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疆·王月媛 郭建軍

“打竹板,響連環,各位朋友聽我言。現在生活多美好,不忘初心想當年。要知兵團創業初期有多難,歡迎來到‘軍墾第一連’……”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8師152團“軍墾第1連”景區,“首席講解員”、80多歲的老連長胡友才正打著竹板,為前來參觀的游客們表演著。在游客陣陣熱烈的掌聲之后,胡友才又表演起自編的快板《說變遷》:“改革步伐加快了,成就太多了,國家富強了,人民富裕了……”
截至目前,胡友才在“軍墾第一連”已宣講5630多場次,接待中外游客86萬人次,用他獨特的方式講述軍墾故事,宣揚兵團精神。
“軍墾第一連”位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8師152團10連,曾是上世紀50年代墾荒連隊的駐地。60多年過去了,當年干打壘伙房,蓄水澇壩和地窩子群遺跡清晰可見。
1952年,17歲的胡友才參軍入伍。1956年,他隨部隊進疆參加建設。1969年開始,胡友才一直擔任連長職務,直至1986年,被調至152團團部工作。
在胡友才當連長的17年里,他參與了開發建設團場的全過程,也用筆記錄著這片土地上一個個感人至深的軍墾故事。
2002年8月,152團著手籌建紅色旅游景區“軍墾第一連”,請來了老連長胡友才當講解員。從此,胡友才和他的那身黃軍裝,逐漸成為“軍墾第一連”的標志之一。
如今,“軍墾第一連”已成為兵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兵團“紅色軍墾游”的一個著名景點。
講起第一次當“講解員”的過程,胡友才有些激動:“那么短的時間里,能講些什么?該怎么講?當年經歷過的那些故事在我的腦海中跳了出來,我忽然想到,就從我住過的地窩子說起吧!”
那一次,胡友才講了1個多小時,從此,他成了“軍墾第一連”的一名義務講解員,也成了一個活招牌。
胡友才當講解員,不僅認真,還很犟。他為了讓講解真實生動,便結合親身經歷,查閱史料,走訪老軍墾,完成了上萬字的講解詞。在每次的講解過程中,胡友才都會從游客的反饋中不斷完善講解詞。
慢慢地,來“軍墾第一連”的游客中,專門找胡友才聽他講故事的人越來越多,胡友才也成了名副其實的“首席講解員”。
“連隊里的一片瓦,一段干打壘……都承載著我的記憶,這片土地和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戰友,早已烙進我的生命,在我有生之年,我想把軍墾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胡友才深情地說。
說起胡友才的犟脾氣,不得不說起一件事。有一次,一個參觀團來到景區,只有30分鐘的參觀時間,參觀團的人員因事先知道胡友才一次講解需要40分鐘,就和胡友才商量,看能不能把講解時間壓縮到30分鐘。胡友才一聽,生氣地說:“要么不講,要么就講40分鐘。”參觀團的人只好聽從胡友才的安排。
還有一次,胡友才因病在家打著吊針,當他得知廣東來的旅游團到“軍墾第一連”參觀,游客想聽他講故事時,胡友才不顧老伴的勸阻,立刻去景區講解。
“任何時候,只要游客愿意聽,我都會盡全力把軍墾故事講好!”胡友才說。
從2004年開始,胡友才平均每天講6至7場次,最多時1天講了12場次。
從胡友才住的石河子市區到“軍墾第一連”有17公里的路程,胡友才每天騎自行車往返。“這里的每一塊條田都留有我的腳印,走進‘軍墾第一連’,那些激情燃燒歲月里的軍墾往事就會在我腦海中涌現。”胡友才說。
多年來,胡友才堅持記錄連隊里和身邊發生的事,現已寫下近百萬字的屯墾筆記。
“作為一名老軍墾,一名老黨員,我要盡自己所能發揚兵團精神,義不容辭。”胡友才激動地說。
胡友才給學生們講軍墾故事,讓孩子們通過故事學習軍墾前輩們艱苦奮斗的精神。胡友才去部隊、警營為官兵們講軍墾故事,用一個個激情昂揚的軍墾故事,激勵年輕一代以軍墾前輩們為榜樣,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胡友才積極組織社區的老黨員、老軍墾一起為居民們講軍墾故事,帶領身邊的老同志們“老有所為”,盡其所能為新時代增添正能量。
“我來‘軍墾第一連’參觀時,對老連長印象很深刻。他用快板的形式講述軍墾故事,繪聲繪色很生動!”75歲的游客張生說。
“你加我微信好友,我馬上就把照片傳給你!”胡友才在電話里對筆者說。雖已年過八旬,但對這些現代化通訊設備,胡友才用得得心應手。
近幾年,胡友才開始學習電腦和智能手機的運用,借助這些平臺,胡友才看新聞、寫文章,把自己的作品發表在博客、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
2017年6月開始,兵團第一份老年報紙《生活晚報》專門開設了“胡連長講故事”專欄,刊發胡友才的原創軍墾故事,這些故事生動、有趣,很具兵團特色,受到廣大讀者好評。
2018年初,胡友才的青光眼病情嚴重,做了手術,術后視力欠佳,他就把電腦屏幕調亮,字體調大,在寫字板上一個字一個字寫,繼續完成著一篇篇軍墾故事。
2018年,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胡友才自編快板《兵團發展天地寬》:改革開放40年,兵團發展天地寬。花園小區建成了,有人住上別墅了,現如今我退休了,山南海北游
玩了……
胡友才激動地說:“改革開放前,我家住的土塊房,家里只有一輛舊自行車和一個晶體管收音機。現在,我家變了樣,住的是117平方米的樓房,家里做飯用的是天然氣,看病有醫保。每月,我們老兩口有8000多元養老金,這是托共產黨的福啊,老百姓的日子才過得這么紅紅火火!如今,我已經84歲了,我余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講好兵團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兵團,把兵團精神傳承下去。只要我自己還干得動,講解員的工作,我就會一直干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