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摘 要】口腔科常年會收治到缺牙區骨量不足的患者,骨量不足會從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口腔健康,因此臨床主張對患者采用骨增量技術實施相關治療,包括骨移植術、上頜竇底提升術、骨擠壓術、骨劈開術、膜引導骨再生技術等,以上骨增量技術在口腔科治療中均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本次研究則對相關骨增量技術展開詳細梳理,并做出綜述。
【關鍵詞】骨增量技術;牙槽骨骨量不足;口腔種植
【中圖分類號】R782.1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3--01
牙槽骨骨量不足屬于口腔科常見現象,導致牙槽骨出現骨量不足的原因較多,包括長期活動義齒修復、頜骨外傷或牙外傷、上頜竇腔氣化、拔牙后牙槽骨的吸收和萎縮等,擬行種植區的骨量不足會使得牙種植工作難以正常開展,此時對患者采用有效的骨增量技術進行輔助治療就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可應用的骨增量技術較多,本次研究對多種技術展開逐一分析,目的在于為有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和借鑒,現將本次研究詳情做出整理報道如下。
1 骨擠壓術
雙尖牙和上頜前牙的缺失會使得牙槽骨出現生理性改建和吸收現象,此時剩余牙槽骨的骨量不足,且骨密度低骨皮質較薄,使得正常的種植治療難以有效開展。骨擠壓術在治療過程中,則能夠通過逐級骨擠壓,使得牙槽骨的骨密度得到提高,進而使得種植體和骨接觸面積增加;而骨擠壓術在治療時,則要求牙槽骨的寬度在3-5mm之間,此時可將種植體周圍相對疏松的骨小梁應用骨擠壓器實施壓緊,則能夠使得種植體的穩定性得到提高,因此臨床需注重各項細節操作,以期提高治療效果。
2 膜引導骨組織再生術
該方法主要是將屏障膜置于骨缺損和軟組織之間,幫助其建立有效的生物屏障,使得纖維細胞長入骨缺損區這一過程得到阻止,同時可對血凝塊產生保護,使得骨缺損區域的骨修復再生。該方法的操作相對簡單,能夠在治療前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其預后實施評估,但是該方法則在骨缺損量較大的區域中難以適用。
膜引導骨組織再生術的成敗和生物膜密不可分,目前臨床常用的生物膜主要包括不可吸收生物膜和可吸收生物膜,不可吸收生物膜能夠輔助維持骨再生的空間,使得成骨量得到有效增加,進而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目前臨床常見的不可吸收生物膜主要由鈦網為原材料,這使得操作過程中的風險增加,臨床則需注意防止鈦網暴露并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患者傷口開裂,且優于其不可吸收,因此需按照患者實際情況在一定時間內再次手術,將不可吸收膜取出。可吸收膜目前在臨床應用的過程中,和植骨材料的聯合應用較多,一方面為防止膜塌陷,另一方面可維持良好的成骨空間,進而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1]。
3 骨移植技術
骨移植技術屬于最為常用的一種骨增量技術,如果患者的牙槽骨高度和寬度均存在不足,臨床多數考慮采用自體骨直接進行治療,進而增加其骨量。自體骨的骨傳導、骨誘導和骨生成性均較好,目前在植骨材料中仍然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外常見的異種骨移植材料也被廣泛應用于骨移植技術的治療中,例如取自牛骨的Bio-oss,還有人工合成的骨材料,例如磷酸三鈣和羥基磷灰石,單純的骨移植技術使用效果存在局限性,因此臨床目前仍然主張將該方法和其他的技術聯合使用,以期增加成骨量,幫助患者得到較好恢復。
