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由多民族共同組成的國家,由于地域不同,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有所差異,因此,形成的音樂、舞蹈等藝術文化也各有差別。我國的民族舞以其濃郁的地方人文氣息與藝術內涵能夠讓人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該民族的文化魅力,備受人們喜愛。隨著現代化腳步的逐漸加快,各行各業都在尋找新的突破,以求跟上時代的腳步,實現更好的發展。民族舞教學也不例外。我國的民族舞歷來扮演著歷史“活化石”的角色,這門藝術不但記錄著我國各民族人民千百年來生活、勞動的生活場景,更承擔著傳承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責任。本文通過我國高校中民族舞的教學現狀來分析情感教學在其中的重要價值以及該如何促進高校民族舞中情感教學的實施,以期為我國民族舞教學事業作出貢獻。
關鍵詞:情感;教學;高校;民族舞
0 前言
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舞蹈歷來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也感染著每一個欣賞者。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為各民族舞蹈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資源,也因此造就了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它們與當地的戲曲、音樂等藝術形式完美融合,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地域的風土民情,極大地豐富了舞蹈的形式與內涵。本文以情感教學在我國高校民族舞中的運用為研究對象,希望能夠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從而積極推動該領域的良好發展。
1 我國高校民族舞教學的現狀
我國擁有非常深厚的民族歷史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種類繁多的民間舞蹈,它們各自有著鮮明的民族特點,是各民族地域文化的象征,也是大眾了解各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都實行了民族舞蹈的課程教學,對相關的教學內容也進行了系統化的改善。有些高校采用的是技能與知識結合的方式,不但為學生開設專門的舞蹈技能教學課程,還增設了采風活動,讓學生前往不同地域近距離接觸民間藝人、民間舞,親身參與舞蹈服飾、動作等活動的搜集工作,實踐與理論的雙重結合既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與實踐性,又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盡管目前我國高校民族舞教學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許多問題亟須解決。
首先,我國高校民族舞教學方式過于模式化,學習的資料欠缺、單一,因此,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會顯得較為枯燥。假設教師擁有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就能夠為自己在教學的過程中增添許多創新性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如果教師始終處于教學狀態,舞臺經驗相對欠缺,創造能力便會薄弱,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驟減。我國傳統的民間舞由于形式有限,難免有些枯燥,作為朝氣蓬勃的大學生,雖然具備良好的自學能力,但對于新鮮事物的天然向往讓他們在接受傳統藝術的時候難免被動。其次,對于情感教學較為薄弱。我國民族舞的傳統教學主要為教師的言傳身教,教師嚴格要求學生的每一個姿勢與動作,大部分的精力都在關注學生的機能訓練方面,而忽視了情感。誠然,這種忽視不僅指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未能關注學習內容中的情感因素,還包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情感傳遞與教學,導致學生的表演技巧或許很熟練,但卻不明白自己所表演的藝術內涵。這樣的舞蹈表現出來的感情是空白的、沒有生機的,無法與欣賞者達到藝術上的溝通。再次,教學工具的落后也是影響情感教學的重要因素。傳統的民間舞教學大多忽視了讓學生直觀地參與到民族舞的欣賞與學習過程中,從地域文化與風土人情等信息中尋找舞蹈的靈魂所在。信息化社會的高速發展恰好給高校教學提供了諸多便利,能夠為情感教學增加助力,教師應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2 情感教學的重要價值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我國有著豐富且深厚的民族文化歷史,各民族藝術文化皆各具特色,民族舞蹈尤甚,其蘊含著豐富的藝術內涵。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思維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再加上網絡環境的影響,大學生很難意識到民族舞的價值。青年人崇尚開放、自由,而信息化的特點恰好滿足他們的需求,網絡化在滿足青年人情感需求的同時也改變了他們的思維方式。高校、教師以及當代大學生應充分認識到網絡文化的利弊,樹立正確的民族舞學習觀,重視其在高校的教育作用。作為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舞在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演繹民族舞時,表演者需要對自己所表演的內容有清晰的認識與深刻的理解,并能夠感悟舞蹈中的情感變化,結合自己的理解將情感傳達出來,從而完成民族舞的藝術表演。由此可見,情感是民族舞的表演主線。從某種角度而言,情感是舞蹈表演的靈魂,不同于歌唱、詩歌、繪畫這種能夠給觀眾帶來直接情感體驗的藝術,舞蹈的語言便是肢體,而賦予肢體語言的則是情感,這種情感更加豐富、更富有感染力。將情感教學作為民族舞教學的重點,是提升民族舞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傳承民族舞藝術文化的關鍵。
3 情感教學的具體措施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重視表演技法的傳授,還應該提高學生對情感學習的認識程度,讓學生從思想上懂得情感對于舞蹈表演的意義。教師可運用“動之以情”的方式,將情感融入對舞蹈的欣賞與審美活動中,以主觀感受對作品的內容進行民族個性升華。其次,為適應現代化進程的發展需求,當前對于人才的培養要求也有所改變,舞蹈教學亦是如此。我們要將舞蹈學子培養成為能夠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全方位的人才,而這種優秀人才的首要條件便是實踐與理論的有機結合。日常的舞蹈學習、訓練以及舞臺表演即實踐,學校開設的理論課程與采風活動即理論,只有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實踐活動才能得以有效開展。任何藝術的學習僅依靠技術的堆積是無法感動人心的,理論是提高學生藝術修養的有效途徑,更是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藝術情感的重要手段。再次,民族藝術的學習也是增強學生愛國熱情、民族情感的良好機會,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全面認識我國燦爛、悠久的民族歷史、文化,如觀看視頻、閱讀書籍、田野采風等等,加強學生對民族舞蹈藝術的理解與感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影響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因素。在當今的舞蹈教學中,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體,應該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有更多的熱情參與到民族舞的學習、創作與表演過程中,使教學質量有效提高。
4 結語
在我國高校民族舞教學體系中加入情感教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目前國內舞蹈教學中過分重視技能的培訓而忽視情感的重要性的狀況;其次,對于學生在民族舞表演過程中僵硬、呆板等弊病都有所改善,從而能夠使這些活態歷史變得更具生命力。我國民族舞的發展與教學情況并不樂觀,還需要相關工作者投入更多的心血去研究、改變、創新,更需要更多熱愛民族舞藝術的人投身于這一傳統藝術瑰寶。基于心理學領域的情感教學是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同時也是我國民族舞教學的發展需求。在舞蹈表演中細致把握情感,對我國民族舞的創作、教學或表演都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教師應重視其價值所在,制定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案來提升學生對此方面的認識與學習觀念,并加強學生對于民族舞文化、歷史的了解,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從而更好地把握舞蹈情感。
參考文獻:
[1] 農布七林,格追.民族民間舞的傳統繼承與現代發展——由民間舞教學組合的編排談起[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9(2).
[2] 張建.當前綜合大學少數民族舞蹈教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8).
[3] 方哲旭.關于民族舞蹈的編排激發與創新性研究[J].大眾文藝,2013(4).
作者簡介:李鑫汝(1983—),女,河南信陽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音樂舞蹈。