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
一
再一次去拜訪你時,你已經搬家了。
不顧眾人的反對和挽留,你決絕地從原文化局老院子一樓那套70平方米的房子里搬出,遷到一個叫天澤的小區。A區6排4號,這是你新的門牌號碼。
小雨淅淅瀝瀝,這個春天總是濕漉漉的。
通往你新居的道路依然擁堵,你小區外面的道路上排起了汽車的長龍。這是一個新建的小區,整齊劃一的別墅一座緊挨著一座,密密匝匝的。陸陸續續有新的業主入住,吹吹打打,前呼后擁,場面隆重而奢華。循著門牌號碼一排一排找過去,終于在小區靠上坡的位置找到了你新的寓所。
可是,你變了,變得孤僻冷漠,熱情不再。你不再為我們讓座倒茶,擺放水果,不再噓寒問暖,與我們探討藝術和人生。明明就呆在屋子里,但不管外面的人如何呼喚,你始終緊閉門扉,緘默不語。
從前你可不是這個樣子的。
鄉下來的親戚和朋友,你從不要求人家脫鞋進屋,怕人家別扭。對后生晚輩,你忽略年齡和閱歷,從來都是正眼直視,平等相待。所以,我們從來不覺得你是長輩、老師,而是一個最值得親近的朋友。你喜歡到處溜達,睜著一雙炯炯有神的小眼睛,冷靜打量世事,小巷街道、田間地頭、攤位市場、大排檔小茶館,這些生活氣息濃郁的地方是你經常光顧的場所。今天,你怎么就突然足不出戶了呢?
就在你搬家前幾個月,你還帶著我們三個徒弟去瓷都醴陵觀摩湖南省第六屆藝術節。一路上你精神有些疲憊,卻依然娓娓而談。談得最多的仍然是常德戲劇、常德絲弦、湘北大鼓、湘北漁鼓等地方戲劇曲藝的傳承問題,你為常德地方傳統戲劇曲藝的后繼乏人而憂心忡忡,期望我們能堅持下去,為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瑰寶盡一份力。在醴陵的那幾天,我們白天認真看戲,晚上就聚集在你的房間里,討論看過的每一場小戲。你對每一場戲的點評和剖析總是令我們茅塞頓開。只可惜最后一天的那場戲,你因身體無法支撐,不得不提前返回,你缺席的點評成了永遠的遺憾。
醴陵之行,成了你走之前最后的一次遠行,能伴你成行,我很幸運。
此后,你就住進了醫院,臥床成了你此后呈現給我們的生活狀態。癌細胞無情地侵入了你的肉體,鮮活的面容日漸憔悴,健康的身軀慢慢羸弱。你頑強地與癌細胞搏斗,奮力與時間賽跑,爭分奪秒地寫稿、改稿,謀劃工作室的發展前景。你用樂觀情緒為生命充能,將醫生預判的3個月生命延展了一倍。你為繼承和發揚地方戲劇曲藝貢獻了畢生的精力。生命最后10年,你在堅持創作的同時還竭力發掘和培養新人,傳承你的衣缽。你集中人脈資源,多方邀請名師,連續張羅了8屆小戲小品培訓班。每一屆培訓班,你都費盡心思,挑選苗子,邀請授課老師,自己不遺余力授課指導,終于使一群文學愛好者開始關注地方戲劇和曲藝,逐漸聚集了一批喜歡地方戲劇曲藝的新人,成立了以你的名字命名的戲劇曲藝創作工作室。在工作室成立大會上,你曾立下豪言壯語:如果上天再借你3年時間,你要讓工作室成員的作品走出常德,走向全省;假如上蒼再借你5年時光,你要讓工作室成員的作品走向全國,讓常德戲劇曲藝唱響大江南北。然而,工作室的工作剛剛走上正軌,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你卻撂了挑子躲到這里,你真的甘心么?你60多年癡心不改孜孜追求的戲劇曲藝,你就真能完全放下了么?
