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濤

兩個擁核國家間爆發武裝沖突不是一件小事。所以,當今年2月下旬“印巴空戰”的消息傳來,引起高度關注是自然的。
2月26日凌晨,印度空軍的12架“幻影”2000H/TH飛越克什米爾印巴實控線,空襲了巴基斯坦控制區巴拉果德、穆扎法拉巴德和杰戈提地區的目標。digitalunit/繪
一架“越線”印軍米格-21UPG被巴軍反殺擊落,構成了媒體視角上此次印巴空戰的最高潮部分。某種程度上,這一結果非常符合印度空軍在國人心中的刻板印象——素質低下、經常墜機、戰斗力堪憂。但若仔細探究,我們固有的偏見值得反思,印度空軍的表現可能并非如報道中的那么差。僅就戰役指揮、協調和管控能力來講,印度空軍在此次軍事行動中的表現就可圈可點。據印媒報道,2019年2月26日凌晨30分至4時左右,由12架“幻影”2000H/TH構成的印度空軍打擊集群,在預警機、空中加油機和掩護分隊的支援下,飛越克什米爾印巴實控線,空襲了巴基斯坦控制區巴拉果德、穆扎法拉巴德和杰戈提地區的目標。倘若印媒消息屬實,姑且不論實際戰果如何,包含的信息量已經相當可觀了。印軍參戰機群雖然規模不大,但機型復雜,又分別來自幾個不同的建制部隊。能在政治領導人下定決心后不到1周的時間內完成抽調、組建參戰部隊、投入作戰行動并且全身而退,這至少說明印空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具備遂行復雜作戰任務的指揮協調保障能力。事實上,早在2013年2月,印度空軍在拉賈斯坦邦波卡蘭靶場舉行了代號為“鐵拳”的大規模演習。參演機種包括蘇-30M KI、“幻影”2000、米格-21、“美洲虎”、安-32、伊爾-76、C-130J運輸機、伊爾-78、米-17V5和米-35,總數量達上百架。能組織協調如此規模的多機種聯合演習,說明印度空軍至少有組織中等規模空中戰役的能力和手段。此次發生在克什米爾地區的軍事行動,則對這種能力進行了實戰檢驗。再考慮到“幻影”2000H/TH作為核打擊平臺的潛力是公認的,這種能力的展現就更顯得意味深長了。
相比印度,巴基斯坦則缺乏戰略縱深,以至于印軍“越線”襲擊的目標距伊斯蘭堡的直線距離不過93千米。在這種情況下,不在軍事上做出針鋒相對的回應是難以想像的。不過,對于巴基斯坦空軍來說,反制印度空軍卻是綜合能力上的嚴峻考驗。一方面,必須迅速實施反擊行動,以免印度空襲的威懾效應發酵;另一方面,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必須揚長避短,量力而行地策劃反擊行動。顯然,2月27日的空戰證明了巴基斯坦空軍經受住了考驗。在戰術層面上,針對印軍輕型機靠前、重型機不在前沿的部署特點,巴空軍抓住機會,以性能相對落后的輕型機為主攻目標,一舉在己方實控線一側擊落一架米格-21UPG,并俘虜其飛行員。考慮到巴基斯坦空軍用于制訂計劃和部署執行的時間只有幾個小時,如此干凈立落的行動結果足以表明其戰術運用得當、部隊訓練有素。而在戰略層面上,事后無條件釋放印軍飛行員的高姿態,更意味著巴基斯坦空軍的行動為國家爭取到了外交和輿論上的主動權,為政治家留出了斡旋的余地。對此,巴基斯坦外交部的聲明說得很明白:“我們無意讓局勢升級,但如果被迫這樣做,我們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明確的警告和光天化日之下采取行動的原因。”總而言之,立足和服務于本國戰略目標與綜合實力,巴空軍發動的是一次示威意味鮮明、快打快撤、張弛有度的空中反擊。
當前的空戰形態絕非戰斗機之間的一對一較量,一定是兩個空戰體系的對抗,而預警機則是信息化條件下空戰體系的核心。考慮到印巴邊境多為山區,地球曲率和地形遮蔽造成地面防空雷達諸多的死角。所以很難想像,倘若沒有預警機的支援,印度空軍如何能夠組織起12架規模的“幻影”機群實施長途奔襲?又如何有信心制定出老式輕型機前出(盡管是已經進行現代化升級能夠打R77中距彈的米格-21UPG)、現代化重型機后置這樣的誘捕戰術?事實上,在前幾年印度于納勒斯舉行的“印度合作”(COPE INDIA)聯合軍演中,印度空軍的米格-21UPG曾在預警機的指揮下,發揮自身雷達反射截面小的優勢,借助以色列的電子干擾系統,采取“掠襲”戰術,成功“擊落”了參加軍演的美國空軍F-15C戰斗機。雖說此類聯合軍演在規則上有諸多限制,與真實空戰場景并不完全一致。但從米格-21UPG“擊落”F-15C的結果上看,印度空軍對于體系作戰肯定是下了一番苦功的。至于在2月27日的空戰中,印度還是折損了一架米格-21UPG,則是另外一個問題。畢竟戰爭充滿了偶然性,況且其對手又同樣擁有不俗的體系作戰能力。
事實上,盡管空軍整體規模不及對手的一半,但就系統對抗這個層面來講,巴基斯坦空軍并不弱。4架用作防空指揮的“薩博”2000“平衡木”預警機與印度空軍的3架“印度之眼”“平衡木”預警機旗鼓相當;4架購自中國的ZDK-03中型預警機則能夠長時間在印巴邊境上空滯留,維持對相關空域進行警戒,并且能夠在緊急情況下,直接指揮戰機對入侵目標進行反擊。當然,由于機體平臺的限制,ZDK-03在整體性能上可能與印度空軍的A-50EI有一定差距。但考慮到巴基斯坦的國土面積只有印度的1/4,又奉行防御戰略,所以在高階空情態勢感知能力上,巴基斯坦空軍反而對印度空軍擁有一定優勢。某種程度上,這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淺近的國土防御縱深是劣勢,但在客觀上也降低了巴空軍執行國土防空作戰的空情保障難度。所以巴航空兵部隊雖然規模較小,但空戰體系反而更為健壯,特別是預警機資源是相對充沛的。而國土面積本就4倍于巴方的印度空軍,奉行的卻是所謂2.5線攻勢作戰,即便其預警機機隊能保證100%的完好率,也難以在一個戰役方向上保持24小時不間斷空中預警。換句話說,印軍賬面上與巴軍相當的預警機資源被大大稀釋了。更何況,由于印度空軍的裝備來源復雜,俄制裝備與西方裝備在兼容性上一直有問題。這意味著無論是采購自以色列的A-50EI還是“自研”的“印度之眼”,在能否有效融入空戰體系的問題上還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反觀巴基斯坦空軍,雖然裝備來源復雜的問題同樣存在,但至少近百架JF-17與ZDK-03預警機的兼容性可以保障,這就構成了一支少而精的力量。
責任編輯:王鑫邦

雖然整體規模小于印度空軍,但在預警機方面印巴實力相當。圖為巴基斯坦空軍的ZDK-03和“薩博”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