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共有10人,占總人數的20.83%。第二種是偶合反應,患者在接種疫苗之后出現感冒、肺炎等癥狀的共有26人,其中發現11人發生偶合反應的患兒是在接種疫苗之前就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的癥狀,占總人數的22.92%;有15人的偶合反應是由疫苗接種所帶來的,占總人數的31.25%。第三種是異常性反應,誘導患者不同免疫機制異常和非特異性反應(如卡介苗的無菌性濃腫、繼發感染、身體素質、過敏反應等)相關,此類反應的表現主要是長時間具有頭暈感、接種部位出現發炎感染和紅腫等狀況,共12例,占總人數的25.00%。
對于在接種疫苗之后出現的預防接種副反應,可以通過以下幾種不同的干預措施來開展工作,第一點提升預防接種人員的安全接種意識和無菌操作技術,其中可以通過定期開展培訓的方式,通過培訓接種注意事項、無菌技術操作等方式,保證接種人員能夠不斷更新并加深對相關疫苗的關鍵內容的掌握。第二點在接種前需要適當加以干預,比如說是在正式接種之前醫生或接種人員可以詢問與疫苗有關的問題,比如是否有過敏源頭、接種禁忌癥、身體健康狀況、其他疫苗接種情況、既往病史等關鍵內容,為后續的接種工作提供保證,控制預防接種副反應的出現幾率。家長在此過程中也需要多加注意,更多的掌握一些基本醫療知識。第三點接種過程中實施護理干預,仔細核對兒童接種前干預信息,仔細準備接種器具和疫苗,嚴格按照接種流程正式接種疫苗。為保證疫苗接種順利性,可以通過家長固定或準備一些小物件來吸引其注意力,避免扭動影響接種效果。第四點接種后干預:在接種疫苗之后可以先讓兒童在留觀室內觀察30分鐘,未出現預防接種副反應才能離開醫院。避免在接種疫苗后24小時內出現劇烈運動、吃生冷且易過敏的食物、禁止洗澡。
1.3 判定標準 在實施干預之后查看一般反應、偶合反應、異常性反應三種不良反應出現人數和出現幾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實驗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認為在滿足P<0.05條件之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通過以上方法實施干預之后,出現預防接種副反應的人數共有16人,占總人數的4.64%,和干預之前預防接種副反應發生率13.91%相比較來說,具備顯著的差異,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進步為醫療衛生行業的發展帶來極大的便利,通過多種先進技術為世界范圍內許多疑難雜癥的解決提供有效途徑,也有效促進預防接種體系的完整,有效提升人們的免疫力,控制免疫規劃針對傳染疾病發生率,尤其是對于免疫力和抵抗力都相對較低的兒童來說接種疫苗尤為重要。但疫苗作用的發揮和疫苗接種副反應出現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體質、疫苗質量、接種質量和接種時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疫苗接種副反應會嚴重影響疫苗作用發揮甚至對患者身體帶來嚴重副作用。通過對預防接種副反應出現原因進行分析和研究并采用具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來控制預防接種副反應發生幾率。
總的來說通過在接種前、接種中、接種后三階段實施干預的方式,能夠有效的降低預防接種副反應出現幾率,保證疫苗的作用能夠得到有效發揮,在后續工作中開展“媽媽課堂”和實際情況相結合進行相應的干預措施。
參考文獻
劉容珍. 淺析預防接種的不良反應及處置干預措施[J]. 江蘇衛生保健, 2014(6):26-26.
丁燕燕. 淺析預防接種的不良反應及處置干預措施[J]. 醫藥衛生:文摘版, 2015.
鄧曉紅. 兒童預防接種常見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干預措施[J]. 中外醫學研究, 2014(27):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