骨移植技術中塊狀骨移植在臨床也較為常見,該方法也被稱為上置法植骨,一般在牙槽嵴寬度3mm以內時才會使用,其使用的骨塊則多數取自于下頜骨外斜線等部位,經過臨床修整和塑性,并應用長鈦釘將其固定在種植區基骨表面,最終獲得一定治療效果,該方法的可用骨量大,塑性較好,但是需要在其他區域選擇自體骨,使得手術的創傷性會隨之增加,因此臨床應用該方法治療前要對患者各項狀況實施評估,同時要在征求患者同意才可實施治療,以期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2]。
4 骨劈開術
骨劈開術屬于臨床較為常見的骨增量技術,該方法在治療過程中,可允許牙槽骨的寬度不足,但是其缺牙區牙槽骨高度需合適,且根方要有足夠的骨質;一般要求缺牙區牙槽骨的寬度在3mm以上,此時將唇腭側骨板劈開后一般可超過1mm。目前臨床將骨劈開術多數應用于上頜骨、下頜骨唇頰側骨質致密的治療中,少部分治療在下頜后牙刀刃狀牙槽骨骨吸收干預的過程中可會應用到該技術[3]。
傳統的骨劈開術在治療過程中多數應用較薄的楔形骨鑿插入到骨縫內,以期使得骨寬度得到有效增加,但是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超聲骨刀在口腔科中廣泛應用,其能夠輔助進行骨劈開操作,作為一種壓電式超聲發生器,超聲骨刀的功率大且相對精準,在骨劈開等精細手術操作中能夠有效保存骨量,進而減少骨喪失現象。而骨劈開術在實施的過程中,需要保證種植體唇腭側骨板具有一定厚度,此時種植體初期的穩定性可相應得到提高,治療的周期則會因此而縮短,能夠為患者節省有效的治療時間,同時對于種植體修復效果而言,利于其長期成功率的提高。但是在骨劈開術應用的過程中,需考慮種植體的唇頰向角度,避免對上部結構的修復產生影響,此外該方法治療后可能存在種植體頸部邊緣骨吸收現象,因此需在治療前評估患者各項情況,考慮是否適宜于該方法治療[4]。
5 上頜竇底提升術
上頜竇底提升術主要被臨床應用于改變上頜竇底位置、增加上頜后牙區的骨量,通過以上治療使得患者的上頜竇區骨量不足現象得到改善,進而為種植義齒修復提供基礎。目前上頜竇底提升術在臨床中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使用,經過多次的改良其形成了以側壁開窗外提升、牙槽嵴頂進行的內提升為主的兩種術式,在治療過程中主要是對患者的上頜竇地皮質骨形成細小骨折實施敲擊,能夠幫助折斷的皮質骨周圍骨得到再生,但是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上頜竇底粘膜穿孔現象。以上方法治療的優點則在于,其骨增量較大、骨再生多,對于患者的預后改善具有較好效果,但是手術可能產生較大創傷,故而臨床需注意手術后相關反應的觀察,評估患者是否在治療后伴隨相關的并發癥,并及時采用有效方法對患者實施有效處理,進而促進患者得到有效恢復[5]。
6 小結
骨增量技術在口腔種植中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目前臨床可用的骨增量技術類型較多,臨床需在手術實施前評估患者各項情況,按照患者實際情況判斷其是否適宜接受手術治療,并選擇對應的治療辦法,進而使得患者在治療后可得到良好的恢復,實現骨增量技術在口腔科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李駿, 范芹, 王帥,等.多種骨增量技術在上前牙區牙槽骨寬度不足案例中的應用[J]. 現代醫藥衛生, 2017,5(19):89-92.
王曉英, 沈國華, 張潔,等.骨增量技術在牙槽骨嚴重缺損再造復合種植修復中的應用效果調查[J]. 大家健康旬刊, 2016, 10(5):128-129.
宋志濤. 數字化技術在口腔種植修復中的應用[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53):10487-10487.
陳珍香. 牙種植引導骨再生中口腔修復膜材料的應用[J]. 包頭醫學院學報, 2016, 32(8):45-46.
白連營, 安新, 韓樹森,等.骨增量技術在牙槽骨嚴重缺損植骨重建種植修復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 智慧健康, 2018, 4(2): 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