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 王占軍 王超

【摘 要】目的:分析應用不良情緒心理干預措施對于治療社區內科疾病患者的效果。方法:研究資料為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2018年全年收治的內科疾病患者200例,將全部患者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有100例。給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藥物治療,常規進行疾病知識教育,給患者發放健康教育資料。觀察組增加心理干預措施。結果:經過心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觀察組均好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顯著。結論:將心理干預措施應用在社區內科疾病患者的治療中,能夠改善內科疾病患者的不良情緒,取得理想的效果。
【關鍵詞】不良情緒;心理干預;社區;內科疾病;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3--02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社區內科疾病患者多數是存在心理問題的,不良情緒的出現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疾病治療與恢復,因此醫護人員及時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促進良好療效的取得。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2018年全年收治的內科疾病患者200例作為研究資料,其中,男性患者有110例,女性患者有90例,患者的年齡為28-80歲,所有患者均在醫院經過確診。患者的主要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將全部患者分組:對照組(100例)和觀察組(100例),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情況,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社區干預方法及隨訪 所有患者分組后加強不良心理情緒特征的觀察和分析。對照組:實施常規藥物治療,常規實施疾病知識的宣教,給患者發放健康教育資料。
觀察組:增加包括心理護理的社區心理干預措施,主要內容為:社區疾病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干預、飲食干預等等[1,2]。隨訪方法包括電話隨訪、入戶干預及憑卡就醫。兩組患者均建立完整的病歷檔案,收集患者完整的通訊聯絡方式,每個患者都持有一張“社區內科疾病防治”就診卡,憑卡就診,每星期對患者隨訪1次,隨訪至12周。
1.3 觀察與評價指標 在干預前后均觀察分析兩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治療信心、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的分值,另外還統計患者對社區醫療工作的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若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比較兩組患者心理干預前后不良心理及治療信心情況。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者心理干預前后SAS評分及SDS評分情況。見表2。
2.3 比較兩組患者對社區醫療工作的滿意度 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顯著。
3 討論
3.1 社區內科疾病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特征 主要不良心理情緒為:焦慮恐懼,患者表現為過渡緊張、擔憂、憂愁、睡眠障礙等;抑郁表現為性格內向、悲觀、失落等;孤獨表現為失眠、煩躁等;依賴表現為過分順從、被動、意志脆弱等等。
3.2 社區心理干預措施 社區醫護人員要及時向患者和患者的家屬進行健康宣教,有了家屬的積極參與可以不斷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采取分組的方式探究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采取有效可行的個性化心理干預措施,讓患者明確自己存在的心理問題,接受并采取積極態度正確對待疾病,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從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社區醫護人員應及時采取個性化的心理干預措施,使焦慮恐懼情緒轉變為安定放心;社區醫護人員對于存在孤獨的心理的患者要及時關心,使患者感到溫暖;社區醫護人員應多指導依賴心理者,以不斷提升患者的自理能力及調節心身平衡,使依賴轉變為自理。藥物治療措施能夠暫時緩解患者的病情,但如果實施有效的社區心理干預措施,就會達到更佳的效果。社區內科疾病患者可能存在的不良心理有:焦慮、恐懼、抑郁、孤獨及依賴等[3],而不良心理的存在均可導致不良的疾病預后,其要求實施個性化的社區心理護理干預措施,能夠顯著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本研究觀察組患者采取了有效的個性化的社區心理干預措施后,患者的不良情緒顯著得到好轉,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信心,SAS分值及SDS分值顯著降低,患者對社區醫療工作的滿意度也顯著提高。這一結果表明,社區內科疾病患者有著各種具體的不良心理情緒,為其實施個性化的社區心理干預措施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及對社區醫療工作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高海.心理干預對社區內科疾病患者治療效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11):115-115.
譚虎.社區內科疾病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與干預探討[J].中國社區醫師, 2016,32(11):171-172.
朱國霞.社區內科疾病患者不良心理情緒及干預措施分析[J].養生保健指南,2016(21):29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