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東·劉黎平
板塊郵箱:xawbyl@sina.com

在當今的科幻類小說、影視和卡通作品里,宇宙已經成為一個屢見不鮮的活動場地,動不動就是銀河護衛隊、星際旅游和銀河系大戰,這和現代宇宙探索成果是緊密相連的。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梁王朝,居然也有人把宇宙當作自己的稱號,極有穿越的感覺,我們來看看中國古人的宇宙觀。
此人叫侯景,是南北朝時期的一位將軍。起初在北方,后來南下投奔梁武帝,成為南梁王朝的一名戍守邊關的將領。公元548年,侯景發動叛亂,攻下南梁首都,逼死梁武帝,又立梁武帝的兒子蕭綱為簡文帝。這些歷史都不贅述了,有意思的是,這個侯景很有超前意識,居然要求簡文帝封他為“宇宙大將軍”。在那個連地球概念都沒有的時代,居然直接上升到宇宙的地位,簡文帝自然嚇得要死,詫異地問:“將軍乃有宇宙之號乎?”盡管極其穿越和突兀,侯景最后還是得到了“宇宙大將軍”這個稱號。
且不說侯景的想象力,讓我們來看看在中國古代,宇宙到底是個什么概念。對于宇宙,傳統文化中最權威的定義就是“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這句話源于戰國末期的《尸子》,將宇定位為空間,將宙定位為時間,以后我們的宇宙概念都沿用它。其實,在天文學很發達的今天,宇宙在我們心目中更多的是空間的概念,一看到它,就會想起茫茫太空。
在宇宙兩個概念并列之前,還有人把“久”和“宙”并列,這個出現在《墨經》里,此書認為“久”就是指時間,“合古今旦暮”,而“宙”就是指空間,即“冢東西南北”,墨家提出的是“久宙”。
而莊子則把宇宙這個概念擴大了,延伸了,使其更接近現代天文學的概念。莊周老師是這么給宇宙描繪宏圖的,“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乎本剽者宙也。”為了這句話,我們要給莊周老師無數個點贊,因為他說明了時間和空間的無限性,很有現代天文學的意思。
“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的意思就是:有實體,有物質內容,但無法說清具體位置,也就是沒有起點和終點的空間,就叫“宇”,這就說明了空間的無限性,太空確實是“實”的,各大星系也好,黑洞也好,都是由各種元素和物質組成的,但是人類目前都無法窮盡它的源頭,哪怕以光年為單位,也都有點不夠用了。
“有長而無乎本剽者宙也”的意思就是:有長度,但是沒有開始和終點的,就是“宙”,說明時間也是無邊際的。當今有天文學認為宇宙有起始,即大爆炸理論,但是時間到底從何而來,并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
當然,莊子那時候還沒有光年的概念,在《逍遙游》里,那只大鵬鳥最多也就扶搖直上九萬里,這已經超出古人的空間概念的極限了。到清朝乾隆時期的紀曉嵐,已經接觸到西方天文學,他知道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但是居然認為地球和太陽相距只有五百萬里,這里不得不提醒他一句:紀老師,如果距離這么近,您早就變成燒烤了。日地距離應該是一億五千萬公里。
“杞人憂天”是一個人人皆知的成語,主要是笑話那些沒來由亂擔心的人。其實,如果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這位杞國人其實是一位對宇宙有著強烈好奇心的天文愛好者,他擔心天會塌下來,地會陷下去,自己沒有容身之地,“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懷抱著宇宙情懷的他,害怕得日夜不安。后來有人開導他,說天有柱子頂著,地有東西撐著,你操心個啥,該干嗎就干嗎去!
其實,杞人憂天恰好說明了戰國人對宇宙的好奇和探索精神。杞國人的擔憂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我們所處的地球確實是在太空飄著的,腳踏實地這個說法其實并不那么嚴謹。
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國傳統哲學的觀點,認為人和宇宙和自然界是相通的,彼此能互動,甚至彼此能影響。這個也有一定科學原理,說明人與自然界要和睦相處,不能過度開發和索取,否則自然界會懲罰人,這個觀念也被現代人所接受。
不過,比較有意思的是,漢朝的大儒董仲舒,認為宇宙是人的老祖宗老爺爺,“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既然有血緣關系,那么兩個自然長得很相似,這個觀點就叫“天人相類”。董老師又沒有天文望遠鏡,不知道他老人家是怎么得出這個結論的。
我們來看看董老師的論文,他認為人的身體上有三百六十個“節”,而宇宙正好也有三百六十個“節”。人體的結構完全和我們的曾祖父宇宙相配,“偶天之數也”。接下來更神奇,人體有骨肉,就等于有大地;人體有耳目,就等于天上的日月,“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人體有七竅,等于大地有山谷河流;那頭發呢?就是天上的星星;呼吸呢?就是自然界的風,“鼻口呼吸,象風氣也”。更玄乎的是,脖子以上是天,脖子以下是地。最后,董老師總結道:你們瞧瞧,宇宙不就是我們的曾祖父嗎?從長相就能看出來,我們和宇宙有著相同的身體構造和基因。
董仲舒能想到這個份上,也真正是服了他,當然也不怪他老人家,那時候人類的科技手段實在太落后,全靠肉眼看天。董老先生這篇文章其實是篇科幻小說,如果當時有科幻獎,絕對能得大獎的。
和董仲舒比起來,孔子倒是個老實人,沒那么花里胡哨,一說到宇宙,即“天道”,他就認為“不可得而聞也”,既然鬧不清楚,就閉嘴少說。完全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科學態度,很謙虛。他認為宇宙是沉默的,不會對人類發號施令,“天何言哉”?對于時間,孔子也認為是無窮盡的,只不過他說得比較貼切,沒那么玄遠,他是站在一條河流前說這番話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至于道家的老子,則認為宇宙是一團物質,根本沒有什么主觀意志在里面,尤其是在形成之前更是如此,“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老子認為在宇宙之初,有個渾然一體的東西生成,在宇宙產生之前就有了,寂靜無聲,空虛無形,你意識到也好,沒有意識到也好,它在那里獨立存在著,始終運行著,可以說是天地萬物的源頭。
從個人觀點而言,這個混成的東西,應該是一團物質,而不是主觀意識,是物質觀念的天和宇宙,對人類的意識沒什么直接關系。從這點來看,其實老子的宇宙觀挺客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