雨又下得大了些,這是你的回答么?
二
《人生有戲》。
這是你走之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戲劇曲藝作品集,125萬字,是你60載創作的總結,也是你人生的總結。
人生有戲,是悲是喜?端看要如何演繹。但啟幕由人,落幕卻不由人。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你一輩子都在與戲劇曲藝纏綿。現在,一場人生大戲徐徐落幕了,這是你一生中唯一一場無法掌控的大戲。沒有劇本,沒有彩排,必須本色出演。在旁人看來,你的這一場人生大戲演得相當精彩,雖然有遺憾,但卻留下了巨大的懸念,余音繞梁,經久不息。
你走后的這段時間里,各路媒體紛至沓來,挖掘這部大戲的價值和意義,點評你傳奇的一生,各種媒體長篇累牘地為你的生命大戲做著注腳:農民劇作家,14歲開始寫戲,60多年癡情不改,為農民寫戲,寫農民的戲。先后創作戲劇曲藝作品1000多件,出版專著10部,共計400多萬字,49次獲得全國各類文藝大獎……
而你只是在神壇上沉默不語。
我曾經在一個單位先后為10多位故去的老同事寫悼詞。從檔案館里借出已故老同事的檔案,從泛黃的紙張里挑揀出出生年月日以及上學、工作、入黨等人生關鍵點的信息,錄下一生獲得的主要榮譽。如此我就寫完了一個人的一生。每每看著這些文字,我都會陷入莫名的感傷和歉疚。在程式化的幾百字之后,這個人曾經血肉豐滿的幾十年,那些鮮活的故事和情感就這樣被我省略掉了。可是不省略又怎樣呢?對于故者而言,再詳實的記錄和評價都沒有意義了,所有的悼詞都是寫給活著的人看的。所謂葬禮,就是生者以逝者為名演的一場戲。
你的一生有60載活躍在舞臺上,要么你自己在舞臺上,要么讓筆下的人物站在舞臺上。你無數次拉開幕布,又無數次讓大幕徐徐落下,有多少人在你的戲里歡笑或落淚。然而,舞臺的功能就是唱戲的,戲就是戲,你方唱罷我登場,對個人來說,沒有永遠的舞臺。
你的戲唱完了,你也累了,最后一次合上幕布,你選擇了安靜地退場。你對舞臺充滿了信心,無論哪個演員缺席,戲總會唱下去的。你的新居,居高臨下,更像一個看臺。從此,你是一個絕對安靜的觀眾,在永恒時光里,你冷眼看眾生,看時代大戲,看社會大戲,而不再評論。
三
我是一位不爭氣的學生,與你結下師徒之緣10多年,參加了你主持的每一屆小戲小品培訓班,至今也沒寫出什么有影響的本子來,為此,我心懷愧怍。
除了客觀上的心性愚鈍,更多的是主觀上的認識不足。一直以來,我以一個文學愛好者自詡,寫過詩歌、散文、小說,雖然沒寫出什么名堂來,但熱情一直很高。起初,我對地方戲劇曲藝是排斥的,認為那是下里巴人的小玩意,登不了藝術的大雅之堂。所以,對于你的言傳身教,一直入耳不入心。后來,耳濡目染多了,對地方傳統戲劇曲藝有了深入了解了,才知道自己的膚淺和幼稚。戲劇曲藝是綜合的舞臺藝術,不但要求創作者具有扎實的文學底子,還必須熟悉戲劇曲藝的特殊規律,故事情節要戲劇性,對白唱詞要朗朗上口,人物形象要有生活的氣息。人物性格要口語化,這意味著創作者要心中有生活,胸中有舞臺,眼里有觀眾。我嘗試寫過幾次,均以失敗告終,于是產生了畏難情緒。覺得自己生性拘謹,為人古板,缺乏幽默感,或許不是那塊料。就在我打退堂鼓之際,你鼓勵我,說我文學底子深厚,有基礎,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舞臺感,多觀摩一些舞臺作品就會找到感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