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蓉 彭淑梅
“你們醫生什么技術水平!看了那么久還是咳咳咳,而且越來越重!”這位媽媽把一疊厚厚的門診病歷摔到了醫生桌上,高跟鞋跟示威般戳得地面“噠噠”直響。很快,患兒的爸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把醫生前前后后團團圍住,看來如果不給出合情合理的解釋,很難“解圍”了。
我們一張張翻看病歷,病史躍然眼前:患兒2歲,因“咳嗽3月余”反復外院門診就診,先后口服藥物、靜脈輸液等治療,病情好轉數天后又復發。多次復查胸片,無明顯改善,右下肺紋理增多增濃。查體患兒反應可,右下肺呼吸音稍低,可聞及中粗濕羅音。
“患兒系慢性咳嗽,是不是支氣管異物?”醫生心中起疑,但還缺一個重要證據。“能做個胸部CT嗎?”
“你們有沒有醫德?做了那么多檢查,沒治好病,還要做CT。輻射這么大,不是你家小孩,不知道心疼!”媽媽的情緒有些失控。
“小朋友咳嗽時間長,除了肺炎,還要警惕支氣管異物,做個CT可以看得更清楚,確實有必要啊。”醫生語重心長地說,還補充問道:“咳嗽之前有沒有嗆到過?”
一旁的奶奶若有所思,小聲嘀咕著:“好像確實是嗆到東西后出現咳嗽,然后咳嗽一直沒斷根。”
最后,在患兒家屬同意之后,做了胸部CT,提示右下肺異物。通過支氣管鏡,從患兒右下肺取出類似“花生米碎”數顆。患兒咳嗽逐漸緩解,病情痊愈出院。
一顆花生米,讓孩子前后咳嗽100多天,花費共計上萬,重要的是小孩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及風險。真是“最昂貴的”花生米!
晚飯后,萬家燈火初上,一陣尖銳的救護車警鳴聲打破了一片祥和。搶救室的門猛然打開,未見其人,先聞呼喊之聲:“醫生,救命!”這呼喊聲猶如一個開場鑼,整個搶救室頓時躁動起來。心電監護儀的報警聲、復蘇囊規律的擠壓聲……聲聲入耳,一場命運交響曲即將開演。
眼前的患兒已經全身膚色青紫,皮溫漸涼,無自主呼吸,心跳微弱,病情極為危重。醫護人員立即給予心肺復蘇、氣管插管、氣囊加壓給氧、呼吸機輔助呼吸……每個環節都驚心動魄。
驚惶失措的母親斷斷續續補充完病史:挑食的小兒不愿吃飯,氣急敗壞的奶奶強行喂飯,結果“噎著”了。小兒開始劇烈咳嗽,母親急忙用手在小兒嘴里掏,異物越來越深,直到小兒不咳嗽了,呼吸越來越費力,家人坐車來醫院。汽車的后座上,小兒的呻吟聲越來越弱,昏黃的車燈照著已青紫的小臉,緊握的小拳頭漸漸松開。
經過搶救,患兒心跳恢復了,但窒息缺氧時間過長,腦功能無法恢復,呈腦死亡狀態。重癥監護室門外,不甘心的父親央求醫生“用最好的藥”,盼望著出現奇跡。悲痛欲絕的母親孱弱地扶在丈夫的肩頭,已然泣不成聲。最終,家屬放棄治療,留下無盡的后悔和遺憾。

與上面兩個小患兒類似的病例在門診中很常見。患者及家屬口中所謂的噎著,其實就是氣道異物阻塞。這就像被魔鬼扼住了咽喉,生死就在一瞬間。
如果正常順利地飲食,嚴格篩選嬰幼兒食物的品種,就斷絕了異物的可能;如果家人有急救常識,能早期識別氣道阻塞表現,積極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就能最大程度地幫助氣道異物排出,避免悲劇發生。
可是,人生沒有如果,面對生命的脆弱及命運的無情,我們要提前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
首先,我們要知道,喉是呼吸道最狹窄的部位,異物嵌頓在喉部,可造成呼吸道部分或完全梗阻。
喉部并不是沒有任何保護,其后上方有一個可以自由閉合的蓋子,叫會厭。正常人會厭活動靈活,說話呼吸時會厭打開,進食時會厭閉合,不易發生氣道異物。小孩子因為活潑好動,喜歡奔跑、嬉笑,加上吞咽功能不好,吞咽時會厭閉合不好,非常容易將嘴里含的食物嗆入氣管中。
氣道異物阻塞可分為部分梗阻及完全梗阻。
氣管為人體提供氧氣,是保障生命的唯一通道,加上兒童的氣道管徑狹窄,一旦有異物進入,危害甚大。如果是氣道部分梗阻,起初會造成小兒不停地嗆咳,隨后嗆咳消失,轉為慢性咳嗽,并可導致反復肺部感染。若因家長疏忽,異物多日未取,氣道黏膜糜爛,形成肉芽包裹,異物將難以取出,取出時極易出血損傷。如果是氣道完全梗阻,小兒立即缺氧窒息,若不及時處理,可在瞬間奪去一個鮮活的生命。
在此誠摯地提醒各位家長,小兒氣道阻塞重在預防,安全最重要。精心守護小寶貝,嚴防異物嗆入氣道。若意外不幸發生了,家長切莫著急慌張。以下方法可以有效促進異物排出。
1歲以上兒童:
使用腹部沖擊法,也稱海姆立克急救法(Heimlichsh手法)
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Heimlichsh手法)容易導致胸腹內臟損傷,胃內容物反流、誤吸。切記小于1歲兒童禁用。
1歲以下兒童:
這么小的孩子可以采用“背部拍擊聯合胸部沖擊法”。

以下幾點,可以幫助家長初步評估梗阻癥狀是否緩解。
1.有異物咳出。對于意識不清者,應該檢查口腔,看異物是否被沖出。如被沖出,迅速用手取出。
2.呼吸逐漸通暢,面色恢復正常。
3.咳嗽癥狀減輕或消失。
若評估后患兒癥狀不緩解或情況緊急時,請撥打120,及時將孩子送到醫院。切忌用手掏或夾取異物,以防異物進入更深處。(編輯 余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